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论文_董爱萍,付鸣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论文_董爱萍,付鸣

平原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山东省德州市 253100

摘要:随着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实验和应用,现代化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已经可以高度集成建筑的各种功能,而且建筑的形式和构件非常精致。我国目前仍处于技术引进和学习的起步阶段,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厂房和实验性的住宅建筑范围内,建成项目还比较粗糙,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问题;发展

装配式建筑工程节能、环保、工期短、质量有保证,可进行工厂化流水线生产。然而,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多方因素制约其发展,要想真正的普及开来,还需要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加大发展力度,

1我国当前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定性的问题。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尚且模糊、混乱,缺乏权威性的标准化定义。很多地方还把装配式建筑局限于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建筑,甚至更狭隘地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等同于装配式建筑。如非混凝土构件不计入预制率,整体厨卫以外的非混凝土构件不计入装配率等。

1.2安全性的问题。由于体制和技术的原因,这个问题更为普遍和突出。如预制混凝土结构(PC):现场构件连接节点对不上,砼浇注不密实,质量难以保证,结构耐久性失效;缺少一支专业化的施工队伍,钢筋连接现场手工操作,难度很大,甚至出现现场偷断钢筋等问题。安全性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无法形成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可能会毁掉装配式建筑事业。

1.3标准化的问题。首先,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以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建筑构件与部品为核心的工业化大规模通用建筑体系,生产模式中的标准化、模数化、信息化程度太低。目前构件基本上是工厂定制,预制构件及功能部品没有实现行业标准化,同时行业缺少科学规划,预制需求与产能不匹配。如预制混凝土结构(PC),据住建部对全国117家预制装配构件企业不完全统计,产能发挥率只有20.2%(有的地方只有5%)。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体系缺失,都是在建筑设计完成之后再进行拆分,由此衍生出专项的深化设计,大幅增加了工作量,这也是设计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4一体化的问题。目前装配式建筑的一体化整体设计缺失,集成效果差。如预制混凝土结构(PC),由于缺少设备管线、内装部品与主体结构的整合,在预制构件上剔凿情况相当普遍。再如钢结构住宅普遍存在露梁露柱、隔声围护等一系列功能和结构体系协调的问题。

1.5信息化的问题。BIM作为技术平台,在全生命周期、全专业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改变当前业态,帮助实现百年建筑。目前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应用不足,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支撑作用。

1.6成本高的问题。目前装配式建筑成本平均高出传统建筑10%~15%,不符合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市场和经济规律。造成成本高的原因很多,定制化生产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机械而僵硬的执行政策使得单个项目的装配式规模过小,装配率要求过低影响成本;进入建设阶段后,配套政策滞后、管理落后又使得工期短的优势无法体现等,都是造成装配式建筑客观上高成本的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科学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上述问题需要从政策、技术、市场三个层面去解决。

2.1政策层面

一是政府集合行业力量对“装配式建筑”、“预制率”、“装配率”等相关概念做出标准化定义。要将机电设备与内装部品部件纳入到装配式建筑范畴,并给予官方认可。尤其是对于结构现浇、设备管线及内装与结构体分离、采用装配式内装的成品房,要明确其预制率、装配率的计算细则。如果把装配式建筑定义为“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的一体化集成,我们就能够较易实现“10年达到30%”的目标。

二是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宏观顶层设计。要建立工业化通用建筑体系及其标准化通用部品部件体系,制定可落地可执行的全国统一技术标准、模数协调强制标准,达到真正的行业标准化。

三是加大配套政策的激励、扶持力度。要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推行“成品住房”,推广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结构,鼓励高装配率、鼓励自愿采用预制技术。政策的制定需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需科学有效、方便灵活执行。

四是实行管理机制改革。落实五方主体工程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建筑师负责制,制定符合装配式建筑发展要求的验收规程、安全管理制度、综合造价核定规则等。

2.2技术层面

一是肯定基于商品混凝土供应模式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体系,均衡发展各种装配式建筑体系。

二是加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研发。深入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力学特性、结构安全性能,研究开发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节点构造和建造工法,防止“等同现浇”设计理念形式化。

三是以建筑师为主导,深入研究“施工易建、质量易检、成本适宜”的新型节点连接的标准化设计技术;深入研究钢结构建筑的性能设计,研究钢结构与部品部件、机电设备的协调应用,提高钢结构建筑的市场接受度、降低造价,使钢结构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体系中得以真正推广,发挥其价值;深入研究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体现BIM的价值。

四是推广现场机械化施工装备和标准化的模板体系、建造工法,培养建设专业化的施工队伍,消灭现场手工操作。

2.3市场层面

市场层面要着力解决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问题。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化实现大规模生产,通过扩大需求使产能发挥最大化,使装配式建筑功能满足使用要求,速度优于其他类型建筑,综合成本低于其他类型建筑,只有符合市场和经济规律,才能持续发展。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当前,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定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目标之一。

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必然进行绿色生态转型。为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国家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上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绿色”是新增方针,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低碳环保节能。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全球40%的能源,碳排放占全球的36%。中国建筑业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同时建设量巨大:1980~2015年间,中国城镇化率迅速从不到20%上升到超过56.1%,35年来全社会房屋竣工面积每年平均达20亿m2,20亿m2建筑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100多亿吨,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矿石、化石类资源。中国建筑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产业一旦实现转型升级,将为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释放出巨大潜力和空间。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载体。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40年,建筑大拆大改每年产生15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这是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能、节材、环保。结构、围护与内装三体系相分离,内装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是创造百年建筑的最佳途径。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郭章林,梁婷婷;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7(01)

[2] 赵新,张云;山东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2)

[3] 孙璟璐;装配式建筑发展正当时[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03)

论文作者:董爱萍,付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论文_董爱萍,付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