聂章艳[1]2000年在《郑州市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择校现象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界内外对此问题莫衷一是,因此疏理思路、澄清是非、正本清源,正确认识择校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是每一个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研究择校问题的逻辑起点。通过追根溯源、由表及里的择校问题背景分析,郑州市区择校问题的形成与激化乃至屡禁不止的原因错综复杂,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交汇点的综合反映,是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择校收费生问题是当前中小学高收费现象中最典型、矛盾最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形式百出、错综复杂、内幕重重、黑箱操作的特点。本文通过查阅资料、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郑州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现状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调查,为分析和解决择校提供适宜思路。 而对屡禁不绝的择校问题,郑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制止择校问题特别是择校高收费问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择校矛盾仍然没有解决,治本的工作尚不到位,学校之间的差距缩短进程缓慢,各种择校现象仍然存在。通过对北京、长春两地治理择校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的理会与思考,为郑州市治理择校问题的治理薄弱学校工作和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两项治本工作提供建议和方案;对国际教育的相关经验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凭证制度作以重点研究,国外政府将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权作为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措施的经验教训同样可以借鉴。 本文最后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分析,透视择校现象的本质,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公立学校两极分化严重,对择校需求理性的策略不能一味硬堵,应承认教育选择的合理性、现实性;必须提供制度化的机制增强平等的进程,从教育提供、教育机会、教育利用和教育成果几方面去把握教育机会均等的手段,把公民的正当择校权利与择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开;增加教育投入,改造薄弱学校,扩大教育出口,扩展成才机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从而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地解决择校问题。
李玉莹[2]2015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择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择校现象的产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特殊时期,急需要一批人才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政府推出了重点学校制度,先发展一批重点学校,用来培养一批科学工作者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重点中学享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占据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在非常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但是也导致了校际之间差距的扩大,进而直接导致了择校现象的产生。择校,是指学生个体为了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而放弃原本应该进入的学校,转而选择其他学校的现象。择校现象的产生,是学生及家长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的结果。随着教育的推进,国家逐步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不均衡,学校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择校现象依然存在。择校是学生实现个人教育选择权利的一种手段,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择校现象由于被选择学校的自主性和可操作性而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校际差距持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择校大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家长为孩子争取优质教育资料而不惜动用金钱、权力,造成教育系统内的权钱交易,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风气。因此,对小升初择校现象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郑州市小升初择校现状为例,分析郑州市小升初择校的政策历程和发展现状,发现小升初择校现象对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小升初择校影响学生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给家长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并且进一步加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进一步研究发现,小升初择校现象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因素来讲,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小升初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师资分配不均衡。同时,由于学校教师、校长、相关教育主管的利益追求,以及重点中学、名校实验班的存在,使得小升初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小升初择校现象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性,有必要加以控制和约束。要消除择校现象的负面影响,根本是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制度上,要规范各个学校的招生制度,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招生制度。政府要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帮助。此外,要逐步推动教师轮岗制度,改革教师聘用方式,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平衡各学校的教学质量,以此逐步控制小升初择校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严云芬[3]2005年在《中小学择校问题的理性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而众说纷纭,迄今仍莫衷一是,尚无定论。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疏理思路、澄清是非,从而正确认识择校现象,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就是基于此种考虑,试图对择校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对现实状况的考察,得出择校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结论,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择校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揭示了择校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现有的几种择校形式。第二部分是对择校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择校问题产生的深刻历史背景。再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择校问题的现状作了调查,以便能准确的认识择校现象。第三部分是中小学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本文分别从教育公平、法律政策、儿童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及外国治理择校问题的经验等六个角度分析了择校存在的必然性。然后再从正反两方面对择校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进一步得出择校是不可避免的结论。第四部分是现阶段中小学择校问题的对策思考。首先分析了择校现象的实质,明确择校是必要的,关键在于规范和引导。接着提出了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建议。
李红蕾[4]2014年在《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调整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子女的快速集聚和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郑州市的热点学校普遍存在大规模现象。同时,由于生源分布不均,郑州市现状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呈现出学校规模普遍偏小的现象。学校规模的不经济、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教育资源出现的校际差异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化教育的主张,学校对运动场地、课外活动场地、绿地等学校用地和专业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教室用房的配置都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这也造成了郑州市现状学校规模不合理的现象,对郑州市学校规模进行调整优化已经刻不容缓。