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伊朗内外部政策分析_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伊朗内外部政策分析_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伊朗内外政策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朗论文,任期论文,总统论文,内贾德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伊朗第10届总统选举是伊斯兰世界民主的亮点,它以生动多样的方式把伊朗民众带上了政治舞台,在使内贾德蝉联总统的同时,又展示了伊朗政治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虽然选举结果存在诸多让落败者无法信服之处,精英阶层因之暴露出的意见分歧也堪称后霍梅尼时代最大的宪政危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却得以沿着历史轨迹向前发展。本文拟探讨内贾德得以连任的原因和他在第二任期面临的各种难题,以期把握未来伊朗内外政策的走向。

2009年8月5日,内贾德总统如期宣誓就职,在抗议声中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期。内贾德总统的连任有着诸多必然原因。首先,内贾德是传奇式“草根总统”,是从铁匠儿子、学生领袖、特种战英雄到杰出省长、优秀首都市长成长为共和国总统的,在政界和民众中均获得广泛的认同,因而具有很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影响力。伊朗民众尤其是年轻选民视他为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偶像,伊朗最高领袖则视他为有能力维护伊斯兰革命政权的接班人,甚至冒着威望受损的风险几度介入选举纠纷为他背书。其次,内贾德有着强烈的伊斯兰信仰和民族自尊心,既坚定捍卫伊斯兰革命原则和宗教习俗的尊严,又视掌握铀浓缩等核技术为伊朗的民族权利,顶住西方压力推进核开发计划,有效稳固了在伊朗主流保守政治势力中的根基。伊朗议会中超过2/3的议员在大选前就明确表态支持内贾德连任。①第三,步入政坛的内贾德总统严格自律,以伊斯兰教士而非一般中产阶级的标准要求自己,住小房子,开旧汽车,自带盒饭,主动降薪,第一个向民众公布个人财产状况,穿着清洁工制服主持工作会议,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巡察,其廉洁亲民的政治形象得到了多数中下层民众的认可。第四,内贾德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霍梅尼时代早期激进平民主义的施政风格,发起“使政府更贴近人民”运动,把社会公正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核心,提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的“公正股份”和“有目标地实行政府补贴”两大改革方案,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离职人员的退休金和政府公务员的收入,给烈士家庭提供抚恤金,把反贪腐矛头对准政坛元老等。

总体上看,内贾德总统通过第一任期的施政为其连任积淀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服务于多数民众乃至有些收买性的政策,虽有只顾财富分配而不重财富创造之嫌,却让占选民多数的中下层民众心有所期,从而为其连任赢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在农村地区更获75%以上的支持率。正是由于这些“沉默的多数”的选票支持,内贾德在大选中得以摆脱在竞选声势上的不利局面,通过实际的投票箱对决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穆萨维。

大选之后,伊朗社会的发展从凯歌高进的竞选主题转入复杂琐碎的建设主题,已然宣誓就职的内贾德总统本人和或激或忿的伊朗民众,最终都不得不下大力气应对他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的首要挑战,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获得最高领袖的长期支持,从而为执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在2004年的议会选举和2005年的总统选举中,内贾德等新生中坚力量率领的强硬保守派迅速崛起,意气风发地将伊朗政坛带入一个多种政治力量鼎足而立的新时期。②但在2006年12月的第三届地方议会选举中,大部分支持内贾德之候选人的参选资格被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否定,强硬保守派阵营遭遇惨败,最后所获席位不到总数的20%,屈居正统保守派和改革派之后。内贾德的竞争对手拉夫桑贾尼不仅获准参加第4届专家会议选举,最终还击败了内贾德的精神导师雅兹迪而当选专家会议主席,获得了对伊朗所有机构的监督权,实际影响力大于议会和总统。③2007年,内贾德总统遭遇了强劲挑战,反对者们在批评内贾德具体政策失误的同时,一再合法地重申长期以来给总统职务规定的种种限制,最高领袖一度越过总统直接与内阁成员以及副总统会面。一贯唱衰内贾德的西方媒体不断放言,称他可能会遭弹劾而无法完成4年任期。④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2009年总统选举中大力支持内贾德,但并非意味着是对内贾德政策举措的完全赞同。他责令内贾德撤换了新任命的第一副总统,不认同内贾德要严惩选后骚乱事件主要责任人的呼吁,在就职典礼上拒绝内贾德的亲吻,免掉了支持内贾德的德黑兰市检察长;他任命的新司法总监和祈祷日主持人都是内贾德的竞争对手,该司法总监是现任议长拉里贾尼的弟弟并曾一度质疑第10届总统选举结果。⑤从派别平衡角度看,在内贾德总统大获支持的2009年之后,伊最高领袖的下一个有限扶持对象,无论属于哪个政治派别,都将会成为内贾德总统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身为“蓝血贵族”的现任议长拉里贾尼本来就是这样一位极有希望的候选人,其弟被任命为司法总监更加深了外界对哈梅内伊试图平衡内贾德政治影响的猜测。⑥因此,尽管内贾德自我描述他与最高领袖之间“情同父子”,他的第二任期注定会是颠簸不宁,甚至可能再遇2007年那样的强劲挑战。

