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规律_道德教育论文

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规律_道德教育论文

论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实效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1)03-0100-05

高校长期进行道德教育,积累了经验,学生道德的主流状况良好,令人欣慰。但也有让人忧虑的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道德教育不够强、不够深刻、不够优,甚至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信仰危机。[1]自觉探索和遵循道德教育中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取得道德教育实效的根本前提,是最关键的举措之一。

一、注重道德教育的现实化和个性化,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所谓道德教育的现实化,是指道德教育要结合本国国情、本地地情、本校校情。所谓道德教育的个性化,是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与个体意志和情感密切相关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善于剖析个体的成长背景和现实需要。

国情、地情、校情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等应不同,这决定了教育者应持的基本立场、情感、态度、方式和方法。如果盲目照搬他国、他地、他校的经验,肯定不能成功铸造国格、地尚、校风和人格的。对于我们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源条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着十分丰厚的民族文化,其中不少是杰作、珍品,它孕育着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在现代和当代又发展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华之魂。大学生道德教育就要大力彰显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样,每个地方有自己的历史传统、现代发展状况,这就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全国共性和地方特色的缩影。在什么地方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归纳概括地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地方文化进行,引导学生热爱、崇尚和创造地方优秀文化。例如,在岳阳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大力弘扬岳阳的“先忧后乐、团结求索、正直诚信、民本岳阳”的精神境界,展示岳阳的良好风尚。

每个学校是一本百科全书。就校训来讲,各有风格: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至于其他办学理念、制度、办学模式、方法也各有特色,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风范。在什么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必须结合校情进行,培养学生从内心信赖学校、尊校、爱校、建校、荣校。

每个学生是性格、才学、需要、优缺点等汇集的小社会。道德教育作为对人的终极关怀,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整个人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人生意义的追随,它关涉到人生目的和态度问题,都是每个人必须积极认真正确对待的;要引导他们信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最大意义在于对祖国、社会和他人乃至人类的贡献;信仰将自己追求的利益与国家、民族和他人利益一致起来,一定能达到;也信仰扬自己的长,补己之短,一定能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

只有满足道德教育的现实化和个性化,高校道德教育才是可行的,也才是可能的。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理论灌输和以考试为指挥棒的道德教育是绝对行不通的。

二、探索道德教育的艺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道德教育讲艺术性,既必要,也可行,是必然趋势。

首先由艺术的特色和功能决定。完美的艺术通常充分体现艺术的本质特性:审美性。艺术意象上的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艺术意境的主客观的统一性、情景交融性;艺术语言的鲜活性和精确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

道德教育过程中讲究艺术性:能激发和引起大学生对信仰的动机和兴趣,乃至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信仰资源的整合和追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的审美习惯、审美观和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境界;会给学生以示范、点拨、启发、善诱,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预测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能创设师生和谐共处、共振的气氛,而且机智果断处理课堂的不和谐因素,提高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其组织管理水平。

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互为目的、手段和条件的内在统一性。实现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能避免道德教育因缺乏艺术性变得枯燥、抽象和生硬,也能克服艺术教育由于没有信仰目的境界支配和决定变成没有精神实质,只有表面形式的艺术教育。时代呼唤有崇高信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领略艺术知识、欣赏艺术美,进而发展到领悟思想政治、法纪、科学等知识和欣赏思想政治美、法纪美、生活美等,其情感丰富、心胸宽广、思路开阔、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其立体完整人格得到塑造,从而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先进信仰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

道德教育讲艺术性,帮助学生夯筑信仰大厦,使学生相信通过全面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争取外部条件能创造政治价值、道德价值、物质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许多价值,以支撑创造生命价值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研究我国教育史不难发现我国早有以艺术培养道德信仰、政治信仰等传统。从孔子、孟子、荀子到新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都充分地肯定了艺术对于道德、政治信仰的陶冶作用。孔子的思想集中于“礼乐”观中,他最早奠定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美学原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曾讲:“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荀子也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他认为艺术具有“美人”、“美俗”、“美政”的作用。[2]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在道德教育中,凡是讲艺术性,效果让人惊羡。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既缘于他们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先进科学理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还缘于他们也是理想道德教育的艺术大师。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由于坚持爱心、和谐等先进教育理念、艺术方法和行动,使他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全面和谐,教育教学很成功。