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调整优化为研究对象,在对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现状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不同影响因素下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的适宜性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具体层面的调整优化方法,从而对郑州市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框架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国内外学校适度规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和学校规模调整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搜集整理,对其先进经验进行分析,得出其对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调整优化的启示;第三章分析了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现状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第四章分别从宏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情况及人口因素,中观层面的学校服务半径及教育单元划分,和微观层面的学校用地规模、班级规模以及学校各类用房分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小学学校规模的关联度,得出不同影响因素下小学学校规模的适宜性区间;第五章对分别从学校布局调整、内部配置优化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对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的调整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六章对文章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丁琳[5]2014年在《郑州市金水区“都市村庄”择校热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框架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被扩充到城市的范围内,也就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所谓“都市村庄”,伴随着都市村庄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越发突出,都市村庄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择校就读于城市优质学校中的现象愈演愈烈,也就形成了一种事实上存在的“择校热”现象。都市村庄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热”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都市村庄义务教育学生择校热导致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生源爆满,相当一部分都市村庄学校却因为生源减少而难以为继甚至解体。同时又会引发许多社会病理问题:都市村庄的贫穷学生大量辍学、教育资源浪费、免费教育背景下都市村庄学生家长教育支出增加、家庭教育被严重忽视等。都市村庄学校更是面临着与城市学校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起点上的相互竞争的局面,择校话题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导致都市村庄地区义务教育择校热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原因有政策误导、都市村庄义务教育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经费短缺、教育内部的不规范操作、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软硬件的差距、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等。笔者作为“都市村庄”的原住民,身临其境的经历过择校,对“择校热”这一教育现象有切实的感受。在此期间,笔者亲眼见证了基层农村小学与城市重点小学的差距,亲眼目睹了城市化背景下因为农村学生的择校而导致了部分新建立的农村小学重组,造成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学生辍学等。这种择校对都市村庄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我的关注。基于此,本文拟就都市村庄的“择校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郑州市金水区为案例,就金水区内都市村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本研究综合运用案例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做案例研究过程中深入郑州市金水区各都市村庄学校及周边对学校领导层、普通教师、在校学生、学生家长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访谈和调查。同时利用图书馆期刊网的信息资源搜集有关郑州市的政策文献、学校的现有统计数据,认真研读相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本文在揭示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村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影响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消解择校负面影响提出了思考与建议。论文认为首先要深化都市村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在现阶段要努力提升都市村庄的义务教育办学规格,改变都市村庄的“市、区、乡镇(或街道)三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其次要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办法。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收费办法、标准以及费用管理办法等;然后要注重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异、合理布局都市村庄和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时要努力实行公平、公正的城乡教师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后可以进行公立学校系统内的选择尝试或试点,以期来努力解决愈演愈烈的“择校热”问题。城市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村庄适龄学生择校现象不仅仅推动了学校资源的优化、布局调整等,同时也客观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校解体后的资源浪费、部分贫困学生辍学、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笔者选择都市村庄义务教育学生择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探究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构筑适合都市村庄义务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
李军[6]2007年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转型,义务教育已经被定位为社会的公益性事业。这一新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政策体系保障,就近入学政策就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政策价值。作为保障公民均等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措施,就近入学政策关系到群众直接和现实的利益问题,然而近年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却受到普遍的质疑和反对,个中缘由何在?就近入学政策要如何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义务教育的新定位,更好地体现和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特点?在我国大力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国外许多国家却纷纷放松这一政策,转而推行形式各异的择校政策,允许甚至鼓励家长的择校行为。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是否是一股逆流?二者政策基础是否相同?我国是否应该仿效国外的做法?近年来,政策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为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也为我们研究现有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对于就近入学政策来讲,如何吸收政策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政策流程?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为此,本文从政策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考察国内外就近入学政策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状况,分析其政策价值,通过对当前我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这一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论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相关的概念,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回顾,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第二部分主要是比较分析、历史分析与价值分析。通过对国外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状况、我国就近入学政策思想渊源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发展轨迹的分析,发现就近入学政策是国内外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尽管近年来一些国家出台了一些择校政策,但这些政策仍然是基于就近入学政策基础上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就近入学的政策地位。这一政策具有积极的政策价值。第三部分是对当前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在对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地2203名家长和50名校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用Windows系统下SPSS软件进行了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总体上(73.46%)实现了就近入学,但这一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缺陷、资源配置的不公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是在前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缺陷、资源配置的不公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以及与就近入学政策密切相关的择校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六部分是思考与建议。认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现有的就近入学政策:一是政策思想角度,应恰当进行政策思想定位调整;二是政策运行环境角度,应改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环境,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三是政策自身,应完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与流程,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第七部分是对前文研究的总结。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考察,本文认为教育政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同时教育政策本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还应关注政策的“跨域效应”。
