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商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空间的发展进程通常包含两种模式——“中心式”与“轴线式”。“中心式”发展模式就是在任何有聚集效应的点的周边聚集了大量的公用设施后,各种物业不断涌现而发展;“轴线式”发展模式是随着交通运输线路和基础设施延伸,各种物业向道路旁边扩展而发展。城市是“中心式”与“轴线式”融合发展的结果:发展首先是“中心式”发展,在中心点发展之后出现“轴线式”发展,即沿着从中心发散出来的道路干线发展,而中心式发展模式不断地消除沿轴线发展的痕迹。因此,在没有特别自然障碍的情况下,城市的空间形状是星形,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就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形成。
一、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
一个国家、城市繁荣的象征之一就是拥有繁荣的零售商业。星罗棋布的零售商店和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商业区域,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商业和商业设施在空间上的发展不是单向变化的,而是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波浪式的变化。
在赤贫国家,普通大众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可供交换的商品也很少,商业往往萧条。与之相适应,城市商业设施并不随处可见,城市的零售商业中心少而小,甚至一个城市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零售商业中心。因此,商业空间变化对城市经济变化的影响往往有限,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也往往不是一个城市社会的中心问题。
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商品日益丰富,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极大刺激了商业活动。伴随这一过程,城市商业设施爆发式增长,在城区内随处可见。同时,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商业中心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城市商业中心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私人交通的发展,城市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普通商业的规模经济作用明显,商业及商业设施出现明确的等级分化,因此,商业呈现集中化趋势。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小商店不再随处可见,甚至一些居民区人为地限制商业的存在,城市商业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并形成大大小小的繁荣的商业中心、商业区域。
二、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因素
虽然经济发展促成了一个个商业中心的形成,但一个商业中心具体在城市的什么地方形成却不是由经济决定的,更不是毫无理由任意形成的,城市商业集中形成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说来,城市“中心式”发展模式决定某一商业中心能否存在,“轴线式”发展更多影响商业中心在城市的空间布局。
(一)厂商的影响
“中心式”发展决定商业中心的存在,从理论上可以解释为一般的商业企业在选址时都要考虑其竞争者的位置,相同的商业企业总是倾向于在相邻的地段选址,这可以减少顾客的交易成本(包括时间、交通费用等),促进市场容量增长,从而使行业有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同时,这也关系到单个商业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和各自市场覆盖范围,是企业利润极大化的必要条件。其原理可以说明如下:
假设某一小城市的范围是从A到B的一条道路(图1,道路长度的影响忽略不计),居民均衡的平均分布在道路两旁,有两家商店X和Y。开始时按照均衡布局原则,X和Y分别被放在AB线段的四分点位置上,分别占有等量的AM段市场和MB段市场,即市场份额各为1/2。由于这时市民购物平均所走的距离是最短的(时间成本最低),这种商业的分布模式可以认为是消费者最佳均衡模式。但企业并没有实现利润极大化,不是企业最佳均衡模式。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X悄悄向Y移动,使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加;出于同样的目的,Y也向X靠拢,使自身市场份额增加。这一过程继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最后X与Y都落到了AB段的中点M处,其市场覆盖面都是100%,由于这时任何改变都会不利于改变者自己,就形成了市场均衡。对于X和Y来说,这种市场状况都愿意接受,而城市商业中心也开始在M点形成,并吸引更多的商业企业向它聚集。
图1 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过程
(二)消费者的影响
当然,一个中心点的形成决不可能这么简单,商业和商业物业的分布并不完全取决于所有者或使用者的个人意志,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模式在更深层次上更强烈地决定了商业和商业物业的分布模式,进而决定商业中心形成、发展。一般说来,消费者购物行为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消费者主要在哪些类型的商店购物?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时间去这些商店购物?(2)消费者购物频率高低和平均购物金额大小。
根据经验数据,一个商店的交易区域(指它能吸引的主要顾客分布区域的大小,也可称为交易边界)首先取决于它的类型和规模。一般说来,百货店、超级市场的交易区域都是比较大的,它们的交易区域和商店本身的规模成正比例。在商店的交易区域内,顾客离商店的距离越近,商店对顾客的吸引力越大,随着距离的增加,商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以步行时间计算的经验性规律揭示,一般商店的交易区域在5—30分钟路程之内,而且60%—70%的销售额来自步行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区域。在遇到自然和人为障碍,交通流量受到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商店交易边界还会缩小。
与之相适应,汇集了大量商店、商业设施的商业中心点也有自己的交易区域,而且交易区域大小受到中心点内部商店类型、规模的制约,即商业中心点的交易区域是内部商店交易区域的交集。同一级别的中心点往往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只有在一个中心点交易区域之外才能形成另外一个中心。否则,如果两个同级别的中心点的交易区域部分重合(也即一些顾客可以选择两个不同方向的商业中心点购物),相同的商业不仅要在同一个中心点上竞争,还要扩大到其它中心点,商业竞争强度将急剧加大。最后的结果要么两个中心点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大大增强,交易区域急速扩展,整个区域进一步繁荣起来并融合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中心;要么一个中心点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大大增强,交易范围急速扩展,直至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中心,而另一个中心点难以发展甚至逐渐衰退下去。
