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尊重教材
何谓尊重教材?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尊重教材体系和结构,如苏科版教材,将“因式分解”作为“乘法公式”的后继内容,在每册编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大多数的章节均设计了“数学活动”;二是尊重教材主要特点,如苏科版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注重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三是教材的使用说明,如教材设置栏目的说明,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等。
案例1:
一次说课,课题是“函数”(第1课时),即函数的概念课。为了了解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说课完毕,每位选手都要回答一个教材的问题(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141):如图1,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
图1
在这个例子中,请你用数学语言举出更多(3个或3个以上)的函数关系。
有教师给出答案“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周长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等等,也有教师回答“它的面积随着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便“卡”住。
本例中,对于“变量”的认定,教师的理解普遍较为狭隘,仅局限于半径、周长、面积等“纯数学”的认定,忽略了整个变化过程中最关键的变量——时间。其实,忽略的变量还有:水滴的大小、声音的响度等。
为什么教材给出这样的素材?这里体现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需要教师悉心体会。所以。尊重教材是理解教材的前提。
案例2: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①(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P.99)
本题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题型之后出现的。笔者揣摩,它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体会等量变形的过程?还是领悟化归的思想方法?
如果延续教材常规思路: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0.2×0.5,得到
0.5×(x-2)-0.2×(x+1)=3×0.2×0.5。②
去分母,计算较烦。将小数化为分数,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10,得
5(x-2)-2(x+1)=3。④
至此,可去括号解之。
如果我们关注④式的出现,这个教学设计早已“预谋”:请问,省略第②③两步,能直接由第①步到第④步吗?
部分学生在观察之后,立即顿悟:就是5,
就是2……
由此可见,本题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通法,在通法的基础上派生出“特法”。一味强调通法,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过于追求特法,又会忽略了教材的内涵。先通法后特法的教学,才是真正理解学生、理解教材。
教学离不开教材,尊重教材需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理解教材
尊重教材,必须先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具体到一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理解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案例3:
一队学生从学校步行到博物馆,他们以5km/h的速度前进,24min后,一名教师骑自行车以15km/h的速度按原路追赶学生队伍,这名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会合用了多长时间?(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P.106)
常见的解决方法是:设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会合用了x小时,则教师行了15xkm;同时,学生步行5xkm。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
如果实际教学到此为止,那么教师没有理解教材意图:“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时间相等”来分析,若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会合时,学生行进了xkm,则学生用了;同时,教师用了
。根据“时间相等”可以列出方程
。
事实上,有这样的教学构想的现象不多,以致学生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在浅层次徘徊。
教材的习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理解教材的习题,至少应该从理解教材的角度考虑,这段教材体现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4: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102)。学生皆知。
如果将条件和结论做一些互换。即“对于任意四边形,假设一组对边中点的连线是该四边形的中位线,如果其长等于另外两边和的一半,那么该四边形是梯形吗?”笔者作了如下的测试,以验证笔者的猜测。
如图2,四边形ABCD,M、N分别是AB、CD的中点,如果,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
之所以这样测试,首先是担忧学生对“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的认识仅是模仿,如果学生能这样解决本问题,那才是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性质。
从班级答卷情况看,正确率很低,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创造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教材编写者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的契合点,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学的三个片断。
片断1:教师:不难看出矩形存在以下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教师:如图3,在任意的矩形ABCD中,AC、BD交于点O。根据矩形的性质,我们知道,总有。由此我们能够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图3
说明: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等版本教材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课堂上教师也基本上沿袭教材的做法。
片断2:教师:如图4(1),任意剪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剪得的纸片是否能折成图4(2)和图4(3)的形状?把纸片再展开得图4(4),连接CD,你有什么发现?
图4
学生1:因为∠A=∠ACD,∠B=∠BCD,所以AD=CD=BD=CD。
学生2(神情疑惑):等量代换,所以AD=BD=CD。
教师: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吗?
学生: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课堂上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就形成了操作、解释、说理的教学流程。
片断3:教师:(虚拟故事)一条狗待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院子,主人外出,为防止狗乱跑,要求用绳子拴住狗,再把绳子的一头固定在院子某处。绳子要越短越好,而且狗可以到达院子的任何角落。请思考一下,绳子的一头应当固定在哪里?
(允许使用平时所有的工具,包括圆规、直尺、计算器以及带几何软件的计算机)
学生1:让我们用计算机画一张草图(如图5)。
图5
学生2:我们把那个固定点放在哪里呢?
学生3:我找到了,我们必须让所有的长度相等!
教师巡回观察,帮助他们用较正规的数学语言理清表达,并要求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合作沟通。不一会儿学生得出结论:点D必须是斜边的中点。
这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假设: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与三角形三个顶点等距。
……
本片断教师通过虚拟的故事情境引发数学思考。教师没有暗示、没有急功近利,学生合作学习,急于探索发现,教师在教“探索”、教“发现”,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案例6:
教材中,关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在学完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后,关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有所“创造”。
(2009 资阳)如下页图6,已知Rt△ABC的直角边AC=24,斜边AB=25,一个以点P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在△ABC内部沿顺时针方向滚动,且运动过程中⊙P一直保持与△ABC的边相切,当点P第一次回到它的初始位置时,点P所经过路径的长度是()。
教师: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吗?
学生2: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内切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如图8,作△ABC的内切圆,用面积法计算出它的半径为3;作的内切圆,发现它与△ABC的内切圆是同心圆,所以它的半径应该比△ABC的内切圆的半径小1,应该是2。
(同学们诧异、惊叹,教室里掌声一片)
教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内切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吗?
(学生展开研究,小组汇报)
同样,教材可以再创造:“任意两个三角形相似,其外接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其相似比”。推理略。
笔者认为,尊重、理解、创造只是教材使用的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明确的界定。只要教师有心、用心,可以对教材的解读有更高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