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及台湾当局的对策_失业率论文

前台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及台湾当局的对策_失业率论文

当前台劳力市场特点与台当局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台论文,对策论文,台当局论文,市场论文,劳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1)03-0034-05

自2000年7月以来,台湾因经济不景气,失业问题严重,失业率、失业人数迭创新高峰。尤其是一向被认为最有竞争力的新宠产业——高科技产业也在劫难逃。因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引发社会动荡。台当局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收效不大。台湾朝野有识之士不禁惊呼:“台湾已进入高失业率时代。”

一、失业状况愈演愈烈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岛内失业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并且不断向上攀升。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今年3月23日公布,继1月份失业率的3.35%创记录之后,2月份失业率窜升至3.73%,失业人数达36.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月份台湾有基隆市、宜兰县、台中县、南投县、台南县、高雄县、台南市、花莲县、高雄市等县市失业率超过4%,(注:2001年3月24日(台)《中国时报》。)其中以台南市的失业率最高达4.79%,显示地区发展失衡,部分县市失业问题日趋严重。

因失业者大多数是民众家计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因失业而影响民众生计的总人数大幅攀升,全台有近百万人受失业所涉及。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最新调查数字显示,基层劳工占总失业人口的54%,达16.7万人,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4.2万人。2月份岛内“基层劳工(蓝领)失业率”首度突破4%,并且跳升至4.74%,(注:2001年3月25日(台)《中国时报》。)是白领阶层失业率的2至4倍,较2000年2月整整高出1.2个百分点,跳升幅度之大,为历年来所仅见。这份调查显示,今年初以来岛内失业潮虽席卷各阶层,但是仍以蓝领劳工受创最为严重。各阶层中,仍以在传统行业工作的基层劳工受创最为严重。由于工作越来越难找,失业期也大大延长,其中今年1月份失业者失业的周数已升至26.4周的历史新高峰,表明岛内“长期失业者”已愈来愈多。

二、失业现象的主要特点

(一)高科技产业搭上失业列车。台湾传统产业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关厂停业的危机,本是意料中的事,但是这次高科技产业却也不能置身事外,从而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近期,由于世界性产业景气下滑,全球资讯大厂纷纷实施精简计划,从而对与美国电脑产业连动关系密切的台湾电子业造成冲击,增加了电子业就业的压力。岛内业界人士认为,电子业在岛内已成为核心产业,但在国际景气普遍不佳下,高科技产业也难逃大规模裁员命运,这对台湾严峻的失业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近期,岛内第一份网络原生报《明日报》停业、电脑大厂宏棋集团大幅解雇员工,高科技员工也面临失业潮。最近岛内网络行业亦成为泡沫经济的牺牲品,近半年来合并、减薪、减员的网络公司不在少数。

(二)中高龄员工首当其冲。台湾过去的主要失业人口是初次寻职者(待业),因此属单纯的人力资源闲置问题。然而这次却不同,而是负担家庭生活的主要劳力——中高龄工作者大量失业。正如台“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辛炳隆所说:“这群中高龄失业族群多为家计负担者,因此人数继续不断升高的话,会造成台湾社会相当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注:(台)《远见》杂志2001年2月。)岛内一般称45至64岁年龄段的人为中高龄人。这一轮失业潮的一个特征是中高龄失业者所占比重明显加大。岛内中高龄失业率在1995年尚不到0.5%,但到1996年却一举倍增超过1%,2000年底更增到将近1.7%的历史高峰。(注:(台)《天下》杂志2001年2月。)一般而言,普通居民家庭收入的最主要经济负担者就是壮年和中高龄阶层,但现在他们正是失业的主要受害者,时刻都面临着高失业风险,影响所及,使整个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生活状况恶化。据台湾“劳委会”统计分析,今年1月,45-64岁的中高龄失业有5.5万人,25-44岁的壮年失业人口则有17.3万人;中高龄失业者较去年同月增加4成之多,增长幅度惊人。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10余年来,岛内中高龄失业者平均年增率为19.08%。(注:(台)《远见》杂志2001年2月。)中高龄员工待业的时间亦比别人长,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中高龄平均失业期超过7个月,与其它年龄阶层的4-5个月相比相差较大。

