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希望之光(一)--中国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分析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希望之光(一)--中国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分析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希望之光(上)——浅析中国精品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科技期刊论文,之路论文,之光论文,精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期刊的水平代表了国家的软实力。这一观点随着近几年来科技期刊的三匹黑马的杀出而成为一个共识。近几年来,随着美国汤姆森路透发布的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关于中国的一些关键数据的继续上升,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巨大提升的重要信号。以“黑马”之一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2013年6月美国汤姆森路透社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2012年度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引证报告,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IF)为10.526,实现了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历史突破,在SCI收录的169种发表原创论文的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4位,在SCI最新收录的151种中国期刊中影响因子继续排名第一,标志该刊已稳固确立了在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的地位,成为亚洲地区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这样的上升态势,不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国科研学术实力的增强与我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提高,也引发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科技学术界、期刊出版界对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问题的持续关注,如何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的诉求与探讨成为了一个热点。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基本态势

中国是一个科技大国,并且正在向科技强国方向发展,但统计数字显示的一些不争的事实让我们备受鼓舞又喜忧参半。就科技人员的规模、论文的数量、科技的投入而言,中国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理事会发布的《2012年科学和工程学指标》报告显示,过去10年里,中国科技研发投入每年增幅达20%,2011年中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支出总额已位列全球第二位,首次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然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雄厚的、一流的、顶尖的代表人类文明的科技成果,还没有很多重要的原理、定理、公式、发现是用我们中国人命名的。

我国是科技论文大国,正在逐步成为科技论文强国。这样的趋势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到:2010年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142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2,2001年到2011年间,全世界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有15个,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列,我国排在第13位,6.21次;2011年我国发表在各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论文数量也是世界第2,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为世界第5,全球被引次数居前1%的论文,也就是常说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6,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细胞》这些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世界上排第9。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我们不但是论文大国,并且正在成为论文强国。

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远不是科技期刊强国。我们国家科技期刊数量很多,从大国的角度来说,全世界2011年发行学术期刊60 125种,这其中包括了社会科学及其他学术领域的期刊。其中我国期刊有9884种,半数为科技期刊,我国现在的科技期刊有5300种左右,这个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与我们论文发表的数量接近,这是大国的标志。但是从质量上来说,我们国家的科技期刊还存在很多差距,还是个比较弱的国家。我国科技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的只有134种,仅占世界SCI收录期刊的2.3%。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是0.856和916,远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的2.014和4409,最重要的几个数据中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有影响因子的101种期刊中,在Q1区的只有4种,在Q2区的只有23种,大部分还在50%之后。Q3区28种,Q4区最多,46种,占据了大多数。SCI期刊分区是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依据,按照学科内的排名进行划分,分为4个等级,Q1(最高区)~Q4。此外,国际期刊联盟发布的2011世界期刊创新报告中,中国期刊无一入选。

二、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世界知识传播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出版和营销逐步一体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不同的商业模式都在探索之中。在各式各样的运营模式之中,究竟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也是在世界经济变化、动荡影响下的国际出版商们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成为讨论的热点的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国际化期刊提供了一个弯道超速的机遇。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方面。①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整体影响力还比较低,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期刊数量还比较少,面向学术和公众需求的高端综合性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数量不足。②从传播手段看,科技期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效地集成和形成规模效应,存在数字出版孤岛的现象,信息在线发布、集成检索与获取的能力有待提高。③从人才队伍看,期刊编辑队伍中具有深厚学科背景的科学编辑所占的比例低,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经营团队实力明显不足,期刊出版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的英文编辑,尚不具备对英语论文质量的判断能力、纠错润饰能力,更谈不上与作者为提高文章质量水平而进行交流与探讨的能力。因此,建立一支具备专业学科背景、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走出去的重中之重。④从体制机制方面来看,我们绝大部分期刊出版单位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编辑部,无法拥有应有的自主权,激励机制不足,无法调动办刊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科学院的科技期刊专业性比较强,但受众面比较窄,发行量有限,自我生存能力比较差,有的编辑部小而全,封闭办刊,集约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欠缺,在国际出版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弱势。

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市场竞争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化理念在国际科技出版界已经被视为主流趋势,期刊在编辑出版营销合作的各个环节已经突破了国家界限,国际知名的出版机构真正成为了没有国界的、极具竞争实力的大型集团化的科技出版公司。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期刊的国际化标准的要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最首要的重塑特征。

三、形式国际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当前,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中国的科技活动已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同时,中国的科技期刊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以Cell Research为代表的国内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期刊都在探索国际化办刊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它们的经验将引领中国有更多的科技期刊走向国际。

