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市场社会主义转型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俄罗斯论文,模式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白俄罗斯是以机械制造业见长,且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的一个以行政区划为一体的、独立的经济区。苏联时期,其综合经济实力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之后(这3个加盟共和国的幅员和人口分别大于白俄罗斯80倍、3倍和10倍),名列第四。
十月革命以来,白俄罗斯的国民经济曾经遭遇了两次致命的打击(在1941—1945年,德国法西斯占领时期,国民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从1986年起,又蒙受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然而,两次经济挫折的危害都不及苏联解体之深重。而国家解体后,卢卡申科上台前的“休克”式的经济转型更使白俄罗斯国民经济雪上加霜。
卢卡申科1994年7月当选总统后,迅速将经济转型的方向从“自由市场经济”扭转到“市场社会主义”上来。次年,白俄罗斯经济就从危机的低谷中走出,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从宏观经济指标上看,1999年白俄罗斯已恢复到了1991年的水平。1999年以来保持了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对这个成果,国际社会将其誉为“欧洲的一只年轻的小老虎”。白俄罗斯经济的成功转型走出的是一条“低失业、低通胀、工业始终在发展、农业情况也不错、工资一直在增长”的颇具自身特色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一、卢卡申科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观
白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转型是在卢卡申科的领导下进行的,总统对于改革的看法,关于改革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卢卡申科上台伊始即在独联体国家中率先提出,白俄罗斯的改革方向是“市场社会主义”。在当时,1994年以后,无论是总统还是国家的政治精英们,都一致强烈地谴责俄罗斯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认为俄罗斯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道路,而这种通过所谓的“休克”进行的大规模的急遽的私有化,导致整个社会以及人民大众的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精英们认为,所有的前苏联国家以及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白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最大特色是确立并始终坚持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这个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最最适合白俄罗斯的基本国情”的。
从1996年以来,卢卡申科在论及经济转型的目标时,有时也使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是,从他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指出的观点来看,“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是混淆在一起使用的。而从卢卡申科以及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精英一系列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的理论观点,特别是基于这些理论推行的政策措施来看,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模式似乎更加具有市场社会主义的特征。下面先来分析一下卢卡申科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观。
首先,关于私有化的理论和对策问题。卢卡申科上台伊始立即下达了5个减缓私有化的总统令;紧接着在《关于国有制企业实施私有化》的国家立法的修订中,将国家控股权规定在不得少于51%。白俄罗斯的私有化,不主张出卖所有的国家财产,不出售战略性产品的企业,对一些产量稳定的企业也不搞私有化。
卢卡申科认为,对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市场经济形成及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转变所有权关系,借助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手段打破国家所有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垄断。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一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打破教条主义的陈规陋习,这里的教条是指“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和自我调控的经济’,而私有制是它的基础”。其主流舆论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法律和意识形态上的保证,首要任务是形成完善的、系统的法律系统,依靠法律来协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关系。进行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改革所有制关系。理顺市场经济体制下私有经济成分和国有经济成分的关系,为经济社会高效稳固地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次,关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以及国家“新职能”问题。卢卡申科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即不把市场经济看作灵丹妙药,也不把计划经济看得一无是处。在经济过渡阶段使二者和谐统一是很重要的。……各国的经济转轨都有一个起点,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起点就是它们从社会主义时期继承下来的所有遗产。只有在继承中保留并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活不断前进。这些因素就是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和财政资源,以及某些可以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那些社会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如过分集中、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收入的形成和分配制度、各级社会经济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则要用新的因素取而代之。