(三)失业者年轻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为各界关注的中高龄失业问题突显的同时,目前岛内25-35岁的青年失业者在今年初以来也大幅攀升,显示失业的年龄层已渐年轻化。曾几何时,e世代(30岁以下有现代知识的年轻一代人)曾是时代弄潮儿,高学历高工资高档工作的环境,令人艳羡不已。但好景不长,现在他们亦被这次失业潮所殃及,风光不再。虽然10年来台湾电子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但随着电子业出走海外投资设厂的大幅增加及岛内产业景气的下滑,电子产业就业机会也日渐萎缩,从而加剧了岛内失业状况。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指出,1月份失业人数中“中高龄”失业人数仅微幅增加1000人,但是青年失业者却增加4000人,显示除了中高龄失业的问题未获改善外,青年失业问题正浮上台面。

(四)失业引爆自杀轻生者人数陡增。台湾政经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大环境恶劣,失业率节节上升,导致最新一轮自杀案有如瘟疫般蔓延开来。因失业、经济明显衰退、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出现以后,求助者有自杀念头的比率激增,从16.8%提高为32.1%,足足增加1倍。可见失业已成为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向“救助热线”求助者中以30-39岁的人占最多,达到36%,对此,“生命热线”认为,这个年龄层正是为生活打拚的阶段,可能承受的压力也较其他年龄层相对来得大。不少人因失业、欠债之故,出现家庭自杀悲剧,有的全家大小一起走上绝路,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关、停业是就业市场恶化的主因。受经济持续不景气的影响,2000年岛内歇业厂家再创新高峰。据有关资料,其中仅注销营利事业登记执照者即多达5千家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无照营业商及小经营的业者。据台湾“经济部”统计,2000年11月台湾关厂停业的企业就有401家,比1999年同期增长62.35%,(注:(台)《远见》杂志2001年2月。)其中11月关厂停业造成的失业人口占同期新增失业人口的83%。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近十年失业率及失业原因分析”,因工作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的非自愿性失业者,1992年占全体非初次寻职者的12.39%。1999年则剧升至32.1%,(注:(台)《远见》杂志2001年2月。)成为失业重要原因。岛内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厂,纷纷因经营困难而关厂停业。

统计资料显示,1月份因关厂或紧缩业务而失业的人数比去年12月再增1万人,达11.7万人,创下历年最高值。企业因不景气大量减少雇员。由于企业资遣人数超过雇佣人数,岛内制造业的“净退出率”在1月更扩大至0.77%。台湾“行政院主计处”3月23日公布的1份薪资与生产统计结果指出,台受雇员工人数从去年9月起已连续9个月呈减少趋势,而分析1年以来的薪资趋势,可发现受雇员工实际经常性薪资从2000年11月以来已连续3个月出现负成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1月份因企业歇业或业务紧缩造成失业的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35.6%,即每3个失业者中,即有1人是因为关厂歇业或企业业务紧缩而失业,这一数字比10年前的17.2%增长了1倍。

(二)岛内投资环境恶化,迫使企业出走海外,造成岛内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全台总工会副秘书长王娟表示,“新领导上任以来,政局动荡不安,股市跌掉了一半,再加上全球经济循环性不景气,内外夹攻之下,造成台湾产业很大的冲击,劳工处境十分可怜!”近期以来,岛内经济不振,股票指数大跌,许多企业资产贬值一半,原本扩厂的计划,如今也被停摆,就业市场无法活跃起来,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失业潮自然出现。经济持续衰退造成企业经营困难,除了停业关厂外,就是出走岛外,到祖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寻求发展。由于台湾本地企业关、停或缩编减员,使得岛内劳动力需求大为萎缩,减少了台湾基层劳工的就业机会。过去多是已成为岛内“夕阳”产业的传统产业为寻求发展而出走,而今天外移的亦包括不少的科技者,在知识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随着产业外移出走。结果台湾剩下的人力资源多是技术层次较低的员工。这些员工在经济不景气时更易失业。

(三)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失业恶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产业结构迅速变化,传统劳力密集产业面临冲击。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高科技的发展使自动化取代人工,创造出新的工作形态和就业机会,原有的老技工阶层开始落伍,沦为被解雇的首选对象。台湾传统产业中的制造业生产比重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萎缩,基层劳工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困境。过去近20年来,农矿业对就业增长的需求呈现负增长,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台湾“经建会”人力规划处处长刘玉兰指出,失业的特点之一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下降,基层的劳工失业率上升,这是结构性失业的主要特征:低学历、低技能、高失业。

