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相关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众性论文,服务体系论文,因素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02-0043-05
1 从全民健身体系到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形成背景
1995年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到200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奋斗目标,这是全民健身体系论断首次被确立并提出来,至此全国上下将开展为期15年的有组织的全民族健康健身体育运动。1995年,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提出“体育工作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发挥群众体育的健身功能、强心功能、娱乐功能,等等。所有这些功能都要发挥。”[1]同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这表明在全民健身体系被确立的初期就具有了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服务体系等思想的萌芽,要求在全体国民中,运用多种不同的体育形式和方法,满足群众对体育服务的不同需求。200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2]。2001年2月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从这两次的表述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关键词: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体育服务体系等,这是由全民健身体系的论断逐步转向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论断过程中所出现的对于新的论断甄选、比对的概念形成过程。之后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确立了“经过十年努力,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从二期规划提出的“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第一次将“全民健身体系”与“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并列的出现在文件当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在随后的文件当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确认。2002年7月,中央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任务[3]。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体育改革,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从以上文件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全民健身体系的论断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创新理论思想,使得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论断逐步产生并确立起来。从文字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要比全民健身体系内涵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完整,功能更加齐备。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长的重大举措;是新世纪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因素,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
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产生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它对全民健身体系起到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作用。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为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良好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的体育服务,我们称之为多元体育服务体系[4]。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新时期促进和保障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系统,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服务体系。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在字面上就包含了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其基本含义为:①所谓群众性,是指具有全民性。全民性是指全民健身体系要服务全体公民、惠及全体公民[5]。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希望在全社会实现全民族健身素质的普遍提高;②所谓多元化,是指构建主体、管理体制、参与力量、运行机制、供给形式、组织系统、服务对象、活动内容的多元化[6];③所谓体育服务,是指需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服务产品,让公民享受体育服务成果,提高公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体育需求,传播体育文化,倡导体育精神,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④所谓服务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服务活动中形成一整套完备的运行系统,要求达到服务活动功能的最大化、效率的高效化、成本的合理化[6]。
3 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相关因素的分析
3.1 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支持因素
3.1.1 政府机制主导是建设基础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首要条件。群众体育的公益性特征使得政府必须在群众体育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机制主导着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内容、形式与方向,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支持,完成了构建过程中的许多基础工作。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益体育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截止2004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已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央本级收入的60%、总计达10亿元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4]。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从奥运争光项目到群众体育服务、全民健身计划、社区体育服务、体育健身咨询指导、群众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公共体育服务中场馆设施器材的提供,都由政府主导负责具体事务。体育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它在生产、供给、运营和消费的过程中,都接受着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因此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受到政府的调控。政府在体育服务体系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着宏观的制度保障,保障着体育服务体系的社会主义公益方向,只负责生产部分服务产品,大部分体育服务产品由市场、社会等部门协调完成。
3.1.2 市场因素融入是关键环节
当政府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其自身的不足和构建过程中的矛盾也暴露出来,需要其他因素的加入以弥补缺陷,市场因素的融入就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化运作的体育服务发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需要支付现金购买体育服务的群体绝对量不大,但是消费量很大;二是市场化的体育服务难以解决大部分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问题[7]。市场部门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可能义务地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因此市场因素融入的前提是获得经济利润,这与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是相违背的。市场部门参与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实际上是以公益经营者的身份加入的,作为社会公共部门(政府、第三部门)的经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的,同样能生产出多元化的服务产品,在构建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市场的运作过程中,使得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因素相互融合,在参与市场行为中衍生出体育非营利组织这一新生事物。市场因素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中,会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使得社会公益受到损害,而违背体育服务体系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因此,在市场参与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有必要按照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效益成本观念,增强体育服务的产业活力,同时又要保证体育服务体系的社会公益性方向,这就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调运转,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市场对于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弥补政府投入和社会筹集的不足,促进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3.1.3 社会资源参与是动力源泉
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能够调动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职能,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关心公益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强大推动力,转化为体育产品供给方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后,体育社会化进程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变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同的社会主体开始投资体育服务,投资结构渐趋多元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许多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向民间组织和非政府转变,群众性体育公共服务也在社会转型中,适应社会的变革,积极寻求体育公共服务新的供给途径[8]。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实际需求,和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是否能在数量、质量、价格和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是体育服务体系成功构建的关键。体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领域的广泛参与和介入人民社会生活,使公民参与的体育需要得到满足,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使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或缓和。体育服务体系一方面是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能够减少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克服政府职能的局限,增进人际和谐的功能。社会资源参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会主动监督和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呼唤社会公平和正义,达到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社会资源体育公共服务中,广泛参与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各项事务,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满足公民的体育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但是社会在自身发育过程中,尤其是群众体育服务中,没有形成自身的组织体系,没有制度化、管理化的健全机构,使得服务过程中随意性大,组织分散零乱,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
3.1.4 体育事业支持是有力保障
我国体育依然是体育事业(无论广义的事业还是狭义的事业),这种性质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已明确认定,明白地列入文化公益事业的范畴,这更加肯定了我国体育的公益性质。体育事业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与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现阶段看,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发展中的转型期阶段,要求体育事业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和开展体育工作,保持对竞技体育事业的一贯重视。其次,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和改革,走体育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扩大体育产业占体育事业的比重;再次,必须加大对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围绕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起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服务工程,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在体育社会化进程中,体育非营利组织迅速成长和壮大,使原有群众体育的供给系统和服务体系发生变化,使得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中心、体育辅导站、非营利的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体育民间组织等体育组织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向体育非营利组织过渡和转型。
