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与历史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成人教育_成人教育论文

辉煌的成就与历史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成人教育_成人教育论文

辉煌的成就,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成人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历史性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辉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改革开放20年来,成人教育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一要改革,二要发展”、“大力发展”、“积极发展”的方针,在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及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据1997年统计,全国有各类成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657751所,在校学生9541.66万人, 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 多样化、 有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1978年至1997年,全国扫除文盲7624万人,使总人口文盲率由23.5%降到12.01%;培训城乡从业人员10多亿人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614万人。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可以预见,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的21世纪,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写下更加光辉的篇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一)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年—1986年)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十七年,我国的成人教育即当时的工农教育、干部教育、业务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文革”十年中,成人教育与整个教育事业一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成人教育也恢复了生机,并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规模宏大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需要亿万劳动者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需要全社会全民族民主法制意识和整个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因“文革”干扰破坏造成的各类人才严重匮乏、劳动者素质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的局面。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一部分职工对社会主义缺乏认识,思想不够健康,缺乏主人翁态度,劳动纪律性差。在文化方面,80%的职工没有达到初中程度,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在业务技术方面,工人实际操作的技术水平低;多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更缺乏经营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知识,工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2.8%,其中相当多的人未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是当时各条战线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成人教育是在清理“文革”十年的大量遗留问题,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发展的。1977年邓小平同志重新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的思想。随后,198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发[1981]8号);1982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有关干部、职工、农民的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改进和加强这方面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促使成人教育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78年到1986年,全国建成成人高校1200多所,成人中专学校4100多所,其他职工学校3 万余所,县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500多所;全国扫除文盲1522万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累计达1400多个;对3000万青壮年职工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简称“双补”),初步改变了十年动乱造成的职工政治思想混乱、文化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普遍开展了干部培训工作,10万余名厂(矿)长、经理参加了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国家统考,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轮训20多万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始起步;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毕业90万人,成人中专毕业142万人, 充实了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文革”造成的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

(二)改革与发展阶段(1987年—1991年)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中央组织部和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国务院于1987年6月批转了这一决定。在成人教育发展历程中, 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决定》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确立了“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确定岗位培训、成人基础教育、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岗位培训为成人教育的重点;明确了发展成人教育的总方针和具体指导方针。

在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的推动下,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实现了由对青壮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向开展岗位培训的转移,这是成人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成人学校教育也根据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调整、规范和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效益;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普遍开展,地方、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举办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以及广大从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得以理顺,从国家教委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普遍设立了成人教育管理机构,使成人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得到加强。

为推动扫除文盲工作,国务院于1988年2 月发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条例》规定,“凡十五周岁至四十周岁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不具备接受扫盲教育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鼓励四十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参加扫除文盲的学习。”《条例》提出,应当把扫除文盲与初等义务教育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已经实现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地方,应在五年以内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扫盲工作提供了法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扫盲工作的开展。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地方和学校“乱办学、乱收费、乱发文凭”的问题,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治理整顿。通过治理整顿,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增加了对办学的投入,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阶段(1992年起)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新的思想解放的热潮。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做出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使经济建设隔几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决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对外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化建设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和农村的在职、从业人员及其他劳动者需要提高素质和参加培训的需求比改革开放之初更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变的过程中,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后,出现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普遍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进一步认识到,要使经济和社会持续、高速、健康地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 会后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意见》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十项政策措施。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的战略指导思想,提出了“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

1993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将“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并列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995年3月, 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成人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从法律上保障和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在上述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这一时期,我国成人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扫盲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 每年扫除文盲400万以上;岗位培训和社会化培训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在推动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的同时,开展了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岗位任职资格的培训。北京、上海、安徽等地开展的培训工程和社会化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办学水平、教学质量评估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大“注册视听生”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成人高校招生在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加大了向从业人员,特别是向劳模、生产业务骨干的倾斜力度,体现了成人教育的特点。

二、成人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扫盲取得历史性进展

据国家教育统计资料,1978年至199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7624万人。1982年和1995年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全国文盲总数由2.30 亿降到1.45亿,其中,青壮年文盲由9622万减少到3755万。总人口文盲率由23.5%降到12.01%,成人文盲率由34.49%降到16.48%, 青壮年文盲率由20.56%降到6.14%。

到1997年底,经国家教委评估,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吉林、黑龙江、辽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北、山西和福建等13个省(市)实现了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经省级政府评估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区、市)累计达到2400多个。1984年以来,吉林、湖南、黑龙江、新疆、宁夏、全国妇联和四川巴中县、山东五莲县、贵州松桃县、河南西平县等十个单位,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

