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用于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呙武斌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用于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80例予以分组,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分别予以传统头部降温法和亚低温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试验组达到目标温度的比例高于参照组,其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短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中应用亚低温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可行等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心脏骤停;亚低温;复苏后优化治疗

相关调查资料统计数据显示[1],心脏骤停的患病数量逐年增加。以往临床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救治时多采用心肺复苏,虽然此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无法有效改善预后,多数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脑损伤现象,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后要予以脑保护措施。亚低温治疗主要通过帮助患者保持恒定低体温,促使脑代谢减慢,减少脑耗氧量的同时减少兴奋性氨基和氧自由基,以便对脑细胞凋亡予以控制,其是心脏骤停脑复苏最科学有效的方法[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80例予以分组,现将治疗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80例予以分组,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56例,患者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39.6±8.3)岁。其中恶性心率失常16例,电击伤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22例,溺水20例,毒鼠强中毒14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作统计比较,差异均衡,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医护人员接到患者求救信息后,需要在到达现场时立即实施救治,按照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中的有关标准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迅速按压患者心脏和开放气道,应用简易呼吸器辅助患者顺利通气,创建静脉通路,予以静脉推注1mg肾上腺素,进行深静脉穿刺,按照1000-1500mL/次的剂量快速将冰冻好的乳酸钠林格式液输注完成,评估ROSC生命体征,若有必要可予以咪唑安定进行镇静,采用多巴胺以维持稳定循环,转运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进行密切观察,到医院后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试验组予以亚低温治疗,即应用电脑降温毯,将目标温度设定为33-34℃,连续应用24h,促使体温缓慢回升,直到恢复正常体温位置。与此同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降低颅内压,纠正酸碱、电解质、水失衡,强化抗感染。参照组予以传统头部降温法治疗,即给予患者冰帽降温度,其他方法与试验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开始降温至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并统计达到目标温度的病例数;判定有无肺部感染、高血糖、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以()表示并行t检验,达到目标温度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并行x2检验,将P<0.05作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评定标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开始降温至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和比例

试验组达到目标温度的比例高于参照组,其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短于参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1。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12/40),其中肺部感染、高血糖各3例,低血压4例,电解质紊乱3例;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0%(14/40),其中心律失常、低血压各2例,电解质紊乱5例,高血糖4例,肺部感染1例。经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x2=0.2279,P=0.6331)。

3 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治疗后,虽然其自主循环基本恢复正常,但如何有效保护脑组织,控制其损伤程度成为了治疗难点。相关文献报道[3],大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时导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治疗后期死亡的原因所在。亚低温治疗可使患者脑耗氧量和脑代谢明显降低,并对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神经细胞凋亡进行有效抑制。临床大量实践[4]也证实了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除此之外,亚低温治疗可对葡萄糖利用进行有效降低,进而发挥保护脑组织的效果;其可对Ca2+介导形成的水解作用和线粒体损伤进行阻断,对神经兴奋性级联反应予以强效抑制,使交感神经兴奋度进行降低,并对细胞膜离子泵发挥稳定效应[5]。

此次研究中,虽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试验组达到目标温度的比例和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优于参照组(P<0.05)。这足以证明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中应用亚低温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可行等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胜利.亚低温治疗对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5):1537-1539.

[2] 石波,崔惠芬,包小丽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19):53-54,55.

[3] 秦克秀,王天辰,张泓等.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11):1970-1972.

[4] 张族勤,李伟.亚低温治疗开始时机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52-54.

[5] 秦克秀,王天辰,张泓等.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52-54.

论文作者:呙武斌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  ;  ;  ;  ;  ;  ;  ;  

亚低温治疗用于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呙武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