能否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是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必须直面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伊朗的地缘战略位置适中,既没小到被忽略,也没有大到让别国担忧以至于恶意对立,加之油、气蕴藏量分别占全球的9%和15%,经济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伊斯兰革命”激情下的伊朗因处置不当的人质问题而自陷不义之地,更因与美国的全面对立遭受了长达30年的孤立与遏制,所丧失的不仅是一度优越的地缘战略优势以及可能获得的各种援助,而且包含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空间。最近30年间,伊朗遭受了8年战争破坏和3次联合国制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通胀率畸高,全国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的人口处于赤贫状态。作为世界第二大油气储藏国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油气产能在最近10年油价波动的上涨期中一直低位徘徊,石油日产量长期低于欧佩克分配的定额,2005下半年更是一度接近低于40万桶的警戒线水平。伊朗每年因原油开采能力不足而损失大约55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还必须高价进口所需汽油的40%(日均进口超过13万桶)以满足国内需求。⑦伊朗现在充其量只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家庭手工作坊”,但是作为活跃而关键的地区和国际角色,它更需要特色和独立,需要实质性的进步和成就。⑧

“合法性”问题将是内贾德第二任期的严峻政治挑战。在政坛派系斗争和民众长时间街头抗议的双重背景下,内贾德不仅被众多竞争对手的支持者贴上了“盗窃选举”的标签,无法成为当然的全民总统。内贾德就职时没有收到西方国家的祝贺,更没有得到主要竞争对手们的祝贺。在他的几个对手中,尽管兼任专家会议主席和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的拉夫桑贾尼已经大幅改变立场,呼吁伊朗民众保持团结、服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领导,但穆萨维和卡鲁比却誓言继续抗议并绝对不会与内贾德政府合作。⑨因此,内贾德不仅必须尽快弥补因总统选举纠纷而造成的社会裂痕,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重建伊朗民众对伊斯兰共和国的认同和对现政权的信心。伊朗总人口已达7150万,其中61%居住在城市,79%受过教育,51%年龄在20岁以下。这种社会结构意味着多数伊朗人本能地倾向于现代的和世俗的价值观。⑩许多革命后出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关心身边的自由、民主与繁荣,经常“指着路旁的高级建筑和高架桥,回忆老国王时期的大手笔,大气派”。(11)一些人甚至无法理解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伊斯兰革命”,不认同严格的宗教法令和社会管制,越来越不赞成共和国缔造者的建国梦想。以学生团体为主体的激进力量日益崛起,更是将温和与渐进的社会变革归咎为伊朗国家发展的真正障碍。(12)对伊朗国家的掌舵者而言,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变与不变的问题,而是如何变革以及如何在变革中占据主动。

如果说伊朗民众选举总统是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话,那么选择拉夫桑贾尼和穆萨维大致就是选择一种做大蛋糕的正向生产活动,而选择内贾德则首先意味着选择草根阶层渴望的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寻租活动。借助对草根阶层的民生许诺,内贾德有些出人意料地赢得了2005年的总统选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伊朗年轻人和穷人的一次胜利,表明普通民众在伊朗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上升和话语权加大。内贾德在2009年的连任固然意味着他的执政风格得到了伊朗多数民众的认可,但其政府组成浓厚的军人色彩、激进平民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强硬的反美反以立场,却可能对伊朗的国家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伊朗未来的内外政策无疑增加了许多变数。