3.1.5 文化服务引导是精神支柱
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大众需求作为生产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基本动力,建立科学的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生活观,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群众服务,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社会成员对于体育不同层次的多元化需求。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公益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加社会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关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育文化所折射出的体育精神、体育风尚就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文化服务中所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文化和服务产品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文化服务重视对先进体育文化的引进,对传统优秀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吸收与选择,对社会文化进行融合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创新表现形式,拓宽发展渠道。面对着新形势下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不断的交融,我们必须挖掘、整理、吸收、完善、创新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构建方式,使得体育文化服务成为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精神支柱。
3.2 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
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体育健身意识、地域环境差异等因素制约,使得体育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会遇到各种来自内、外因素的问题,这也是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3.2.1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缓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同样,“没有九亿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强国就成为一句空话”[9]。中央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住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不仅水平低、速度慢、发展不均衡,而且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体育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起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最大难度在农村,中心工作在农村,重点投入也应该在农村。
3.2.2 体育经费筹集能力不强
就目前而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还属于公益事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活动经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政府拨款(行政划拨、体育经费等);②市场运作(体育经营、体育彩票、体育消费等);③社会筹集(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2005年财政部下发的《财政部关于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规定:“彩票公益金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50:50的比例分配。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在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之间,按60%、30%、5%和5%的比例分配”。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投入在增加,彩票公益金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事业的自我造血和输血的能力不强,长期依赖于政府行为的行政拨款,是不能解决群众体育发展需求的。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体育经费筹集机制,利用政府的力量,调动市场、社会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将体育服务转化为体育产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保障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
3.2.3 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制约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差异、人口素质和经济总量的不一致,使得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不平衡,导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好坏不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存在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域等差异,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反映在体育领域时,表现在健身意识、体育观念、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体育人才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健身观念较强,对于体育的投入较多,并且体育经费相对宽松,投入体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充裕。而欠发达地区则反之。这就使得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育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改善体育服务环境,创造体育服务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体育需求。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时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特性,既要考虑好社会发展的不全面,又要考虑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要重视体育的公益性,又要重视体育的产业性;既要注意到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体育差异,又要注意到人群之间、年龄之间的体育差异。因此,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是成功构建起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
3.2.4 群众体育指导力量缺乏
要实现群众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据调查表明,91.65%的居民希望在健身活动中得到指导,84.27%的居民希望尽快地了解一种对自己有效的健身方法,表明群众对健身指导的需求值很高。截至2003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325502人,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4000[10]。反映出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不足,导致群众健身指导率低,居民在无人指导的状态下进行着随意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人数迅速增长,和群众健身指导的发展滞后,是严重影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与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因此,要满足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对于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数量、质量的培训;②调整高(中)等体育院校专业结构,符合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③从学校到社会建立起体育志愿者队伍,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④针对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培训;⑤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好的经验。
3.2.5 城市化老龄化现象凸显
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上升到50%,大约3亿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转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的增加无疑会影响社会体育的布局、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空特征、体育消费的比例及对场馆的需求变化[11]。1999年2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005%,标志着我国已跨入到老年型社会[12],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上升到15.53%,人口到达2.29亿。城镇化和老龄化必将带来,诸如:角色转变、文化素质、健康意识、健身习惯、行为方式、群体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体育管理系统、体育资源分配、体育服务方式、体育产品供给、体育物质保障等因素,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和革新,给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城镇化和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许多,在构建过程中还有新的问题涌现,必须针对城镇化和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统筹安排好群众健身服务活动。
4 公共财政理论对于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作用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社会中的物品划分为两类: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它使用者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13]。私人物品由市场机制来提供,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来提供,而对于准公共物品的提供,现在的观点主要有4种: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第二种是通过政府提供;第三种是通过非营利性部门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第四种是通过政府与社会或市场的合作共同推进准公共物品的提供[14]。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所整合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3类: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但是以主要生产准公共物品为主。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由于本身就需要和政府、市场、社会等诸多因素发生着联系,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和这3个社会部门进行产品运行和合作,只不过其产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在公、私物品之间进行转换。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在生产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时与市场和社会因素的合作是不充分的,但是与政府、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却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这取决于产品生产的性质和供给方式。政府并不是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唯一生产和提供者,而是在公共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引导、规划和辅助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维护公平,保障更多的人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财政理论就是将政府放置在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生产、供给、运行的统筹监督、协调和保障者的角色,使得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不被市场因素的竞争、垄断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左右,不被社会因素的随意、松散和无限贪欲所攻击,保持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公益性社会化的特征,维护好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收稿日期:2008-11-11;修回日期:200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