在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框架内,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将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而不再是行政的手段。不幸的是,前苏联的政治制度被推翻后,大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包括罗马尼亚,认为社会主义时期遗留的一切都是糟粕,应尽快予以消除。这种错误认识以及因此而开展的破坏行动,使90年代初所有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大滑坡。所以,只有合理地利用本国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遗产,才能使后社会主义的经济转型处于并保持一个连续的、不断上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2003—2005年,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国家相继爆发“颜色革命”时,卢卡申科又曾多次指出,“邻国的事件再一次证明,强有力的有权威的国家政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关于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问题。1995年9月7日,卢卡申科在会见白俄罗斯巨型工业企业因杰戈劳的劳动集体代表时再一次重复了他曾讲过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在那个市场社会主义的框架里将保持和延续诸如‘免费医疗保健、免费接受教育’的政策。在市场社会主义时期,政府对于企业生产的管理将仅仅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实现。”
2004年是白俄罗斯全民公投修改宪法、以确定卢卡申科是否继续第三次总统连任的重要关头,卢卡申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的改革就是对苏联留下的经济基础进行完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坏的成绩,你们把所有今天正在运转的企业都抓在了手中,而不是轻易卖掉。可见,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完善、改良的道路。今天可以讲,有一些企业我们要放弃掉,但为数不多。然而,我们一定要寻找和放弃那样的企业——或彻底改造它,或直接卖掉它,如果我们不再需要的话。但这样做决非我们改革方针的本质。这个改革方针,就是那个我们已经实行,并还将继续实行的方针,就是那个为了民众而进行的、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改革方针。”
在2004年秋至次年春天,在白俄罗斯举行全面公投修改宪法、事关卢卡申科能否第三次连任的宣传活动中,核心的宣传口号是这样排列和表述的:“公民们,为了在白俄罗斯实现和平与自由;为了在白俄罗斯实现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制;为了在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白俄罗斯而努力奋斗!”社会保障被排在第二位,可见,国家解体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卢卡申科那里是被放在了一个何等重要的位置上。
卢卡申科上台伊始对“休克疗法”式的私有化进行急刹车,有这样一个背景:应当说,在当时(1993年),卢卡申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俄罗斯全盘西化带来的严重后果——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一极是以由前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分子演变而来的七大金融工业寡头为代表,另一极是广大的处在失业、贫穷状态下的劳动群众。前车可鉴,卢卡申科断然决定将紧随叶利钦的舒什克维奇政权推行的“私有化、自由化、西向化”的改革方向扭转到“市场社会主义”方向上来。要知道,1991年底白俄罗斯独立后,当权的舒什克维奇积极效法俄联邦的“休克疗法”,随着急风暴雨般的“私有化、自由化、西向化”在白俄罗斯的推行,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很快就陷入了濒临崩溃的空前的动荡、混乱之中。
二、白俄罗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卢卡申科创立的白俄罗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被民众广泛称作“最最适合白俄罗斯国情的经济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相结合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以前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改革并强化了社会保障,并十分强调社会公平与平衡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模式。这是一个贯彻了渐进性、连续性战略的经济改革模式,是一个“生产为了消费”的模式。这个模式实践了卢卡申科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白俄罗斯历时14年的平稳过渡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经济转型模式第一步的成功。
针对白俄罗斯经济改革模式所具有的这个特征,白俄罗斯知名哲学家塔特乌士·阿图拉是这样表述的:所有前苏联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白俄罗斯在过渡时期里,实施的改革措施非常谨慎。这是因为,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福利。今天,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我们的模式——低失业,低通胀,较好的工业发展,农业状况也不错,工资一直在增长。在我们这里避免了像其他独联体国家那样的大规模疾风暴雨般地转向私有制,并且强调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形成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特征,避免了国民经济的休克所导致的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现在,国家所有制份额占72.4%,也就是说,在十几年内国有经济成分仅仅下降了7.2%。国有经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6%。与此同时,非国有资产的增长主要依靠股份公司占有份额的增加。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对国家原有固定资本的结构影响不大。