有志于将中国科技期刊推上国际舞台的人们在创刊之初或改版之时即确立了发展目标——把刊物办成一本国际化的科技期刊,为国内外的该学科领域学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自由、公平、合理、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所谓国际化,首先是一些形式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英文期刊,一位优秀的主编和一位国际副主编或客座主编,国际化的审稿队伍或国际化的同行评审体制,国际化的编委会,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拥有国际化的作者群、国际化的出版发行等。

1.一位优秀的主编和一位国际副主编或客座主编

作为期刊内容的组织者,主编是期刊的关键与灵魂,他不仅是治学之才,更是治事之才。在打造国际化期刊的发展战略中,人才的重要性被提到了首要位置。高端人才的引入,成为期刊提升水准的一个法宝。2006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通过全球招聘从海外引进了李党生博士担任Cell Research专职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具有在国际学术名刊Cell(《细胞》)任Associate Editor(科技编辑)的编辑工作经验,具有捕捉科研热点、获取优秀稿源的敏锐眼光以及投身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强大热情,这些要素成就了Cell Research走上国际舞台。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从2007年筹划伊始,就着手组建由植物科学领域一流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化编委会。Molecular Plant实行“双主编”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院长陈晓亚院士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heng Luan(栾胜)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同时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Winslow Briggs和Natasha Raikhel担任名誉主编。两位主编和名誉主编积极筹划期刊发展方向、组建国际化编委会、组织专题报道并参与约稿、期刊学术质量把关等工作。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CMI,《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的主编由曹雪涛院士和刘永君教授担任,曹雪涛院士是国内著名免疫学家,曾是最年轻的医学教授、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最年轻的院士,截至目前他已经发表SCI学术论文120多篇,在免疫学界很有影响力。刘永君教授是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主任,在国外免疫学界也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们作为主编中外结合、内外互补,在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为CMI吸纳和推荐了大批优秀的稿件。同时,他们也通过自身对免疫学发展的认识,为期刊的发展定位方向,为学术质量控制设定标准。

2.国际化的编委会

编委会是一个期刊的学术核心,编委会的水平决定了科学期刊的学术水平。以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JMCB,《分子细胞生物学报》英文版)为例,目前该杂志的编委会由全球范围内的77位知名专家组成,分布在12个国家,国际编委数量占72.7%,包括中国(21人)、美国(40人)、瑞士(4人)、日本(3人)、德国(2人)等。这些编委大部分都是国际著名的学术权威,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都很有影响力,他们是杂志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再如CMI的编委会由83位免疫学家组成,其中33位在美国高等院校、研究所担任教授,27位在中国各大高校担任教授,20位为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免疫学者。他们中有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者,也有理论与临床免疫结合应用的实践工作者,这些学者形成了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合理的编委会。

3.国际化的审稿队伍或国际化的同行评审体制

JMCB采用的是由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三审制”审稿流程,外审的专家从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对稿件进行严格考察,稿件最终决定录用与否由主编把关。每篇稿件均在全球范围内选定2~3位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小同行”审稿专家。以2012年JMCB审稿专家的统计数据为例,国外审稿专家的比例超过80%,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还有来自日本、英国、德国等。

4.国际化的稿源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IPB,《植物学报》英文版)海外约稿的做法是追踪国际植物学同类期刊高被引论文作者,如Plant Journal(《植物》)和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等名刊上的作者,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约稿数据库,再以主编的名义发送约稿信函,以开设稿件审理快速通道、免收版面费等方式争取优质稿件。目前,JIPB的在线发表周期为56天。国际投稿比例不断上升,2011年海外投稿比达到60%。CMI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在海外组稿,依靠国际编委、审稿人为其投稿荐稿。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组稿出版学术专辑等方式进行国际约稿。根据2004-2011年的统计,海外论文比约为44%,涵盖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论文数占1/3强,其次为英、法、澳、德等国。据2009-2012年统计,JMCB的国际稿件比例一直维持在70%,发表的国际论文比例也一直高于70%。JMCB创刊一年后即被SCI-E数据库收录,随后也被国内外多个其他著名数据库收录,包括PubMed、EBSCO、Scopus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