从内政看,内贾德新政府由于受到更多力量的牵制而会面临多重困难,其一贯的亲民、惠民政策肯定会打折扣。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内贾德新政府构成中的浓厚军人色彩。2005年,初次竞选总统的内贾德誓言反对贪腐和裙带关系,许诺要把石油美元“摆到伊朗人的餐桌上”,但履新后的最初人事任命却是报答大选期间支持他的革命卫队袍泽。内贾德在内政部、情报部和司法部等关键部门和职位上安插了众多前革命卫队的老同事,从而成功建立起了由军方、安全部门和主要媒体等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政治权势集团,其第一任期内2/3的阁僚都是经历过两伊战争的革命卫队退伍军人。(13)正是得益于这种政治联姻,革命卫队建立了自身庞大的商业帝国,掌控着军工制造、油气开采以及民用交通等重要产业,控制着伊朗石油以外57%的进口和30%的出口,对伊朗政局的影响力明显加强。(14)这一切加上中东国家历史上军人干政的深厚传统和高成功率,将使内贾德新政更多地打上利益集团政治和军人政治的印记。

在社会经济方面,由于政坛格局、执政根基和伊朗社会当前面临的压力依然如故,内贾德总统将继续推行以往的政策。具体讲,新政府将把住房、就业和经济改革等纳入施政议题,将脱贫和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重要政策,同时加大对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关注力度,着力解决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内贾德总统还可能会进一步着手实施之前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大幅削减政府性能源补贴、重新分配居民生活津贴等。但其重在公平分配的经济改革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伊朗社会的生产力,与两位前任相比,他甚至没有一个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是在短期内其经济改革举措的实施和最终效果也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从表面看,国际油价早已摆脱了2008年7月之前的高价位,伊朗目前的通胀率和失业率已经偏高,私营部门萎靡不振。内贾德总统的经济改革计划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他拨付给边穷省份一些大项目的建设资金很多已被当地政府挪用作为补贴资金。从深层看,伊朗总统在推行改革或务实政策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频繁的政治斗争既决定了伊朗社会发展的渐进反复特点,也耗尽了执政者的政治资本,为竞争对手的攻击提供口实。因为在经济建设方面乏善可陈,内贾德总统在第一任期内就已经被看作是可能会把整个国家作为陪葬品的“殉教总统”(martyr president),最终也可能与两位前任一样黯然离任。(15)

正因为如此,内贾德要维持足够的民意支持就必须延续第一任期内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力争舒缓民怨。内贾德总统自称“人民的清洁工”,一直践行霍梅尼时期的平民主义主张,认为国家发展应当由掌握财富的人民直接推动国家发展,为此甚至选择什叶派第四代伊玛目的陵墓作为其第一次内阁会议场所。今后4年中,他仍将主要致力于福利国家的建设,重点实施照顾下层民众的经济政策,适度放宽一些社会和宗教限制,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等。可以预言,内贾德总统着力实施的诸多亲民举动,虽然有可能在社会上层遭受更多指责和阻力,但将使其继续拥有来自伊朗中下层民众虔诚的和非政治性的支持,特别是拥有来自革命卫队和“巴斯基”民兵组织的坚定支持。事实上,伊朗最高层之所以一直为内贾德这位民粹主义总统的崛起提供便利,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此恢复民众对伊斯兰革命和国家政权的信心。

从对外关系看,与前任们一样,内贾德只是伊朗外交事务最主要的决策者之一而非最终决策者,很多时候只能附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对外政策主张。所不同的是,内贾德坚定地捍卫伊斯兰革命政权的外交总体框架,与最高领袖在许多议题上观点一致,加之现在的国际油价已经反弹至伊朗可以接受的水平,高企的石油收入暂时掩盖了伊朗经济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内贾德总统在外交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其凌厉的外交攻势似乎也加大了伊朗的国际话语权。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政策出现一系列变化。海合会2008年峰会首次邀请伊朗总统出席,沙特国王首次邀请伊朗总统前往麦加朝觐,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对伊朗进行了197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访问,埃及加快了与伊朗的复交步伐。(16)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逐渐承认伊朗日益增加的影响力,有时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与伊朗就某些问题进行磋商。(17)即使是美国,布什政府对伊朗的态度逐渐软化,奥巴马政府一再伸出橄榄枝,这些都让内贾德总统一度广受诟病的强硬反美立场被描述成伊朗对外政策的成功之处。

