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金融现状的基本评估及特区政府的一系列金融稳定政策_银行论文

对香港金融现状的基本评估及特区政府的一系列金融稳定政策_银行论文

关于香港当前的金融形势与特区政府一系列金融稳定政策的基本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香港论文,特区政府论文,形势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香港的金融形势

(一)目前香港金融体系已度过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袭击,一方面令香港经济受到损害。以香港国民生产总值计算,1998年负增长5%, 在香港出现年度性的经济负增长是近20年以来的第一次,今年则或许仍有少许负增长,或许会是零增长,即算明年经济增长2.7%,明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仍比1997 年存在一个差距。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即使到明年,香港经济也未算真正复苏,而只能视为走出低谷。另一方面,香港经济并未受到致命的破坏。尽管香港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导致其经济泡沫化,加之,国际投机资本因素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来就有需要进行调整的香港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加速了调整的步伐,且调整的幅度是近2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但是,一则香港拥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这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它有赖于自70年代以来香港所奠定的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香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17.88%, 大大高于《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8%;加之,私人收入(工资)的调整尚未随之即刻到来, 购房的业主尚不太担心供房的款项,银行按揭贷款的不良资产比例总体上还不太高。二则特区为避免楼市(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价格最高跌去一半)、股市(恒生指数最低跌至6000多点)崩盘,破坏整个香港的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敢决定:干预市场,令楼市、股市、汇市和期市逐步稳定下来,并令到短期流动资金进出香港的策略有所调整。加之,美国对冲基金出了一些问题,也令投机活动有所减弱,客观上帮了香港的忙。我们认为,香港已度过这次危机。

(二)香港有一个强大的、健康的金融体系

事实证明,一个银行体系的健康与经济的健康发展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相对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相对薄弱的银行体系而言,香港的银行体系能比较快地解决危机,减轻其后果。正如标准普尔评级机构所说的那样:“金融体系是经济的命脉和神经体系。”下面是能够证明香港拥有这样的银行体系的主要依据:

1、香港拥有一个有效的会计和法律框架。银行需要规则, 财务报表应该反映真实,或尽可能接受事实。没有它们,银行的主要资产组合贷款不成其为贷款。在香港,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的人或公司必然受到处罚。如果审计师、律师或银行家、公司管理者听任这种事情发生,也将被一视同仁,无一例外。

2、香港的银行体系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不受政治干涉。 做到这点很难,因为每个国家总是有一些政府干预的,连美国也不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是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它们为政府激活了个人储蓄,并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机构要求的地方,相应地,银行受到政府机构的保护。80年代拉美危机国家——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以及90年代亚洲危机国家——泰国、印尼和韩国,在资本配置方面形成了中央的或幕后的机制。其后果是,泰国金融公司、印尼有政府关系的银行和韩国大财团附属的银行的不良资产日益增加。与此相反,香港的政治因素几乎完全不影响其银行体系,香港银行业的有效运作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扰。

3、香港拥有一个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准确评估资产质量, 在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迅速进行干扰,都是一个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表现。它与不受政治干预,有自主行动权利的银行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确评估资产质量是这样的金融监管体系的首要任务。香港金管局于1993年4月1日成立,由外汇基金管理局和银行业管理处合并而成。《银行业条例》列出香港银行业监理的法律制度,该条例旨在为监管对象定义为认可机构的银行和其他接受存款的机构。因此,金管局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与有效运作这个目标便自然成为其主要职能之一。一个风险评估体系的关键是对其资产的估价。出现问题贷款时,必须降低资产价值,反映它真正的经济价值。这原本是银行管理层的责任。如果银行管理层没能做到,监管者必须要求他们这么做到。即使存在不同观点,也应该服从监管者的观点。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香港确实拥有一个强大、有效的监管体系,能够令银行业者服从监管者的观点。

此外,即使拥有一个强大的监管体系,且拥有对资产质量十分准确的评测,但如果监管者不及时对业者进行干预的话,情况依然会恶化,代价就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资本进入了生产力低下的经济部门。也就是说,远在后来的经济问题爆发之前,银行债权债务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了银行的标准。在这方面,香港金融体系也拥有远比亚洲国家和地区更为优异的记录。不仅如此,香港金管局正在为未来5 年监管架构制定发展策略,以有效监管银行业。