王鹏[7]2007年在《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择校现象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择校”问题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它之所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是因为中小学择校与国家规定和社会所认识理解的义务教育精神相悖,与我国实行的免试就近入学的既定政策有所抵触。因而自从其出现以来,就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问题,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尽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却仍是有增无减,屡禁不止,大有继续蔓延的势头。既然择校现象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变“堵”为“疏”甚至是“促”呢?我们是否能找到择校问题与教育公平的结合点呢?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择校制度,来为我国实现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服务呢?学校选择制度能否成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呢?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择校现象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择校现象产生的社会与教育背景,再通过问卷法对择校的现状作了调查,以便能更加直观的认识择校现象。第二部分:择校问题与教育公平两者关系的理性认识,其中包括对择校问题基本内涵和实质的探讨,揭示择校的基本特征;立足于系统观念对教育公平概念的再理解。第三部分:讨论择校制度能否成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分别从择校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我国存在实施学校选择制度的可能性,必要前提和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四部分:结论,在一定的必要前提下,学校选择制度将可以为少数发达城市所借鉴,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现有学校教育制度予以谨慎处理,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仍然要坚持以“平等倾向”的补偿措施为主。
李鹏飞[8]2013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用地作为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落实的基础,在布局安排和建设使用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发挥其所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保障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为城市整体发展创造条件。随着最新《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颁布实施,中小学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完善城市中小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均衡化配置、提高城市中小学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强调城市中小学控制与发展之间的弹性关系已经成为中小学布局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在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用地布局调整及优化的先进经验,结合郑州市中小学用地情况,重点分析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的现状使用条件,总结中心城区中小学用地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中小学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最终在空间利用方面、用地达标方面以及资源配置方面给出优化策略和政策建议,以促进郑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用地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一章、第二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为理论概述,明确相关概念和研究范畴,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三章、第四章。针对郑州市中小学现状建设用地情况,运用科学方法,分类型、区域、规模、人均情况等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郑州市中小学用地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五章、第六章。首先,明确了郑州市中小学用地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其次,针对郑州市中小学用地布局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实施途径。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主要是文章的第七章。对论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指出文章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设想。
李换[9]2011年在《义务教育择校现状及合理性探究》文中提出择校现象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尤其在教育公平问题日益被关注的当今社会,择校的公平性自然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焦的重点。本文对于择校现象的研究既是立足于对现实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也期望从理论上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本质上看,择校现象是在国家基本上普及义务教育,保障了最起码的受教育权利之后,人们对更高层次的权利即教育选择权的要求。自发的择校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育乃至社会的不公平,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择校的必然性以及所体现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择校入学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发挥着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的作用。本研究在对教育公平范畴进行重新认识,形成了本研究的教育公平观,并纠正人们在教育公平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误区的基础上,分析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从择校热现象出现的社会和教育背景及目前存在的几种择校方式入手,分析了择校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家长的态度,尤其是作为直接利益触动者的家长群体,他们对择校的态度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尽管家长群体有强烈的择校需求,认为家庭教育需求的相对满足才是教育的公平。但择校现象却遭遇到诸多质疑,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择校热的出现从历史、经济、制度等原因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章首先对公平、教育公平范畴进行重新定位,从家庭教育需求的满足角度看,教育公平是教育需求的相对满足。在第二章中对择校现象的整体认识和纠正以往人们对教育公平认识存在误区的基础上,本章重点从基本人权、个体差异、资源共享、学校动态发展、就近入学制度及国外择校的经验六个方面,分析了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认为择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教育需要的相对满足,并扩大了教育公平的范围。第四章是针对择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不公平感,从政府部门、学校(重点学校和一般或薄弱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五个方面进行改善。尤其是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政府,应规范择校行为,引导择校行为的健康、有序进行的同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并且发展高质量的民办学校,走特色创新之路,以扩大民众教育选择的范围,维护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正义。
田智慧, 林琳[10]2013年在《基于GIS的基础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性及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以郑州市的三所中学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在学校影响范围区域内住宅价格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住宅价格受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性的影响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 郑州市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D]. 聂章艳. 西南师范大学. 2000
[2]. 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择校问题研究[D]. 李玉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3]. 中小学择校问题的理性思考[D]. 严云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4]. 郑州市小学学校规模调整优化研究[D]. 李红蕾. 郑州大学. 2014
[5]. 郑州市金水区“都市村庄”择校热现象研究[D]. 丁琳. 西南大学. 2014
[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 李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 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择校现象的思考[D]. 王鹏. 贵州师范大学. 2007
[8]. 郑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用地布局优化研究[D]. 李鹏飞. 郑州大学. 2013
[9]. 义务教育择校现状及合理性探究[D]. 李换.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0]. 基于GIS的基础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性及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J]. 田智慧, 林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公平论文; 择校论文; 村庄规划论文; 就近入学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升学考试论文; 小升初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