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1]2000年在《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文中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实质上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为21世纪所需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与21世纪所面临的社会危机,要求社会成员不仅要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还必须“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和学会生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必须要改革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特点及理论基础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突破口,它的普及和推广不仅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还决定着我国在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中是否能够取胜。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教师是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各国教育界都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热潮,积极探索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机制、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模式是当前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网络化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师范院校不仅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重任,而且还是所有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技术网站是我系在新形势下,利用网络的各种工具与网络教育的优势,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和推广的一个尝试。我系的教育技术网站以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的网上课程为主,以教育论坛及聊天室作为研究、探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方式,同时为学习者提供实用的教学软件、课件及素材库。在师范生及一线教师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提高运用现代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技能是网站的宗旨。网站在建设中参考了现有教育技术网站的模式和内容,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将重点放在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即网络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设计中的又一个重点。 网站的更新与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事关网站的存亡,因此也是网站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姚艳[2]2008年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实践,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单靠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因而,寻求一种高效的教师教育途径迫在眉睫。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的产物,网络教育以其时空自由性、资源共享性、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在教育领域中早已显示出它绝对的优势,成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和学习的新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教育,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教师带来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而且其强大的通讯功能还为教师提供了开展广泛交流合作的平台。对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是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而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资源建设良莠不齐。一方面,现有的资源不能满足教师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资源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重复建设、大一统建设等问题,使得资源的数量与应用效益之间形成极大反差。此外,各中小学在为教师提供应用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外部环境上也存在有许多的不足: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硬件资源建设欠缺,专职人员配备和分工不明确等。再加上广大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观念也很保守,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师教育的开展以及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应用。本文选取了21个教师教育类网站作为考查对象,从内容、交互、认识层次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当前一些教师教育网站建设的不足之处,比如一些板块的设置上名不副实,交互实时性不高,多以自主学习为主,认识层次比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未来教师教育网站的建设提供了一些建议,即在追求资源数量的基础上重视资源质量的提高;打破大一统的建设现状满足更多层次学校、教师的需求;构筑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让教师从学习者、共享者转变成资源的共建者;多种形式表现资源,摆脱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资源表现形式等。同时,笔者选取了滕州市3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了目前影响中小学教师应用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因素,其中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学校软、硬件资源的建设、专职人员配备以及教师对网络资源接受程度等。针对这些因素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应用,其中包括转变学校领导认识,不仅从硬件条件上支持教师对教师教育网络资源的应用,而且还要从根本上去鼓励教师;组织适应不同能力层次教师的培训,扫除教师的技术困难;配备专职的人员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等,从而逐渐的引导教师接受并且广泛应用教师教育网络资源。
刘爽[3]2016年在《ARCS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特征等不断发展,教师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且专业化特征不断增强。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国民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旨在架构支持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培训环境,着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较传统面授式培训相比,当前结合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时空更为无缝和开放,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支持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凝聚与共享。然而,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的不断深入,培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愈发突显,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亟待变革。基于视频媒体的微课程具有目标、内容和时长微型化的特点,便于网络传输和碎片化学习,重视情境创设和学习迁移,使其成为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的新动力。为了促进微课程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优势,需要对其立足于教学原理给予精心的设计。本研究基于ARCS模型从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角度对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交互提出设计策略,并结合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开发一系列教师培训微课程,研究ARCS模型视角下提出的设计策略对提升学习效果和促进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的研究背景,对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在研究现状述评部分的探讨中,一方面通过考察国内外教师培训发展特征,为探讨教师培训发展中微课程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奠定现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考察教师培训相关研究现状,为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例调查其学习需求。基于ARCS模型视角,分别从注意维度、关联性维度、自信心维度和满意度维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培训微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在ARCS模型视角下,提出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目标、内容和交互设计的策略:1.微课程目标设计应突出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2.微课程内容设计应强调内容的适切性与趣味性;3.微课程交互活动应重视“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并针对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注重情景创设等特点,提议利用视频弹幕技术支持微课程的交互。第六章,基于前面章节提出的微课程设计策略,在实践层面设计并开发教师培训微课程,通过体验式学习及体验调查来验证理论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从ARCS模型的角度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微课程设计策略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的促进作用。第七章,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微课程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微课程的应用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路径;ARCS模型为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支持微课程教学交互。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设计与分析的视角、调研与应用实验范围都需要进一步扩展。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关注应用研究,推动社会化媒体的交互应用,重视面向教师网络学习能力培训的微课程应用研究。
郭莉[4]2005年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却没有获得期望的效益。 (1)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是什么?(2)结构如何?(3)教育信息化效益是什么?(4)我们已经取得哪些效益?还有哪些效益是应该取得却没取得的?(5)如何评估教育信息化效益?(6)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与效益如何?(7)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现实问题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是新的研究领域。国内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外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基于这一结论和相关领域研究的启发,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领域,并结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较全面具体地描述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讨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结构和现阶段成本计量的可行性,设计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本计量方案,讨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设计了评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综合指标—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最后考察和分析了三所小学和两所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效益,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投入,效益取得,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事件,以及影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有:(1)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经济学和技术学,核心学科是教育学;(2)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力的博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3)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教师信息化行动与实践的过程;(4)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包括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益三大子领域;(5)教育信息化基本投入要素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6)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人员成本比例严重失调,硬件成本约占总成本的90%以上;(7)现阶段全面计量教育信息化成本的条件还不成熟;(8)可以从教育信息化目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主体的利益两个角度来考察教育信息化效益;(9)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是评估教育信息化最终效益的具有操作性的替代性指标;(10)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展是学校内各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11)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效益还没有在常规教学中普遍体现;(1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一定就带来效益,过程因素非常重要;(13)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以及具有制度效应的领导者行为对教育信息化效益影响巨大;(14)成本结构失调,人员培训不足和追求升学率是影响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取得的主要因素。