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独联体有些国家实现经济转轨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自动放弃了其调节和监督功能,结果经济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而拖住了经济增长的后腿。而白俄罗斯没有这样做,而是实行国家严格管理经济,把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作为主要的目标。为此,制定了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计划。第一阶段,采取紧急措施,摆脱和扭转国家解体前短缺性经济危机和解体后1992—1994年期间舒什克维奇推行“休克疗法”造成的崩溃。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减缓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确保消费品的市场供应。第二阶段,维持平衡,发挥财政信贷的调节作用,形成非垄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刺激生产和经营活动。第三阶段,稳定经济。在这三个阶段,国家已把宏观调控的主动权紧紧抓在自己手中,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在社会保障方面,白俄罗斯在经济改革中十分注意对人民的保护。为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最现实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对现有部分企业实行破产和兼并。而企业的破产、兼并会带来社会的震动,如没有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作后盾,这种震动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这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白俄罗斯在制定经济改革目标时,确定要建立具有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
为了保障居民在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时期的生活水平,政府动用了大量的资金手段,并用法律和其他规范手段予以保护。其中包括:对主要食品的补贴,工资折算,阶段性提高最低工资,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抚恤保障,对失业者和其他低收入人群的保障。
2003—2005年,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接二连三地爆发了“颜色革命”,而与此同时在白俄罗斯发生的反对派骚乱却屡遭挫折。2006年3月,在白俄罗斯总统大选前后的“颜色革命的挑战”也再一次被挫败。获得第三次连任的卢卡申科总统及其政府,多次向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证明,白俄罗斯的情况与那些发生“革命性”震荡的国家有着根本的区别。卢卡申科领导下的经济转型12年来(1994—2006年),白俄罗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得到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承认的事实,是白俄罗斯选择市场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结果。面对席卷独联体各国的反政府势力颠覆政权的“颜色革命”,卢卡申科满怀信心且态度强硬,也正是建立在这一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的。
三、俄、白经济转型模式比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国土上的极右激进分子出于政治的动机,打着改革的旗号,利用政权强制而迅速地打碎了前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朝着“理想”的市场经济模式转轨。这一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私有化。这是整个经济转轨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内涵是出售和处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私有化从小型国有企业的小私有化人手,进而推行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大私有化。俄联邦的私有化1995年末基本完成,70%左右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私有化的目标——建立起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也已实现,私有化的另一个目标是形成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广泛而强大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第二,自由化。内涵是:全面放开物价,力争一步到位;彻底抛弃物资计划调拨制,全面废除国家计划和国家计划管理机构;给企业充分的自由,断绝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和其他一切资助,让企业在市场上自谋生路。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俄联邦私有化的目标是彻底改变所有制关系,自由化的目标则是彻底改变经济体制和经营思想,力求尽快地消灭计划制度,尽可能迅速地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十年混乱后,从普京上台开始,虽然俄罗斯转向了非资非社、亦资亦社、资社择优的所谓“新资本主义道路”;也尽管普京刚出任总统时就曾公开表示,俄罗斯不会成为美国或英国的翻版,美国或英国式的民主在俄罗斯根本行不通。但是,普京“新资本主义道路”的实质仍然是对叶利钦的官僚资本主义道路的改良,而并没有对叶利钦已经完成的资本主义建设有大的触动。普京进行的局部调整,只不过表明,其设计的俄罗斯新路是一条对叶利钦资本主义社会仅作某些修正的调和之路。
为了实现以上经济转轨的方向和目标,俄罗斯完全亲西方的激进民主派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法和手段——“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内涵是:在全面放开物价的同时,实施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把控制通货膨胀、减少预算和贸易赤字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在这种方法的炮制和推行者看来,这是俄罗斯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俄罗斯以及紧随其后的独联体其他国家的上述经济转轨模式,是在美国顾问指导下、按照美国样板设计的,但在推行过程中形成的却是一种扭曲变形的俄罗斯所特有、独联体各国所特有的经济转轨形态。
以市场社会主义为导向的经济转型和以美国为榜样的自由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转型,两种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转型后果,这一结果集中体现在私有化、“休克疗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上。