因此,道德教育要充盈艺术性。包括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关切学生实际利益,畅谈科学、人的生命价值、人生美、人生幸福为起点和切入点,采用商谈切磋、点拨、启发等有效方法的策略艺术;使用恰当、坚定、真理、准确、事实、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把红色等道德教育资源寓于文艺作品中,进行渲染、感染;以积极情感为桥梁;实践体验为根本途径;着力夯实学生审美能力的台基;等等。道德教育的可行依赖很多条件,增强其艺术性是切近的选择。

三、坚持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保持道德教育不断创新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以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思想、主义等塑造受教育者的灵魂世界,使其确信无疑并执着追随的精神状态和过程。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中更应突出先进性和科学性。这是因为:

道德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铸造心灵天堂,构建人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建成后,这人就以心中的价值标杆去审视古今中外、远近的是非、曲直,将真善美安排在自己心中的合适位置,对外界的假恶丑加以抵制和反对。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教育资源帮助受教育者夯实心中价值体系。如果在教育中给受教育者传输的是苍白、可悲、可憎的东西,就玷污、搅乱了学生心灵,这种教育是极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该“揍死”的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决定其他教育的性质和趋赴。如果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先进、不科学或不能帮助受教育者澄清信仰方面的崇高与庸俗、真理与谬误、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险恶、香与臭,学生的信仰就是集良莠于一体的大杂烩,大染缸,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无觉悟、糊涂人的教育,根本起不到建造学生圣洁心灵天堂,也对其他教育起不到支撑促进作用,是不及格的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是指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法纪、道德等教育。这些内容之所以带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正如毛泽东明确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3](P817)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严密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3](P1093)“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P80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法纪和科学是我国传统道德、法纪和科学的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人类道德、法纪和科学文明成果的借鉴。道德、法纪和科学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三维法宝与根本保障。

道德教育强调坚持先进性、科学性是有层次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拿信仰来说,它不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一律要求信仰崇高伟大,它是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教师、大学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既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追求完美人格,创一流工作业绩的信仰,又有信仰道德、法纪、科技、人的生命价值等普通信仰;对普通人群提倡信仰崇高远大,要求必有中低层次信仰。可见,文中谈的道德教育要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不是在放道德教育的“卫星”,要求不切实际、不现实、不合理。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对隐藏在道德教育中的规律性的正确揭示。

道德教育不仅要坚持先进性与科学性,还要坚持系统性与协调性、传承性与前瞻性、时代性与创新性。因为信仰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坚定性、稳定性、未来性等特点;道德教育是个系统、持久以及向前开拓的工程;没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一贯性和前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坚持的道德教育都会失去生命力。道德教育涉及很多方面的信仰,如,政治信仰、对党派团体信仰、道德法纪信仰、理论信仰、文化信仰、职业信仰、生活信仰、为人处世方面的信仰、对物的信仰、对人物与群体的信仰、对方法、措施与途径的信仰、对方式、范式信仰等等。因此,在安排信仰教学内容、营建道德教育环境、寻求道德教育措施、方法、途径、策略、艺术等都要有一盘棋的考虑,使它们相互统一、相互支持、协调、配合,达到和谐。道德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提升信念,将信念发展到仰慕,执着坚持。如果教育者不向学生强调信仰的突出特点:坚定性、稳定性。学生的信仰就会随意改变,就没有什么信仰了,没有信仰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必须使信仰及其道德教育具有一贯性、连续性、传承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民族的信仰从古至今,天然的相似、相同,这不能不说道德教育有很强的传承性、一贯性。道德教育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自始至终的关怀,所以,它必须既着眼于现在,也积极着眼于明天的前景。况且,我们所信仰的内容、形式处于运动、变化和丰富与发展之中,因此,对于确立了的信仰,其内核必须保持稳定性,其表现形式应该有创新。例如,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改变,必须保持一以贯之,但对具体内容、实现形式与表现方式应该不断探索新的,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道德教育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是道德教育体现时代性、引领未来、掌握主动权、达到理想境界的关键和不竭动力。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是道德教育应有的理论和实践品格和吸引魅力。在什么时代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按照什么时代的客观要求、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行。当今时代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开拓创新,奏响时代凯歌,体现时代本质特征。

