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探析论文_覃春农

覃春农

(广西巴马县人民医院 广西巴马 5475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措施;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针对尿毒症血液透析的特点及患者心理变化予以心理护理措施。应用焦虑自评量表与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同时检测血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SAS与SD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73-02

尿毒症指的是由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后,出现全身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进而造成的一系列机体自体中毒症状[1]。随着社会的发展,尿毒症的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中大多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维持和延长患者的生命。由于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可能出现透析并发症,造成生理功能改变,同时费用较为高昂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健康和治疗效果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提高医疗质量显得至关重要[2]。本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的为29岁、最大为71岁,平均为(43.4±7.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小的为27岁、最大为72岁,平均为(43.9±7.6)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41例患者应用一般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疾病特点与病情特征,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心理支持,具体方法有:(1)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与之沟通,亲切热情地对待患者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对患者的关怀与尊重,以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赢得患者的信任[3]。(2)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主动向其介绍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识,耐心地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打消疑虑。为了避免口头宣教的单一性,可以通过宣传图册、互动讲座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尿毒症尽管以当前的医疗手段不能够彻底治愈,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条理清晰的解说能够很好地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情绪。(3)发挥出家庭与社会支持的作用:取得患者家属与朋友的支持,尿毒症是一项需要长期透析治疗的疾病,费用较高且需要长期的照料,很多患者家属也存在消极态度。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劝导其多陪伴和鼓励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使其感受到个人存在的价值[4]。(4)加强健康指导:做好饮食与运动指导,嘱咐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要低盐、低脂,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补充足够的营养及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造成的营养流失,避免食用钾含量较高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劳逸结合、充分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护理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SAS得分在50分以上的提示处于焦虑状态、SD得分在53分以上的提示有抑郁症状。(2)对患者的尿素氮(BUN)、肌酐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通过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的SAS与SDS评分差异均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观察组的得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对比对照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注:与护理前对比,#表示P<0.05;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尿毒症属于慢性病症,由于病情反复和治疗产生较大的痛苦等原因,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悲观、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长此以往可能影响到生理调节机制,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领域对患者的护理原则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病人为中心,着眼于患者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通过一系列专业医学护理措施提高机体功能、改善负性情绪,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治疗效果[5]。本组研究结果可见,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治疗成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雪玲.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37-839.

[2] 罗玲,雷延兰.心理干预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护理的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5):593-594.

[3] 赖喜玉,李爱霞,李锦墁等.心理护理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4):136-136,137.

[4] 李凤莲.血液透析治疗中老年尿毒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8):141-142.

[5] 齐士君,刘旺兴,田小莲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92-93,96.

论文作者:覃春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响探析论文_覃春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