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智慧
宋少燕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等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即便历经动乱、战争,这些思想从未动摇。面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形势,我们应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寻求传统文化与外交策略的共通点。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外交 和平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包含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
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不断深化,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和平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友好外交已成必然。一直以来,中国都采取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等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即便历经动乱、战争,这些思想从未动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人类事业谋发展”,始终将推动人类共同体作为根本任务,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形成了“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大国外交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领域,善以传统文化之“笔”做好外交“大文章”。
阿峰开着他的车来暹粒机场接我们,带着他的老婆和大女儿。这两天我的喉咙有些不舒服,他听出来了,经过一家药店的时候,把车停在路边,给我买了一盒润喉片。“这药很好,明天你的喉咙就会没事的。”他说。
中国秉承中庸之道,肯定不同国家优势,接受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
以整体思维关注世界大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家国天下”等一系列以整体为重的思想,促使中国在开展各项事业中都以整体为重。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有所区别,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体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体实现发展,个体才能取得进步。中国外交策略强调整体性,要求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从战略高度进行思考,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着眼于长远利益。
以中庸之道强调事物关联。《论语·庸也》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求公民形成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在世界外交中,中国秉承中庸之道,不以敌友、不以善恶区分国家,肯定不同国家优势、接受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始终遵循适度原则、坚守中正。中国与西方外交思想差异明显,西方外交在文化的影响下,强调二元对立,认为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不能兼容,所以在外交政策中秉承“不是友人,就是敌人”的态度,导致西方外交树敌众多,并存在武力征服现象,不符合当今国际外交趋势。
以崇尚和合重视世界和平。和合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强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和睦同心,和合思想中包含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中国一直崇尚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希望能够与邻邦建立起友好关系。中国始终认为只有与其他国家关系和谐,才有助于我国社会发展,确保公民安居乐业。在崇尚和合的思想引导下,我国十分关注邻邦关系,始终致力于以友好相处的方式实现世界和平,中国希望在对外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以和为贵”,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与冲突,持有高度的包容性、融合性,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以传统文化之“笔”做好外交“大文章”
以“和合万邦”做好军事“大文章”。《道德经》中提出,兵者,不祥之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认为兵器是不祥的器具,是“不得已而用之”的防御手段。反观部分西方国家,在和平年代依然注重军事发展,个别国家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40%以上,使得各国军备竞赛暗流涌动。在新时代,全球各国在军事外交方面都应积极做出改善,学习和效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战”“慎战”思想,要深刻理解“战争中没有胜者”。事实上,中国在军事外交中始终秉承反战态度,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主题,在“兵者,不祥之器”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新时代的中国从不崇尚武力、从不恃强凌弱,如果世界其他各国都能够效仿中国,坚持以“反战”为军事外交基本原则,全球军事冲突概率将大大降低,世界和平也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以“义利双成”做好经济“大文章”。
“雅行教育”是高台县西街小学现阶段正在大力推行的德育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践行雅言、雅行、雅思、雅量、雅趣、雅致。可以这样说,雅行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要求的民族化、传统化,两者既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
1.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4.1%,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3.7%,肺炎占3.3%,其他占7.1%;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5.9%,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33.1%,弱小或先天不足占17.3%,缺奶占5.7%,淹死占2.7%,冻死占2.8%,咬死占5.3%,其他占9.0%。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道德经》中提出,以身观身、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充分展现出中国一贯的政治视野:在政治活动中,站在全球高度,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和处理外交问题,形成“天下意识”。在当今社会,“观天下”的政治意识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一种政治意识,中国应通过传播“天下意识”,指出西方国家的错误外交思想,比如“异教徒意识”和“假想敌意识”,形成“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的政治外交思想。中国在政治外交上应做出典范,从全局出发,广交各路朋友,在充分尊重他国意愿的前提下,打破国家界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义利双成”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明确反对见利忘义,要求利益获取具有充分正当性。同时,“义利双成”要求动机上拒绝“以义求利”,而结果中可以接受“因义得利”。在当今社会,中西方对商品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西方始终坚信“丛林法则”,试图将传统经济掠夺披上“市场经济”的合法外衣,通过制定非公平性规则,利用自身经济实力,欺压和榨取落后国家的经济利益。中国则是强调要修正“丛林法则”,希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人际逻辑,利用“道义”为标准,真正实现市场交易中的自由平等,从而实现“义利双成”。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尊重他国意见,积极主动帮助他国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他国经济发展之余,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液力缓速器[11]的工作原理是变速箱输出扭矩驱动转子带动油液绕轴旋转,并将油液甩向固定导轮,导轮叶片对油液产生一个反向作用,油液流出导轮再流入转子时,形成对转子的阻力矩,阻碍转子的转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减速作用。
以“观天下”做好政治“大文章”。
以“和而不同”做好文化“大文章”。
《论语·子路》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尊重各国文化差异,认为这些文化差异并不影响彼此外交。作为“百国之和”,中华各民族凝聚着不同文化,应积极促进“不同相和”,彼此相得益彰。在当今社会,世界各国在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中国在文化外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他国文化、肯定他国文化,吸收并借鉴其中的优秀文化,即便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存在冲突,但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两国外交。世界文化外交应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到和谐共处,又不千篇一律,中国应做好文化外交的先行者,以“和而不同”的态度,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以“天人合一”做好生态“大文章”。
“天人合一”最早源自道家思想,强调人类发展应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崛起,自然环境遭受巨大破坏,森林消失、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不断发生,我们应坚持“天人合一”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不同,我国传统文化早就意识到天人关系的重要性,人类的存在应以敬畏自然为前提,破坏自然、征服自然迟早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在新时代对外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拒绝污染和破坏,更要与他国共同进行生态保护,拒绝以生态利益换取经济利益,共同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
【参考文献】
①冯韬:《新公共外交视阈下孔子学院传播传统文化探索》,《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②齐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学海》,2019年第1期。
③林其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五缘文化》,《国际关系研究》,2019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社会形势,在外交工作中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创造了一系列外交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成为中国开展外交的行动指南。笔者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五个维度,探究如何以传统文化之“笔”做好外交“大文章”。
(作者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外交论文; 和平发展论文;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