姜河[5]2007年在《提高宣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其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做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其教育技术能力也影响着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为了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2004年12月25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我国将依据《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中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4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以下简称SETC),从基本要求和绩效指标上,对不同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做了规定。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是教师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基于教学实践,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与研究活动。校本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经常性、经济性等特点,因此成为全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形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力军,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他们具有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在《标准》及SETC中都明确规定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优势,首先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中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把全员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落到实处。本研究以《标准》和SETC为标准,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水平,发现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提高的对策。第一部分绪论(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现状、目的、意义、方法)第二部分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第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设计第四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五部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第六部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七部分参考文献第八部分致谢第九部分附录
李延安[6]2005年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培养教育包括彼此衔接的三个阶段,即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整体,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人才观要求人才不仅要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还要能够在相关领域里游刃有余,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新的时代,新的人才观念,对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系统工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尽快转换角色、促进专业能力发展。因而,加强教师培训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四大支柱”理论认为,在信息时代,现代人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学习是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的关键。学习成为一个人终生的活动,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必然。为适应学习社会的要求,教师应当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各类培训。概而言之,新的课程、新的时代、新的人才标准、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等都对教师的角色、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旧有的培训模式不仅在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难以满足当前教师培训的现实要求,而且培训成本高、效果差、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形式化倾向严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校园网络的普遍建设使以Internet为平台的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总结分析旧培训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泰山区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摸索出了研究性学习、案例培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抛锚式学习五种适合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模式。为确保培训的效果,我们制定了网站学习环境、学习者、培训教师的详细评价标准,对实施评价的过程作了严格的规定,并为之开发制作了泰山区教师培训网站。网站的运行与五种培训模式的实施为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教师培训任重道远,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将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开展教师培训,克服了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彭天力[7]2008年在《农业类高校网络教学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第三代即现代远程教育飞速发展,网络高校方兴未艾。网络高等教育为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而对面向服务“三农”肩负了更重要社会责任的农业类高校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教学形式,是本项研究提出的背景。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的文献信息分析研究、数据资料采集加工、典型案例实证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我国涉农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农村教育建设之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与网络教学模式有关的一系列概念、理论,进行了调研,并对农业类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比较测评,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需求分析,提出对其原有网络教学模式的调整目标和原则。进而设计出网络教学形式新方案,说明了以新方案为基础的教学形式研发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当前新方案的研发成果以及实施效果与旧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在新的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新方案更能适应我国涉农教育的新形势,新模式比旧模式更具先进性与优越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几年来开展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进行一番梳理,分别从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教务平台建设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业类高校开展网络教育,有关教学形式方面的建议。
王文惠[8]2007年在《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培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知识的高速增长,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基础教育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现在的教育变革,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按照该标准的要求,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根据该标准标中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针对现有教育技术培训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已经逐渐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是通过对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现状、教育技术培训现状以及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培训现状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已开展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并在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区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对这些解决方法加以归纳,初步总结出了一套能够适应今后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提高培训效果的,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策略。本文重点分析了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已开展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培训内容合理性策略、培训方法适应性策略、培训学习的自主性策略和培训评价的多元化策略等。在论文最后部分还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给出了简要的结论并对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做了初步设想。
贾亚文[9]2013年在《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所有地区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教育的最好体现,教育信息化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远程教育,克服了地域偏远、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下,教育信息化在全国大力推进,在G省遍地开花,但如何促进应用、如何与教学无缝融入、如何对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实惠,是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促进G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极其重要的保证。本论文研究以目标管理理论、区域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使用了数据摸底、专题研讨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首先,论文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重要意义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对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措施及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比较可行的管理方案;最后,论文从评估体系、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提供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研究认为,与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相比,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仍存在诸多差距。教育信息化事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在G省教育实情下,探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邵海军[10]2010年在《基于Web的吉林市教师继续教育远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并对完善教育发展结构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各级教育部门支持并积极推广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Web技术的远程教育系统可以满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员培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基于Web技术的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且较为复杂的过程,本人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情况和吉林地区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需要对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Web的远程教育信息系统的理论、步骤、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首先对Web技术在当前远程教育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总结了其主要应用形式和特点,为开发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对当前吉林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据此分析了所设计远程教育站点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拟开发系统进行了系统描述并设计其整体架构,划分出系统模块;最后,应用Apache、PHP、MySQL等技术设计了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信息系统,并进行了测试。
参考文献:
[1]. 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D]. 陈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0
[2]. 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 姚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3]. ARCS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设计研究[D]. 刘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 郭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 提高宣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研究[D]. 姜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 李延安.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7]. 农业类高校网络教学形式研究[D]. 彭天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8]. 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培训策略研究[D]. 王文惠.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9]. 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D]. 贾亚文. 兰州大学. 2013
[10]. 基于Web的吉林市教师继续教育远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邵海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微课程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网络教学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教师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