(二)农村成人教育形成网络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已由单纯的扫盲文化教育发展到实用技术培训、公民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对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97年,全国已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823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发展到40892所, 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397441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广东、江苏等省、直辖市100%的乡镇和95 %以上的行政村都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国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三)职工教育、 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在职从业人员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改变“文革”造成的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双补”的历史性任务,即“近两、三年内,要把职工教育的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训练和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入厂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方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据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决定》颁布后到1985年8月底,全国共对2683.7 万名青壮年职工进行了以补习初中文化知识为主的文化补课,对2143.7万名青壮年职工进行了以补习岗位必需的技术业务与技能为主的技术补课。“双补”活动和干部培训的开展,为我国经济的整顿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弥补了青年职工在十年动乱中荒废的学业,缓解了基层单位人才的不足,尤其是“双补”工作对提高职工队伍的基础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也为继续深入开展职工教育打下了基础。

“双补”任务完成后,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向着岗位培训转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岗位培训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并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经济建设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据统计, 从1987 年1 月到1997年12月,全国职工参加岗位培训累计达到3.3亿人次。

(四)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为青年成才架设了新的桥梁

1997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107所,固定资产总额达133亿元,校舍总面积2709万平方米,教职工总数达21.42万,专职教师9.86万人。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有860所。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72.45万人。20年来, 为国家培养本、 专科专门人才850万人,对3500 万劳动者实施了各种形式的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于满足从业人员的求学愿望,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协调发展的格局。

成人高等教育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运行机制,主要有: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性人才;建立了一套适应成人考生、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学生缴费上学、不转户口、不包分配,国家财政投入较少;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途径。成人高等教育的上述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在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会越来越大;它绝不是权宜之计,绝不是可有可无,或这一阶段需要那一阶段不需要,它是“两条腿走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以来,成人中专教育经过初创、调整、巩固、提高几个阶段,现已初具规模。到1997年底,我国有成人中等学校2971 所, 在校生222.02万人,教职工16.56万人, 每年招生80 万左右, 开设各类专业600余种。近几年来,通过开展成人中专校的评估和评选省、 部级示范成人中专校的工作,改善了成人中专校的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力量办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办学体制的改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应运而生。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社会力量办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确定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明确了“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和到2010年“基本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社会力量办学应当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为发展重点。目前,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扩展到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出现了“民办公助”、“国有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等新形式。 据1997年统计,全国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约5万余所, 在校生约1066万人。

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教育、科技、劳动、人事诸领域不断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产物和必然趋势,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繁荣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广泛开展

随着成人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逐步得到加强,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进一步重视,研究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经费增加,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水平一步步提高。

目前,全国性的成人教育群众性、学术性团体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协会、中国继续教育协会和中国老年教育协会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下设的二级专业研究组织已达十余个。以《中国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为代表的成人教育学术与信息交流的期刊和报纸已达数百家。相当一批成人教育方面的研究题目列入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扫盲教育研究”、“中国高中后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岗位培训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等国家级重点研究取得了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成人教育的实际,有力地促进了成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20年来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成人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总结20年来的风雨历程,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要正确处理成人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人教育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特殊形式,是在生产、工作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同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成人教育必须坚持直接有效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成人教育发展目标的确定和组织实施都必须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成人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等,都必须同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要坚持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块教育之间,只有互相依存、互相沟通、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的整体效益。

第三,要坚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学习者的本职工作能力,必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第四,成人教育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特点,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运用广播、电视等教学手段,向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逐步实现建立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第五,成人教育的改革要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以政策作为发展的推动力。

第六,要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

第七,成人教育要实现质量、效益和活力的统一。成人教育的质量,应主要以接受成人教育的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发展自身的实践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学校教育的质量尺度。

第八,要在政府的统筹下,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举办成人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应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四、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终身教育体系而努力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在推进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成人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成人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成人教育的基础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机制和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探索;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成人教育今后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新的形势,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终身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传统的学龄期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将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不间断的活动,成为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明确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展望21世纪,我们坚信,成人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扫盲后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等,都将有更大的发展;成人教育将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多样。特别是广播电视、现代电子通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将为成年人提供在时间和地域等方面更为灵活的学习形式;全国城乡将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成人教育网络,出现一批学习化社区;国家将颁布有关成人教育方面的法律,以推动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成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它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将在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创新的辉煌。

标签:;  ;  ;  

辉煌的成就与历史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成人教育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