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冲突的地方语境解决方案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冲突的地方语境解决方案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冲突的地方语境解决方案

贺志涛 任永进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 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领域中是存在跨文化内容的,而且跨文化中也存在文化冲突,这是由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基于教育层面的文化冲突。而为了有效缓解这一文化冲突,还需要基于地方语境提出不同解决方案,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整体质量与国际学生的整体汉语水平。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6点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合理运用地方语境,从本质上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冲突;地方语境;教育质量;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范围都刮起了“汉语学习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就此成为了全球热门教育事业,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平台,专门用于传播汉文化知识内容。在该过程中,汉文化真正走出国门,它象征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汉语教育工作已经逐渐走上正轨,使得越来越多的喜欢上了汉语文化。当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它也导致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产生各种冲突矛盾,从某种程度上它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向前发展。当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汉语文化及其内涵,所以人们愿意去探寻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冲突基于地方语境的解决方案,以便于更好解决汉语文化冲突问题。

一、对高低语境中文化冲突问题缓和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witchell Hall曾经研究将世界文化划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两个方面,这其中人们所熟知的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它所指代的是东亚文化圈,这三国语言是非常依赖语境营造的,3种语言也普遍表现为委婉含蓄、喜行不怒于色[1]。相对而言,欧美各国语言则属于低语境文化,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对语境没有特别强的依赖性要求。就整体看来,高语境文化讲求深沉低调与含蓄,其中所体现出的暗示性较强,在面对不同人群时期所表现出的话语表达也有所不同,特别注重对人际关系的维持;而低语境文化则相对简单,直截了当,意寓都十分清晰,在情绪表达方面也相对明显,非常重视个人情感表达的自由性。

举个例子,在欧美国家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拒绝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原因是不喜欢问题,或者当面指出教师的语法中存在错误,这些行为思想代表了低语境文化的日常范式,反观代表高语境文化的中国课堂上则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一般教师都具有极强的课堂教学主导性与权威性。这也说明了低语境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表达相对直接,通过这种情感表达教师也能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这种语境下师生更容易建立良好关系,通过适当的、平等的交流直接表达自身感受,保证第一时间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高语境文化由于其在交际上过分含蓄、隐晦,所以在像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师生之间通过微妙的情绪、表情、手势变化抓住瞬间传递的某一些信息内容。汉语拥有如此的高语境文化范式表现就说明教师必须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把握两种语境文化的有效过渡,特别是向学生解释清楚两种语境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2]

二、对词汇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冲突问题解决

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词汇进行比较,探寻它其中的不同之处。就以词汇为例,它是语句表达的最基本单位,词汇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可相对直观的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展示风速习惯与思想观念之间的区别。比如说在汉语词汇中就经常会出现“还行”、“差不多”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这就是汉语表达中的多特征属性。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中外典故时会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并予以有效渗透。在这里需要充分考虑一点,那就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名词、动词教学难度一般偏低,这表示汉语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几乎对应,而针对那些没有具体对应的词汇,教师需要着重加以解释,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所以在成语、惯用语、虚词与副词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要加以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掌握汉语。当然,部分词汇都具有其鲜明的文化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难度。比如说“纸老虎”,教师可运用比较生动且具体的故事为学生讲解“纸老虎”的真正内涵。再者,某些词汇存在表意与内涵上的双重特性,而且差异相当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为不熟悉地方语境而产生认知偏差,比如说“乌龟”它表面指代一种水生动物,但实际上在汉语中它还具有对人嘲讽的内在内涵。不过在韩语和日语中“龟”则代表了延年益寿、长寿,是美好祝福的象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其引申义,做好教学补充[3]

天在孔子那里又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论语·子罕》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超验的天是文化传承延续的决定因素,即人伦道德的内在源泉和依据,由此达到“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态势,提出“天道”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理念。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是息息相通且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天命赋予不同生命个体以独特人性,天命天道贯穿始终,被赋予至上道德性。天命内在于人性中,形成了善的道德主体,只要尽心知性便能知天,在天的行为依据下,小到人伦道德,大到天下一家,都自成体系又和谐完满,从而实现孔子“仁”的主张。

三、对制度文化冲突的问题解决

然而,杨力生对妻子失去爱意的这种心理不但未能引起杨秋香的深思,反而她的心更加沉浸在一个冤屈的世界:想想男人三番五次和她过不去,有时她真想离婚再嫁,可是,想想离了婚再找,也未必绝对能找个不生气的主儿,并且十有八九也找不到这样条件好的人家。于是,只得这么忍着。她暗暗骂着:照这样惯他些熊毛病可不行,必须想个最有效的办法治他。