5.专业的编辑人员

CMI的编辑部主任魏海明教授是中国科技大学全职教授、医学免疫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功底,作为编辑部主任,他长期驻守编辑部,监督期刊运营,管理各种项目执行以及人员责任划分和业务合作,定期观察分析期刊的各项指标,引导期刊良性运作。《植物学报》编辑部自2008年开始聘用外籍全职编辑,先后聘任了瑞典籍的Johan Olausson和美籍的Sandi Chen。现在由康奈尔大学毕业的Josh Fenn担任JIPB的Communication Manager(联络经理),加强了编辑力量和国际服务水准,加快了编辑部国际化的进程。引进“老外”编辑,建立国际化的编辑部,使得《植物学报》编辑部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外宣传以及与编委、作者等交流方面跃上了新台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国际口腔科学》)是国内口腔医学期刊中第一本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这与他们长期重视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所属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编辑室,大部分编辑是具有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专业背景的全职编辑。以提高专业知识为核心,编辑部鼓励编辑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讲座,鼓励编辑参与科研与教学工作,鼓励编辑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研究生答辩。期刊的一大特色还在于,编辑人员除了审稿与编辑工作,还要参加医学临床实践。在编辑部的14名专职人员中,每个人都具有出版责任编辑资格证、医师资格证以及教师资格证。

6.出版发行国际化合作及成效

Cell Research在2006年年初就选择与Nature Publishing Group(自然出版集团)签约合作。选择与国际顶级出版商合作的理由不言而喻,不仅因为NPG是致力于为科学和医药界提供学术交流的专业机构,不仅因为NPG的旗舰期刊Nature(《自然》)是当今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多学科期刊,Cell Research更为看中的是,他们在期刊出版发行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经验,以及与NPG系列期刊同台参与国际主要学术会议的推广活动。这些发行手段,可以最快地扩大期刊在全球的影响以及论文在全球的快速传播,提高论文的下载和利用率。事实也表明,与NPG合作之后,借助nature.com网络平台优势,Cell Research的论文传播效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了,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都订阅了Cell Research的电子版。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杂志》)最初的出版合作商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美国出版公司,合作几年中JES的各方面都没有看到明显的进步。从2004年开始,编辑部就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经过多方考察,他们选定荷兰的Elsevier(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06年与其达成了合作协议。从2007年开始,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发表的文章及时上传到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全文》)网络平台,由Elsevier负责国际电子版和海外纸版发行。由Elsevier提供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从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平均每月的全文下载量约为13000余次,期刊的网络传播力度大大增加。

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自2008年创刊以来的出版国际合作方是牛津大学出版社(OUP)。OUP负责电子版制作与发行以及印刷版的海外发行,负责制作刊物全文电子版,并按期刊登在国际著名的HighWire(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学术文献的出版网)电子平台上。根据国际化期刊要求,OUP重新设计并制作了Molecular Plant功能强大的网页,同时将本刊已接受的全部稿件提前在线出版(Advance Access)。该出版平台上还有美国植物生理学会出版的The Plant Cell(《植物细胞》)、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等很多国外学会的著名期刊并链接到Medline(国际上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该平台上的所有期刊都可以方便地检索、链接到Molecular Plant发表的论文。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对如何办好国际化期刊进行指导的同时,还为Molecular Plant的宣传制作宣传册、单印本、海报、贺年片等。这些发行手段大大提高了Molecular Plant论文在相关读者群中的显示度。不到5年的时间,Molecular Plant就跻身国际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前5名,2011年度影响因子名列本领域所有190种SCI核心期刊前5%,并连续两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

7.国际化合作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与规范

国际化合作带来了成熟系统的编辑理念、推广理念和实施流程。例如,《中国免疫学杂志》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之后,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主流投审稿系统,实现了网络在线投稿、远程审稿系统(Manuscripts Tracking System,MTS)审稿。这套系统的引入,节约了审稿专家的时间,监督了编辑部每篇文章的进度,防止了漏审、误审现象的发生,方便了对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

Chinese Physics B(CPB,《物理学报(海外版)》)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集团(IOPP)合作之后,IOPP提供的服务包括,帮助Chinese Physics B做每期稿件的最后英文润色,每年免费制作在各种国际大型会议上发放的宣传页,每年提供一份统计CPB在IOPP网站的下载、引用情况的年度报告,为所有文章免费提供DOI号(DOI是数字对象标识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简称,是一个专门用来标识数字化对象的命名系统,为数字对象提供唯一、持久的标识符),推荐国际审稿专家。

与国际知名出版商的合作,被业界称之为“借船出海”。伴随着国际化的出版发行,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拥有国际化的作者群、影响因子逐步提升,等等,国际化期刊的必要条件也随之生成。国际化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借船出海”的成效显著。

标签:;  ;  ;  ;  

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希望之光(一)--中国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