(四)台湾当局内斗内行,经济管理外行,加剧了经济形势恶化。岛内企业界人士均认为,失业率再创新高,经济景气持续恶化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台湾新当局上台以来一直忙于政治斗争,无暇顾及经济问题以及在经济管理上的无能,无疑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恶化。人们普遍认为,财经当局缺乏成熟的、有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导致台湾经济近来毫无起色。民进党以搞政治斗争起家,无从政经验,又不能很好地从在野党人士中延揽到足够的人才,上台后在经济上毫无建树,甚至连勉强维持局面也力不从心。例如对核四案的片面宣布停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岛内各界对失业问题严重关切,痛砭时弊

(一)在野党、“立法委员”指责当局对当前严重的经济形势负有主要责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在2月底针对当前岛内社会失业严重的情况时指出,自从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经济已受到严重挫败,各项指标急转直下,生活痛苦指数更超越了经济增长率;“当前台湾不幸已进入高失业率阶段”,现在的人民那里有快乐,“民生变成民不聊生。”台“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亦指出,台湾当局“行政效率”太低,造成岛内企业不得不出走,如果“行政效率”及投资环境不改善,岛内经济将不会进步。3月5日,在野联盟“立委”李嘉进、谢章捷等人以核四停建的30多亿元损失将转嫁台湾纳税人以及“经济部长”林信义在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经济增长毫无建树,对造成产业外移、外资撤走、失业率大幅提升等负有主要责任为由,以临时提案方式要求撤换林信义。

(二)广大民众最担心失业,成立组织走上街示威抗议。失业率急剧攀升,民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根据3月24日台《中国时报》所做的最新调查显示,失业率高升已使民众普遍心存恐惶,有75%的民众表示担心自己会失业。调查显示,高达66%的受访者表示,周遭有亲友因为公司裁员、歇业或倒闭而失业。显示失业率节节升高,已使多数民众深恐自己成为就业市场的牺牲者。值得注意的是,“政局不稳”被认为是失业率上升的首要因素。在这项调查中,认为“政局不稳”是主因的比重高达66%,58%认为“政府无能”,90%的民众对当局提出的整体就业政策并不满意。面对当前失业率问题,有高达37%的民众认为首要之务是“政治革新”,比选择增加就业机会的25%比重还高。显示民众对“政治改革”的期待格外迫切。

针对不断向上攀升的失业率,广大失业者自发组成“失业劳工促进就业联盟”,并于3月26日至“总统府”请愿,要求“政府”召开“失业问题对策会议”,拿出具体增进就业措施。“失业联盟”召集人曾茂兴指出,如果失业问题再不解决,下半年问题只会更严重。全台总工会理事长林惠官指出,站在劳工的立场来看,因应当前的失业问题复杂化及长期化的发展,目前官方提出的几个创造就业机会方案,效果恐怕相当有限,仅是“治标多过治本,口号重于行动”。

(三)企业界人士对前途悲观失望。企业界对今年的景气预估并不乐观,都希望当局能跳脱出政治斗争的包袱,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依归,积极改善岛内投资环境。台工业总会理事长林坤钟沉重地表示,在全球景气不佳的情况下,现在企业无法经营的状况纷纷呈现,“政府”如果不能拿出有效的配套措施,解决失业问题,未来失业人口仍会继续上升。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戴胜通则担心在全球竞争的体系下,台湾的外销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已逐渐丧失竞争的优势,这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而言,是一个严重的警讯,而产业、资金的不断外移以及外资来台意愿不高等,都凸显岛内经济环境出了大问题,如果台湾当局再不积极改善,问题会愈演愈烈。

(四)专家学者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1、裁员并非唯一的选择。针对当前不景气企业大幅度裁员现状,台湾政治大学劳动研究所教授成之约表示,不论是台湾或外国企业都有一种误区思维,认为一旦企业困境出现总是用裁员的方式来减少成本支出、维持获利。成之约则认为其实这种作法欠妥,事实上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可以通过劳资双方的协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间内,用减少工作时间和薪水的方式,大家共渡难关,不需要一下子用裁员这么激烈的方式,毕竟一旦经济恢复景气,企业还需要重新到就业市场上去找人、重新训练等,还要再付出一定的成本,不如现在用减时、减薪的方式把人留下来,为长远打算。