急风暴雨般的大规模私有化给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有制改造是所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心内容。缩小公有制比重、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体系是必由之路。因此,俄罗斯政府的反对派也没有笼统地否定非国有化的措施。然而,苏联解体后,激进民主派推行的“私有化、自由化、西向化”转轨方针,使戈尔巴乔夫已经拟订的对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计划丧失了实施的可能性。政权旁移、国家解体后的叶利钦政府推行“休克疗法”,全面放开物价,立即引发了通货膨胀,卢布大幅度贬值,居民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普遍的贫困被视为正常的现象”,这时的人们不要说去购买国有资产,连肚子都无法填饱。在广大居民陷入贫困时,民主派政府要加速私有化进程,只能采取无偿赠送和廉价抛售的手段。这就使俄罗斯无偿的大众私有化具有了特殊的破坏性。俄罗斯的私有化不是一个动员社会投资的过程,不是追加投资对企业进行改造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过程。俄罗斯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只有1300美元。根据利西奇金(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提供的数字,从1992年到1996年每年上缴的私有化收入约占预算总收入的0.15%,仅仅1996年一年,因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的损失比希特勒的侵苏战争使国家财产遭受的损失还要多。这一点就连普京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里都公开承认,“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丧失了一半的国民经济潜力”。
由于俄罗斯国内缺乏私人企业,丧失储蓄存款又没有股票的居民根本无力购买企业,因此,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被廉价卖给了外国人。购买国有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绝大多数是投机者,他们用廉价购买了俄罗斯的国有资产、股票,然后与俄罗斯本国的投机者相勾结,从事金融证券投机活动,并通过各种途径把投机利润和收入转移到国外。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流失到国外的资金至少有3000亿美元(据利西奇金的估计)。如果说,国有资产是流入到国人的手里,仍属于财产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对企业和国民经济不会构成太大威胁的话,那么,国有资产若是流入外国、本国的投机商之手,而投机商们又设法把获得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去的话,那就不是简单的国有资产流失,而是对国家经济实力的破坏了。
按照国际惯例,出售国有企业并非唯一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根本目的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思想和方式,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俄罗斯则不同,私有化成了单纯的出售和处理国有资产和消除国有企业的行为,至于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管理和经营效率如何,叶利钦政府并未放在心上。事实上,俄罗斯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通过私有化,产权关系改变了,形式上变成了股份制公司之类的新企业,建立了董事会之类的新机构。但管理方法并没有太大变化,大多数仍然是原班人马老办法来管理,大多数私有化了的大企业经营效率还不如原来的国有时期,甚至不如现在保留着的国有企业。俄罗斯政府的反对派以及政府部门中相当多的人对丘拜斯的私有化政策提出了批评,说他们是“为了私有化而私有化”,是“完全不顾经济效果和社会后果”。实际上,激进民主派之所以不顾民众强烈反对,不顾一切地强制执行私有化方针,是抱有深刻的政治动机和目的的。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创纪录的速度也决定了俄联邦私有化特殊的破坏性。俄罗斯联邦在几乎不存在私人资本的情况下,将其占国民经济90%以上的国有经济在短短5年里就削去了60%。而在英国,存在着俄罗斯无法相比的强大的私人资本,然而,将其仅占国民经济10%左右的国有资产减少5%就用了10多年的时间。俄罗斯私有化的这种超速度是与它的目的和方法紧密相连的,也正是这种特有的目的、方法和速度,使俄联邦的私有化有别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正在进行中的私有化,决定了俄联邦私有化的特殊的破坏性。
“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从经济学原理上讲,“休克疗法”是一种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讲,一国的货币发行量应当与该国上年的GDP规模相适应。西方国家通常采取的货币发行的水平,是占上年GDP的80%—100%。前苏联时期为了保持卢布的稳定,每年货币的发行量严格控制在社会总产值的70%,这个水平已是极其偏低了。而俄罗斯自经济转轨以来,依照“休克疗法”行事,年货币发行量平均不到上年GDP的20%,1999年还不到15%。可以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政府推行的是一个超级的货币紧缩政策,并且将这种超级的货币紧缩政策长期化、政治化,以至于使其变成了一项基本国策。由此,给俄罗斯的企业造成了短期资金支付、国家债务、恶性通胀等三方面的严重后果,形成了三个方面的恶性循环。
白俄罗斯选择的改革道路,没有出现像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那样的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没有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没有出现由前苏联部长级的官僚特权人物通过侵吞国家财富而转变成的金融工业寡头。国家所有制在国家税收中仍然占有主要比重,国有制企业依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前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沿袭了下来。
从1994年以来,白俄罗斯政治稳定,社会生活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正如卢卡申科不久前所说,“白俄罗斯按照自己道路顺利而又有成效地发展,从1996年起我们在所有独联体国家之先进入恢复性经济增长时期……我们不仅仅在所有独联体国家中第一个国内总产量以年均10%强的速度递增,而且在2001年以前就已经恢复到了危机前(指1990年)的水平……现在国外已经出现这样的一种评价‘白俄罗斯是欧洲的一只年轻的小老虎’……而要知道,从1995年直到前不久,每一年都有人在预言‘白俄罗斯要经济虚脱’”。
独联体12个国家,除了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在获得独立后都是效法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在进行了私有化、自由化的大变革以后,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变革模式类同于俄罗斯。
伴随着国家的解体和大规模的“私有化、自由化、西向化”运动造成的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这些国家的经济平均衰退了50%,直到1999年才走出谷底开始恢复性增长。而白俄罗斯渐进性的经济改革战略,目标明确且适合本国国情,因此具有自身很强的优势。
标签:休克疗法论文; 卢卡申科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所有制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