从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开始,美国国内越来越多地要求重估对伊朗战略、改善美伊关系。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希望与伊朗展开“面对面”的双边直接对话,要向“那些愿意松开拳头的国家首先伸出手”。(18)内贾德一度以私人信件形式祝贺奥巴马胜选,甚至不把要求美国道歉列为改善双边关系的前提条件,但由于看不到美国政府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旋即又公开质疑奥巴马政府从根本上改变对伊朗政策的可能性,敦促奥巴马停止干涉伊朗事务,声称美国只有改变其根本战略并以伊朗人民能够得知的方式“表达悔意”,才能为两国直接对话创造条件。(19)应该说,伊美关系正常化是伊朗融入国际社会的关键,但内贾德却显然没有与美迅速签约的政治意愿和甘冒政治风险的心理准备。当然,对伊朗国家利益有着不同认知的内贾德也许压根就不打算与美国轻易实现和解。伊美关系在未来4年可能会进一步缓和,但通向这一目标之路依然漫长。

重新定位和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是内贾德第二任期对西方外交的一个新问题。美国自奥巴马当政后开始改变其原来的世界警察形象,更强调以地区合作、外交对话等方式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愿意与伊斯兰世界发展新的关系。基于历史上多次干预伊朗事务的失败教训和重塑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之双重考虑,奥巴马总统顶住压力静观伊朗的街头骚乱而没有直接介入,绝口不对任何政治派别表示好恶,只是迫于国会压力才泛泛地从人权关怀角度逐步增加对伊朗时局的评论。美国重启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让按照习惯话语模式参与国际事务的英国、欧盟直接与伊朗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20)无论美国政府对伊态度变化的背景和前景如何,伊朗都会反思以往的对欧盟政策,包括如何在变化中的伊美关系整体框架下准确定位与欧盟的关系、如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发展适当的多边和双边关系,是否需要和是否能够继续通过拉拢欧盟成员国的方式瓦解美欧同盟等。但是,由于伊美关系的整体敌对状态没有改变,欧盟暂时还不会真正被伊朗视作最大的敌人,未来伊朗与欧盟国家的关系即便有波折,应该也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在伊核问题上,由于把掌握核技术看作大国的属性和科学成就的标志,认定拥有核技术可以给伊朗带来力量、声望以及安全保障,彼此间存在分歧的伊朗高层在核问题上始终保持一致。(21)内贾德总统更是态度强硬,在第一任期内一直推行“技术和政治分开”的立场。具体讲就是同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就伊核问题与美、俄、中、英、法、德6国进行建设性谈判,但却毫不妥协地继续推行自己的核计划,积极扩大铀浓缩活动。从有核国家曾经的发展道路看,伊朗的核计划就是寻求核武器计划;而以今天掌握核武器的门槛之低和扩散之滥,加之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的示范,意愿强烈的伊朗实际拥有核武器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伊核问题因之亦真亦假,放任自流就是一个真问题,监管得当则是一个假问题。美国的过错在于它的军事打击迷思及双重标准而不是反扩散本身。在伊核危机的演变过程中,伊朗政府凭借纵横捭阖的外交艺术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失去了一些并无实质意义的所谓“权利”,却达到了计划中的许多非军事目标,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依然是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扼控海湾的枢纽地位,并无增益或减损。伊朗的核计划本身就是其对外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伊朗与西方谈判时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伊朗的铀浓缩技术和规模在内贾德第一任期内也确实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因此,在未来4年,伊朗还将和美国在核问题上继续玩牌,美国拒绝排除攻打伊朗的可能性,伊朗则竭力让美国猜不透伊朗的核能力牌。

为了应对现实的安全威胁,内贾德第二任期的对外政策依旧是威慑与竞争双管齐下,即在着力提升武装部队应对低强度战争能力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联盟力量化解来自美国的压力。(22)在全球层面,伊朗将竭力增加与美国以外世界其他大国的经贸联系,争取与俄签署更多军事协议,积极寻求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3)在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中推广反美主义,强化与委内瑞拉等“反美”国家的联系,开放本国的油气资源以利诱全球的能源巨头,效仿欧佩克与俄共建天然气卡特尔等。在地区层面,伊朗将继续高举伊斯兰旗帜合纵连横,力挺黎巴嫩真主党使之成为其与以色列政治博弈时的重要棋子,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并向哈马斯提供巨额财政援助,继续担当巴勒斯坦的战略纵深和稳固的大后方。(24)在叙利亚,伊朗将巩固与之虽不平等但却能够各取所需的伙伴关系,使两国继续充当掌握中东地区和平钥匙的主要国家。(25)作为“阿富汗最有价值的邻居”,伊朗还将对阿富汗重建继续倾注较大热情,逐步遣返滞留伊朗的200万阿富汗难民,继续捐巨资给阿富汗的什叶派学校和地方军阀,广发签证吸引阿富汗年轻人去伊朗,从各个层面维持伊朗对阿富汗国内各方的影响力。(26)在伊拉克,由于主要的什叶派和库尔德政治人物在萨达姆时期均长期流亡伊朗,伊朗的伊拉克政策就是强化与伊拉克什叶派的联系,全面扩大同伊拉克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借助与伊拉克的“捆绑”提升伊朗的地缘政治地位,等待美军撤离后填补新月地带的权力真空。(27)屡屡扬言要空袭伊朗核设施的以色列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因为以伊关系整体上隶属于美伊关系,在伊美关系总体冷对峙的情况下,以色列似乎对伊朗暂时构不成实质性威胁。伊以双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高分贝叫阵,本质上都是虚张声势的“恐吓战略”,目的仅在于提醒对方不要忽视自己的利益存在,伊朗同时还达到了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和在阿拉伯世界赢得支持的双重目的。