2、取消劳工工资限制。台大经济系教授吴忠吉认为,当局应取消基本工资的限制,调动雇主雇用劳工的积极性。“政府”应另订基本家庭所得标准取代“劳基法”中有关基本工资的限制规定,放任雇主以劳雇间自选议定工资雇用所需劳工,以促进弱势族群的就业机会。

3、改革退休制度。岛内有关学者、官员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首先要做的便是修法,将“劳基法”中的退休金制度改为个人退休金帐户制,使退休金可由劳工带着走,这样雇主雇用中高龄劳工时,不用担心5年、10年后当这些人退休时要负担高额退休金的问题,这样会促进其增加雇用中高龄员工。台“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认为,当局应该设法让年轻人留在学校的时间拉长,减少求职人口,这样失业率就会有所下降。

五、台湾当局的应急措施

(一)设置就业小组,增列失业给付预算。2月下旬,台湾“行政院”决定设置跨部会的“就业促进小组”,由各部会通过加强公共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再由台湾“劳委会”进行就业输导。为了因应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台湾“劳委会”在去年就提出要放宽失业给付标准及适用对象,今年为应付失业潮,将扩大编列失业给付预算至49亿元,以保证即使失业状况再恶化,劳保基金也有充裕的经费可以应对。

(二)对企业解雇员工进行限制。台湾“劳委会”表示,依照“劳基法”第16条规定,企业要裁员时,必须提前预告,预告期为10天到30天不等,劳工在被告知之后,可以在上班时间请假外出求职,雇主必须照给工资;雇主如果没有提前预告,除了要按照“劳基法”第七十九条,对雇主处以新台币6000元至60000元罚款。此外,企业如果没有在被资遣员工离职的前7天,向地方的就业服务机关通报,还可再处以新台币9000元至90000元的罚款。

(三)扩大公共设资,增加就业机会。台湾“经建会”2月23日讨论“扩大公共投资提振景气方案”,各部会提报的公共建设计划多达153项,预定金额为1628亿元(注:(台)《远见》杂志2001年2月。)台湾《中央日报》2001年3月2日;通过包括中小企业电子化计划、第6输变电厂设计、充裕中小企业信保基金、新竹科学园区第三期开发等60项公共工程计划,总计在今年内动支经费金额1128亿元,估计可增加近4万个就业机会。

(四)减少雇用外籍劳工,增加本土员工就业机会。随着岛内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失业率不断升高,外籍劳工挤压本省籍劳工就业空间的问题受到重视。有的学者认为,外劳政策除了要照顾本土劳工权益外,另应兼具配合经济发展政策之作用,以往当局在制订外劳引进政策时,是将外劳视为补充性人力,对其排挤部分当地人就业机会的负面作用估计不足。台湾“经建会”李高朝表示,失业问题势必恶化,情况非常紧急,为增加岛内劳工就业机会,“政府”将检讨缩减营建业雇用本劳、外劳比例,由现行的1:1缩减到1倍以下。

(五)加强职业训练,提高劳工多种就业技能。一是补助企业单位办理中高龄员工训练,避免职员工因技术脱节而失业。二是补助大专院校及相关专业团体及劳工和工商团体扩大办理在职人员进修及第二专长训练,增加中高龄失业者接受训练机会。三是研订“居家照顾推介服务——居家照顾服务人员培训及就业促进方案”,协助中高龄者接受家事服务等训练并辅导就业。

(六)修订法规,保障就业。首先,修正劳工保险条例,使雇主得免除雇用部分工时之劳工部分保费负担,以增加雇主雇用的积极性,帮助中高龄者就业。其次,研似修正“劳动基准法”中的退休金制度,建立劳工人个退休帐户,促进雇主多雇用中高龄员工。同时,台湾“劳委会”还推出多项促进就业计划,配合具体实施,主要包括:(注:(台)“中央社”台北2001年3月23日电。)

