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都在迅速发展。因此,深刻认识世界范围内的这种变化,使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并且与世界范围内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一套使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体系,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遗憾的是,一些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解决好这个紧迫课题,迷失了改革方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纷纷走向“制度转换”。
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责备前辈的革命家。无论哪一位历史和先导者,要预言几十年,上百年后社会发展的具体事情总是不可能的,这是子孙后代自己的事情。从这一意义上说,该责备的倒是我们自己。我们有够多的注释性理论家,却很少有创造性理论家,或者与此相反,一谈到创造性或者解放思想,又往往将马列主义置诸脑后,另外去搬一些并不新鲜的理论教条。
现在,我们已面临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时期,这不仅是有需要,而且也具备了条件。因为东欧30多年改革实践,前苏联近8年的改革实践,以及中国10多年的改革实践,积累了反面、正面的经验教训,加上近几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资料,足以使我们归纳、演绎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已在理论创新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正确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导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理论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应当扬弃,而不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简单否定。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以往的经验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是不对的,毕竟这些经验也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一部分。现在,少数经济学家并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对马列主义和自己以往的历史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把同过去的社会经济体制并无本质联系的缺点和“坏事”统统算在“计划经济”头上,用以烘托没有前提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借鉴和运用一般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但总应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于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关键时刻的我国来说,现在迫切需要在消化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中的精华的基础上,运用马列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社会主义经营战略和市场学、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学、社会主义伦理学和道德学……等等。显然,建立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的任务只能在扬弃的基础上,而不是在简单否定的情况下完成。如果我们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马列主义、对待资本主义、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末也许我们只能长期在高等学校里讲授翻译和照搬的“西方××学”。可是,没有创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又何以建设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的发达社会主义呢?在大学里,讲授的尽是资本主义,毕业后要他们干社会主义,这岂不是难为了这些大学生们?
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经告诫我们:“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正确的理论是正确教育的基础。大家都不希望小平同志再次提醒我们这一简单的真理。我们应当加强理论研究,做好教育工作。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与决策科学系硕士研究生班上的讲授材料改写而成的。目的是试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来源、基本概念、主要内涵作比较系统的探讨,并谋求描绘未来发达社会主义的总体图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青年学生对这门课程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这仅仅是抛砖引玉的尝试,真正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许多方面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待于理论深刻、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各方面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们去完成。
(本文是作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经济制度》一书引言部分的摘要。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上海改革》杂志社可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