概括地说,当前香港的金融形势是:风暴已过去,复苏有待时日。

二、对特区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稳定金融政策措施的基本评估

关心金融风暴的人还记得,1997年10月23日,以美资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者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攻港元,再攻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导致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飚升到300 %, 恒指和指数期货应声下泻1000多点,投机者“虚在港元意在期指”的狙击策略大为成功,满载而归。1997年10月风暴过后,港元还遭受过几次规模较大的狙击。 去年8月5日,国际金融投机者又卷土重来,采取类似1997年10月的策略, 大举狙击港元而意在期指,满以为这次也能大有斩获,然而却落了空。自去年8月份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定金融政策措施以来, 引起了人们对香港金融政策乃至金融走势的关注与议论。

(一)关于特区政府入市干扰的行为

应当说,去年8月份特区政府出手千亿元资金入市干扰, 与国际炒家在外汇、股票及期货市场上斗法,各方面尤其是香港银行界是支持特区政府的入市行为的,认为政府稳定市场的“七招”(金管局)和“三十式”(财政司)的大方向是对的。这些措施巩固了香港货币发行局的制定安排,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稳定到一定的水平,并对抵制股市和期市明显的操纵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受到投资者的广泛欢迎。但正如财政司司长曾荫权所承认的那样,这一些措施也有一些相应的成本。

其一,该类入市举措需要修改法例,以加强政府实施市场应变措施的能力。各界担心这样做会将太多的权力放置于政府手中,大大强化政府毋须征得现行监管实体的同意而控制香港金融市场管理的能力,使人们对有关实体的信心受到影响;

其二,针对股票沽空所作的各种防范措施,在短期内虽然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可能会束缚合法的套期、套利和投机活动,长此以往,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可能会受到限制,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繁荣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于其具有活力的金融市场的。

由此可见,特区政府既应维护香港的金融体系的健全,保持投资者对香港经济的信心,采取必要的措施,堵塞投机者操纵市场的机会,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序,避免金融风暴继续蔓延。但问题是政府在去年8月份开始干预股市和期市之后, 在既履行监管者的职能的同时, 也是市场的参与者,一身二任,角色冲突显而易见。由于香港一贯以积极不干预政策和自由经济体系而著称于世。此次强有力的政府干预行为已令国际投资者产生疑虑,可能打击外来投资者的信心。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恢复投资者信心的问题存在。这被有人视为特区政府采取干预行为所付出的重大的成本。我们认为,非常时期就得采取特别的措施,“乱世就得用重典”。当然,特区政府往后在制定监管措施时应该更加着眼于香港经济的长远发展。

此外,特区政府还需要面对金管局的角色,因去年8 月份入市以来形似中央银行的权限,而非仅仅担当货币发行局的角色的难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尽快沽售入市干预所购入的蓝筹股份。学界和业界与政府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也有分歧,前者建议尽快出售,认为政府去年入市虽然获利,但尽早都要让市场作出调整;政府则考虑到财政及经济等因素,并不急于现时便沽出手。至于以何种方式出售官股,也是各有说法,有的建议以信托基金方式,另有的建议以公开拍卖方式。

(二)关于联系汇率制度

与上述问题紧密相联的另一个问题,是香港联系汇率能否经受得起冲击压力而脱钩?以及要不要脱钩?这被认为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事实上,特区政府去年9 月份推出的“七招”与“三十式”也被认为是针对联汇制而推出的措施,其主要的目的仍是解决信心问题。“七招”中的一招为半年内容许非发钞银行,按7.75行使价的半年期港元认沽期权,而不用高息阻吓银行使用贴现窗口等安排。结果证明,“七招”公布之后的效果显著,确确实实令港元贬值恐慌忧虑差不多完全消失,港元回流,银行体系结余增长,反映信心的恢复。

本来货币发行局制度除了可以防止货币贬值之外,亦可以防止货币引发的通货膨胀,除非货币发行局被中央银行所替代,否则,这个制度安排会不断发挥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至少理论上是如此。但实际上,一旦经济变量如物价、外汇储备、存贷款等发生太大的变化,就可能冲击联系汇率。这就是“固定汇率”的普遍问题,即当预定的汇率比现有市场的汇率更高时,恢复竞争力的因素就转变为物价水平。现在的问题恰恰是,香港当前的价格水平仍然偏高。也就是说,联汇制面临的根本难题是香港的高工资、高地价。这就必然会导致香港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情况出现,有人认为香港过去几年已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了。

标签:;  ;  ;  ;  ;  ;  

对香港金融现状的基本评估及特区政府的一系列金融稳定政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