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强
湖南省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411100
【摘 要】目的 本文对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症患者92例,安排其均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影像(MRI)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腰间盘突出共108个,中央型突出患者明显高于其余类型患者,单纯L4-5明显高于其余突出位置同时轻度退变个数最多(P<0.05);但突出程度指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间盘突出患者应用MRI检查,能够明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其中包括突出程度、突出个数及位置等,有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核磁共振;影像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病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选取合适的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验选取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应用常规核磁共振影像(MRI)检查,取得较好检查结果。具体实验过程、结果数据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来我院进行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的患者92例,安排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影像(MRI)检查。所有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2例,平均年龄25-61岁,平均(36±1.3)岁,病程26天到2年,平均(2.33±0.12)年。排除合并疾病标准:患有合并腰椎滑脱、骨折、结核者;患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合并其他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核磁共振影像进行诊断,检查磁共振仪器采用贝斯达0.5T,患者采取仰卧位的姿势扫描。矢状位SE序列T1WI:TE9ms,TR701ms,层厚为4毫米,层间距为10毫米,激励次数为两次。常规矢状位FSE序列T2WI:TE121ms,TR699ms,横轴位FSE序列T2WI:TE199ms,TR4501ms,层厚为4毫米,层间距为1毫米,激励次数为三次。
诊断结果由经验丰富的医科专家进行盲片阅读,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所有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突出个数、突出类型、椎间盘退变程度及突出程度和位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椎间盘突出类型
根据检查结果显示,92例腰椎间盘症患者中检查出腰椎间盘突出有108个,其中有中央型、旁中央型、左右后方突出型分别为53个、23个、17和15个,所占比例分别为49.07%、21.30%、15.74%和13.89%,中央型突出明显高于其余类型,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可以采用多平面成像,有较好的直观影像显示,可以明确诊断椎间盘脱出类型。
2.2 椎间盘突出位置
患病程度不同的患者,其椎间盘突出位置也不同。其中有62个单纯L4-5突出、38个单纯L5-S1、两者联合突出的有8个,所占比例分别为57.41%、35.19%、和7.41%。单纯L4-5突出位置明显高于其余位置,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椎间盘退变程度
92例患者108个腰椎间盘突出中,重度退变、轻度退变和无退变个数分别为22、66和20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0.37%、61.11%和18.52%,根据数据结果能够看出,轻度退变个数最多,与其余两项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椎间盘突出程度
所有患者检查中发现,突出程度主要包括膨凸型、突出型和脱出型,突出个数分别为36、39和31,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6.11%和28.70%,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PLID[3-4]。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髓核、纤维和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髓核在退变之后,水分减少,T2WI序列上信号减低;纤维环退变,脆性增加,在外力作用下易导致椎间盘膨、突、脱出的发生,膨、突、脱出的椎间盘会刺激和压迫相邻的神经根,导致患者腰部阵阵疼痛,其病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较大、甚至丧失劳动力。为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更好的预防,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习惯,减少腰部劳累,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要建立在正确的影像学检查基础之上,进而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更有利的依据[5]。
本次实验选取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排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有108个腰椎间盘突出。其中从类型来看,中央型53个(49.07%)最多,从突出位置来看,单纯L4-5突出位置62个(57.41%)最多,从退变程度来看,轻度退变66个(61.11%)最多,三项指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中指标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实验结果能够看出,常规核磁共振(MRI)检查能够有效检测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这种检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组织特异性成像及多方位检查等优势,能够突出影像真实及清晰度,明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个数、类型、位置及退变程度等,特别是对椎间盘脱出的类型有较好的区分,有利于根据患者实际患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6]。
综上所述,将常规个磁共振(MRI)检查方法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提高影像的清晰度,有效分析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安波.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15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45-46.
[2]冯伟,冯天有,毕永民等.借助3D-MRI扫描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6):476-480.
[3]王维明,杨慧勤.腹针配合汉磁灸热贴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82-2383.
[4]张西峰.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思考[J].中国骨伤,2013,26(10):797-799.
[5]范志海,金志高,吕海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的病理学变化与MRI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3,39(8):917-919.
[6]岳新建.CT引导下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83-84.
论文作者:冯建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患者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统计学论文; 影像论文; 程度论文; 分别为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