1、提高失业者参加“就业希望工程”工资,并将基隆市、台南市、花莲县、南投县、高雄市和宜兰县列入就业优先区。2、台湾“劳委会”将推行“就业007计面”,雇用社会性区居民担任情报员,调查当地就业需求;实施“就业希望工程”,结合“政府”与民间资源,创造区域性工作机会。3、为协助失业者重新投入就业市场,台湾“劳委会”与岛内2000家连锁服务业以及中油加油站合作,连锁服务业确定可提供1万个立即上工的工作机会。台中油公司将先在就业优先区设立“社区就业加油站”,每个直营或加盟站释出缺工人数50%,提供社区中高龄劳工就业。4、因应劳保失业给付请领人数增加,台湾“劳委会”将增加台湾“劳保局”20个办事处受理劳保失业给付,连同原有就业服务中心,近期全台将有60个地点可受理申请给付。

六、对台湾失业问题的分析

任何国家及地区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不可避免失业之现象,因为劳动力不是一般商品,投入市场就马上可以销售,由找工作到找到工作,需要人才市场供求双方一定的“磨合”调适时间,即所谓的“摩擦性失业”。即使一般商品,也有个市场供需平衡问题。

其实,从1991年以来,随着“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市场开放,台湾的经济发展结构已产生剧烈的变化与大规模重组。为应对整体环境的挑战,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与升级。在这个蜕变调整的过程中,结构性的失业现象便不可避免地渐趋严重与明显。1993年,台湾的失业率为1.45%,1997年上升到2.7%,至2000年则更提高到2.9%,可见失业率的不断攀升已变成一种近乎长期的发展趋势。在此基本背景下,再加上经济景气循环的起落以及政权更迭、政争激烈,使岛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已,终致当前的高失业潮愈演愈烈。

(一)就产业结构调整而言,由于新旧产业对劳力需求的差异,必然会产生释出的劳力不一定能符合新产业所需劳动条件的供需失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产业开始转型,工业部门萎缩所释出的劳力,还可以转向商业或社会及个人服务业等。由于这些产业所需劳力素质较低,工业人口转来相对容易,故失业问题尚不严重。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服务业转向以金融保险与工业服务为主,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急速窜起,劳力素质的专业要求度愈为提高,遂导致工业人口中学历低、年纪大、且学习成本较高之中高龄层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居高不下。劳力结构调整的速度无法赶得上产业转型的需求,乃为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台湾当局采用教育训练与媒介转业等措施,适度进行调适减轻这种结构性失衡,让中高龄失业者有再次就业的机会,但这些均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及讲求效率的行政机关来保证正常运行。但近年来台湾政局动荡不已,政争不断,尤其是民进党上台后执行效率不佳,朝野斗争激烈,根本无暇顾及经济的正常运作,从而使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调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后杯满必溢,导致高失业潮的到来。

(二)就劳力市场或制度而言,台湾自实施“劳动基准法”以来,不但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并规定法定工时,期望对劳工权益的保障,但是,劳动条件与法规的过于僵化,相对的便会限制劳资双方协商合作的空间。前不久,法定工时从每周48小时调降到42小时,便曾引发劳资关系的紧张与对抗。根据台湾现行“劳基法”的规定,只要超过法定工时,即使劳资双方达成协议,亦属违法,再加上该法适用所有产业,乃更让整个制度缺乏弹性。如此,当产业遭逢景气冲击时,为减少人事成本,业主便只能采取裁员等较剧烈的手段来应对,最终反而对劳工不利。

(三)就台湾就业市场发展前景来看,高失业率的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失业率只会高不会低。台湾“劳委会”郭赫吉仁就明确表示目前台湾处于高失业时代,并认为1985年的失业潮,因为全球的景气复苏,那时世界竞争还不太激烈;加之当时台湾经济还能符合世界产业分工的形势,所以很快的复苏、振兴起来。而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祖国大陆经济改革开放以及全球产业分工的版图大幅扩充,尤其是台即将加入WTO,台湾还要面对祖国大陆的强势竞争,将使岛内失业问题雪上加霜。台湾“农委会”估计,加入WTO逐年将有更多的农民失业(注:(台)《天下》杂志2001年2月。),届时台湾失业问题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与挑战。

标签:;  ;  ;  ;  ;  ;  

前台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及台湾当局的对策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