要建立跨文化观念解决文化冲突问题,这是开展汉语国际教学活动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摆脱母语文化中的某些固定思维,并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始终保持一种宽容的、接受的教育态度。在具体的汉语国际教学中,国际学生一定会因为汉语并非是自身母语,存在地方语境隔阂问题而感到不适应。在针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跨文化意识,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寻找异同点和平衡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避免产生任何文化冲突。

四、对语法和汉语文化中平衡观念的文化冲突问题解决

在汉语语法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它追求的是一种思维平衡惯性,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应该强调的特色之处。比如说介词“据”与“根据”就存在区别,同理还有“凭”和“凭着”。在这些例子中单音节词一般都会跟在单音节介词之后,而双音节词之后一般则不是单音节词。比如说“根据”后面就不能跟单音节词,而“据”后面就能跟单音节词,比如说“传、说”等等。“凭”也是如此,例如“凭着”、“凭证”、“凭票入场”等等。上述这些例子代表中国人在汉语制造语境方面是极力追求平衡的,所以在针对语法和汉语文化中平衡观念的文化冲突问题解决也体现了这一点,它需要教师加以合理解读,通过汉语国际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平衡性思维。在掌握了平衡性思维后,学生也能更好了解中文知识,并可应用于汉语书写方面,追求一种左右平衡状态[5]

五、建立跨文化观念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由于齿轮系中行星齿轮数量的增多,保证其不相互啮合齿轮不干涉的条件更为苛刻,但同时由于太阳轮与齿圈之间的空间更大,所以邻接条件又较易于得到满足.

再一点,考虑到教师与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跨文化交际过程更好实现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可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汉语句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降低对汉语的理解难度[6]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橡皮在8个角都被擦掉后就比较难用了。针对这点不便,一款积木橡皮诞生了。特殊的几何造型使它拥有28个角,非常适合擦除细微之处的痕迹。不仅如此,积木橡皮还采用了环保树脂材质,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国情上有很大差异,因为中国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所以在针对国际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方面也有所不同。国际学生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是难以理解的,例如“市的下面为何存在其它市政划分?”、“台湾和香港为何不用人民币作为通用货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也要加以解读,避免学生出现暗自遐想的情况,进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实际上,应该基于客观论述、国家形象展开教学过程,避免由制度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教学理解矛盾等问题[4]

最后就是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语言学习内容,比如渗透东西方人的婚姻价值观,或者提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明星等等,通过这些内容来丰富汉汉语国际教学过程,建立真正的跨文化观念,合理有效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六、对信息接受者的具体分析

国际学生学习汉语其表现的身份特殊,所以在针对国际学生展开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汉语教学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确保国际学生也能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具体来讲,国际学生在学习汉语文化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较大的文化冲击,为更好应对这种文化冲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成为朋友,通过不同国家朋友之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拉近国际学生与汉语文化之间的距离,解决地方语境隔阂问题;第二,引导国际学生参与到汉语文化活动中,一些具有社会性质的汉语文化活动可为国际学生带来学习与生活体验亲切感,如此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并进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对国际学生的耐心引导,指导他们正确学习汉语新文化,告诉他们要在慢慢摸索过程中不断进步,耐心细致的展开求学活动。

结合上述6点进行综述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冲突的地方语境解决方案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感知,强调理论先行。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一味灌输,这可能会让国际学生渐渐丧失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思考拓展创新思维,丰富教学活动内容,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国际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受汉语文化的魅力之处。在该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专门设定选题开展相应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再者可尝试定期为学生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或文化专题讲座、选修课等等,遵从学生个人意愿鼓励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合作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7]

七、总结

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破解文化冲突的最佳手段就是建立跨文化汉语国际教育环境,利用本文所提到的6种教法寻找教学突破口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过程,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汉语国际教育活动中,真正将汉语文化打造成可适应世界文化圈的国际性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倩.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解决措施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1):123-124.

[2]张珍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3]何艳华.孟菲斯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探讨[D].天津:南开大学,2011.

[4]孙一晖,王亦兵.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7):101.

[5]周笑甜.中西教育观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J].赢未来,2018(1):4-4.

[6]于萌,郭薇.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1-143.

[7]王丕承.提高文化教学能力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中的重要性[J].求知导刊,2017(31).

标签:;  ;  ;  ;  ;  ;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冲突的地方语境解决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