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广安 63800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教育部于2000年11月13日,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各地掀起了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教学的热潮。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教育实践中一个新的挑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知如何下手,以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在进行整合,于是,生硬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从而使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不能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无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结合,反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有“画蛇添足”之嫌,因此,改变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谈谈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想法。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它与学科的整合,是对过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它把“以教为主”变成“以教为辅”,突出了学生就是课堂主人翁的位置。
一、从丰富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科教学,既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数学网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查阅古今中外著名的数学科学家,包括他们的生平简介、趣闻逸事,以及踏出这条辉煌之路的艰辛历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挑战一些数学闯关游戏等,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思路更为清晰,巩固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从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极强的好动性与好奇心、自控力比较差等特点。如果让他们长久面对一些静态的单调、抽象的知识,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厌烦。如果我们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功能,将知识动态化,让单一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多维的网状知识结构,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如按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使用“板书+挂图”,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听,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学生完成没有主体地位和创新思维。如果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挂图变为逼真形象的动态图画,在图中清晰展现出课本中小径、右深左浅的骆驼脚印、小径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被骆驼啃过的痕迹等元素,引导学生质疑→发现→推理→结论。不仅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感悟到要做一个“有心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从营造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环境角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挂图”。教师对学生进行填灌式教学,课堂上死气沉沉。利用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课堂变成为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的再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英语课中,学生可以带着耳机倾听标准的读音,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且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观看其单词的相应图片。如小学三年级《Look at me 》的课件,屏幕中那个可爱的小朋友,分别指着自己的头部、脸、眼睛等对象,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如果对了,还会得到可爱的小动物的一句优美的奖赏语,而如果错了,则会出现一张欲哭无泪的脸。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运用一些生动的小动物或掌声对其进行表扬,有的时候比老师的表扬更起作用。
四、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角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不要一下子把所教学的内容全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空白和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和质疑去推测可能出现的结局。为了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如上网、去图书室……。如此一来,由于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广泛,其中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将学生收集的有特色的资料展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一课,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实施这些教学策略,目的在于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有的时候没有教师的传授,他们也可以独立完成并且还有可能是出色地完成。
五、从突出学科的难点,让难点易懂化、直观化角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动画为一体的功能,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声音和出现方式等展现出来,在视觉、听觉、感觉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加深学生脑海中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力。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电脑屏幕上给出红色的一点,然后从点一边射出一条蓝色的线,并展示没有点的那端线可以无限地延长。让学生对射线的概念、射线的特点一目了然,教师在射线的基础上,将可以无限延长的那一端任意位置加上一红点,让两个红点封闭了线的延长,使学生认识到线段及端点。教师再抓住时机,出示直线、射线,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联系与区别,自己学会归纳与总结。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视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将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迅速地找到事物的性质、联系、区别,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科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就轻而易举了。
综上所述,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可以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论文作者:黄宏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老师论文; 射线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