四、整合道德教育的心理因素,由信仰变为行动

人的知情意信行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缺少、不可分离的统一性,人的信仰是按照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规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哪一方面不能不重视,而是应该遵循它们内在的规律性,使五个环节联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知情意做到统一就是信仰,信仰形成就是自然的行动。

其中知,即认知水平,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感知、理解和评判;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等的科学性、正确性及其理论体系的认识与掌握。知是形成情、意、信、行的基础。先烈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例证。夏明翰生前是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与杀头,确信自己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是扑灭不了的,信仰真理的人也是杀不绝的,能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可见知是前提,意、信是保障,行是途径、归宿点。为此道德教育者要通过精心备课,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法;专题宣讲和互动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描叙榜样事迹的感染法;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心灵的要求,采用师生商谈切磋法;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方法;等等。首先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等核心价值的“明道”。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爱憎与好恶的体验和态度。道德教育要使信仰的内容使大学生感动。感动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养分,是一个人感情的核心素养,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动力源泉。有了感动会领略到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现、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秋瑾语),从而催化受教育者对信仰的意志、信念和行动。不能激起学生感动的教育是孤寂、荒漠的。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4](P225)所以,道德教育要通过营造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进行熏陶和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赞道”。

意,即意志。是指人以坚强毅力克服困难实现目的方向。有意志会果断、勇敢、坚韧、执着,它是信仰坚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等信仰的过程中,要通过反复宣传、争先创优和学习经验交流以及奖罚机制等活动而强化,使他们有蓬勃朝气、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为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奋斗到底的“志道”。

信,即信念。信念是对国家、民族、组织、单位和个人的某活动及其某成果的确信状态。信念是人生的拐杖;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语);信念是形成知情意信行的关键。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信仰。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打好信念基础,进而促使发展到信仰。

行,就是道德行为习惯。行动是途径和归宿。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等信仰培养的目的所在。一百次口头表示信仰,不如一次实际行动。在具体行动中长期坚持信仰,最紧要、最有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人们切实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实践才干,达到有效“行道”。

五、道德教育要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互补的有机结合

道德教育实行一元与多元信仰的统一具有制度、政策、理论、事实的依据,是必然的、带有规律性。

我国在所有制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文化建设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公益文化和产业文化齐头并进;在社会风尚上提倡创新、突出特色、展示个性、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和谐、互助、发展等等。现在人们的选择空间宽广、自由,于是出现了一元与多元化现象,这种现象是与我国党和政府的全面改革开放政策相呼应,是合时宜的;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科学发展观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相符合的;也合乎一元与多元内在的相互统一性。道德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栽培心灵天堂的参天大树。树必须有根、干、枝、叶,而单纯只有哪一个部分是不行的,应有多元,但必须有主次,应有一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帮助受教育者确立“一元主导,多元互补”的价值体系。如果只有“多元”,无“一元主导”,会混乱;或只有“一元主导”,无“多元互补”,则单调。只有既存在“一元”(纲),也有“多元”(目),才能纲举目张。

“一元”是什么?即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共产主义理想。它们在所有信仰价值目标中处于根本、主干地位,起统摄、支配和决定作用。正如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5](P16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P63)“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6](P110)他又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6](P137)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就能自觉地为他们向往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就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历史的进程。

“多元”即法纪、道德、和谐、科学、知识、人才等等,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常新常绿。“一元”和“多元”只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它们会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

本文是对道德教育基本规律的初步探索,对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需要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不断深化,无论如何,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改造学生思想的过程,基于规律认识而进行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还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规律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