其次,一个商店的交易区域大小,还取决于消费者购物频率高低和平均购物金额大小,而消费者购物频率高低和平均购物金额大小除了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外,最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购物频率上升、平均购物金额增加,与之相适应,每个商店交易范围增大,中心点也随着繁荣起来。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加上交通工具明显改善,特别是私家车普及,使消费者平均购物金额大幅度增加(汽车能够装载的货物当然大大多于双手能够提起的货物);同时工作竞争的压力导致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上升,消费者的购物频率降低(降低了消费者总的购物成本)。因此,商业集中度提高,一些商店,特别是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它们的交易区域便急速扩展。
很显然,几乎所有类型的商业更愿意分布在中心点上,特别是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交通中心点上。在这样的地点,顾客购物的交通、时间成本可以极小化,商店的交易范围、客流量能够极大化,能够充分的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使商店的利益极大化。因此,几乎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分布在各种交通中心点上,而且“轴线式”发展模式促使商业中心点不断的沿着道路交通线向城市外围扩展、延伸,影响各个商业中心在城市的空间布局。
三、城市商业空间的典型形态
商业的集中和各种商店扩展交易区域的结果也导致商业中心的交易区域扩展,各个商业中心之间的交易区域不断重合,中心与中心之间的竞争便日益激烈起来,使各个中心点的发展状况处于不确定状态。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一个商业中心可能会向更高级别、更大规模发展。一旦出现不利的情况,在竞争的强大压力下,可能发展缓慢甚至得不到发展而衰退。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商业形态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为了减少顾客的购物成本,传统的小商店逐渐衰弱,“一站式”的购物中心成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商业形态。购物中心既是一种经营业态,也是一种商业的空间形态,最能体现城市的商业布局,对城市的影响最大。
购物中心通常可以根据规模和主要顾客区域范围大小分为街区中心、社区中心、区域中心。街区购物中心最常见的商店是食品店、药店、服装店,或许还有杂货店,食品店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这种街区购物中心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服务区域有限,基本顾客是一条街道或邻近范围的住户,而且中心一般只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提供的是“便利”。社区购物中心规模一般比街区购物中心大,主要商店除了食品店以外,往往还有百货店、专卖店,在欧美国家或许还有折扣百货店,其所提供的商品、服务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区域购物中心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商店类型较多、商品种类齐全,通常有一到两个较大的百货商店,所提供的商品、服务不仅满足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商务购物的需要。
购物中心内部也是分等级的,而且与它的区位密切相关。因为某一商业物业能否产生收益(租金),产生多大的收益,主要取决于它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是否发挥了它的区位优势。一个物业越是具有区位优势,收益变动的幅度越大,越有必要增加投入(成本),提高一个区位的物业的收益水平。这首先要为该物业选择一种合适的商业活动(长期中,租户的销售额越大,业主得到的租金就越高),促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发挥;其次,为了将“适当”类型的租户吸引到购物中心来,业主向不同类型的商店提供同样的物业空间时,通常所收取的租金却有很大的变动范围。那些名气和声誉有助于确定购物中心的特色、确定中心的主要承租者以及提高客流价值的支柱商店通常租金最低,小商店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支柱商店吸引来顾客,因此它们往往被收取较高的租金。
四、城市商业空间的最终结构
随着历史的进程,商业中心形成各种等级,也就是说等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中心规模大小,也取决于区位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支柱商店的类型、名气、声誉。每个等级的商业中心不仅有自己的交易区域,更有其自身的服务目标、价值。而且这种服务目标、价值不仅是概念上的,还会潜移默化地甚至明确地影响人们购物行为、购物地点的选择。由此又反作用于自身,不同级别的中心点在交易区域上可以重合,即一个高级别的商业中心可以在其交易区域内包含一个或几个低级别的商业中心,因为它们虽然有竞争,但由于有相对独特的服务目标、价值,竞争是不完全的,各自都有生存空间。而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由于属于完全竞争,因此,它们的交易区域是不能重合的。
商业中心点的空间布局内部受到商店类型、规模的制约,外部受到其它中心点的制约,“轴线式”发展模式充分的体现在中心点的布局上,“中心式”发展模式不断地消除沿轴线发展的痕迹。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两种发展模式促成了城市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
从人文的角度看,城市不同的商业中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商业中心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突然繁荣,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突然消亡。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看,城市不同的商业中心之间总是有规律的分布的(在没有地理障碍的情况下,趋向于形成蜂巢状的正六边形),一个大的商业中心周围分布着几个小的商业中心,而这个大的商业中心可能环绕在更大的商业中心周围,最后必有一个最大的商业中心统治了这个城市的商业。这个占统治地位的城市商业中心只能分布在城市人流量最大、交通最方便的中心区域(不是地理上的正中心,而是相对的地理中心),大型甚至巨型百货商店、高级专卖店分布于其中,是一个城市商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