[收稿日期]2009-08-24

注释:

①"Extensive Support for Ahmadinejad in Majlis",Jomhouri-e Eslam,Iran,May 30,2009.

②王晋燕:“内贾德的德黑兰对手”,《环球人物》,2007年2月下,第51页。

③Michael Slackman,"Ex - President Back in Spotlight in Iran",The New York Times,Sept.5,2007.

④Robert Tait,"President's Future in Doubt as MPs Rebel and Economic Crisis Grows",The Guardian,Jan.16,2007.

⑤Michael Slackman,"Iran's Supreme Leader Softens Tone",The New York Times,August 27,2009.

⑥Katarina Kratovac,"Iran's Powerful Larijani Brothers Spell Potential Trouble for Ahmadinejad",http://article.wn.com/view/2009/08/23/Irans_powerful_Larijani_brothers_spell_potential_trouble_for_b/.

⑦包小龙:“一个家庭见证伊朗反美30年”,《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2月11日。

⑧Anoushiravan Ehteshami,"The Foreign Policy of Iran",in Raymond Hinnebusch and Anoushiravan Ehteshami,eds,The Foreign Policy of Middle East States,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2002,p.284.

⑨Fredrik Dahl and Hossein Jaseb,"Iran's Rafsanjani Calls for Unity,Backs Leader",Renters,Aug.23,2009; Nasser Karimi,"Iran's Opposition Calls for Inauguration Protests",The New York Times,Aug.4,2009.

⑩储昭根:“伊朗百年颠簸改革路”,《南风窗》,2009年第14期,第81页。

(11)金姬:“德黑兰之春”,《新民周刊》,2005年第12期,第37页。

(12)Ray Takeyh,"Iran at a Crossroads",Middle East Journal,Winter 2003,p.48.

(13)Neil Macfarquhar,"Ahmadinejad Reaps Benefits of Stacking Agencies with Allies",The New York Times,June 24,2009.

(14)徐俨俨:“告诉你真实的伊朗革命卫队”,《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8月20日。

(15)Pepe Escobar,"The Ultimate Martyr",Asia Times,Mar.31,2006.

(16)孟祥麟:“伊朗大中东外交很活跃”,《人民日报》,2008年2月23日。

(17)Editorial,"Strange Bedfellows in Iraq",The Boston Globe,May 12,2008.

(18)Editorial,"Mr.Obama and Iran",The New York Times ,Feb.8,20O9.

(19)Thomas Erdbrink,"Facing Obama,kan Suddenly Hedges on Talks",The Washington Post,Nov.13,2008.

(20)Editorial,"Gulf in Understanding",The Times,June 24,2009.

(21)Editorial,"Nuclear Juggernaut",Chicago Tribune,July 5,2007.

(22)Kaveh L.Afrasiabi,"Iran Moving into the Big League",Asia Times,May 3,2008.

(23)Vivienne Walt,"How Iran Might Beat Future Sanctions:The China Card",The New York Times,Jul.16,2009.

(24)Fareed Zakaria,"What Makes' Ahmadinejad Smile?" Newsweek,Jan.19,2009.

(25)Editorial,"Two Nations that Hold.the Key to Middle East Peace",The Independent,August 4,2008.

(26)David Rohde,"Iran Is Seeking Greater Influence in Afghanistan",The New York Times,Dec.27,2006.

(27)Roger Cohen,"Realpolitik for Iran",The New York Times,April 12,2009.

标签:;  ;  ;  ;  ;  ;  ;  ;  ;  ;  ;  ;  ;  

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伊朗内外部政策分析_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