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思想教育略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儿童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转折点。社会课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明确社会职责、规范社会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小学社会课程所涉及的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许多社会常识。而贯穿始终的,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是基础,社会生存能力培养是落脚点,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呢?在实际的教例中,教师应该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自然渗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既不牵强附会泛泛空谈,也不蜻蜓点水避重就轻,要努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一、激情启智,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教师要结合材料内容,挖掘教育因素,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顺乎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教育的目的。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不仅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且有着比较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长江》这一内容时,我首先以《长江之歌》把学生引到了气势磅礴的“长江边”,让学生从音乐和歌声中感受到长江的雄壮与豪迈,然后利用挂图简述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流域面积和入海之处,让学生观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声情并茂地讲述长江流域悠久的文明史,学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最后,再次播放《长江之歌》,荡气回肠的音乐在教室里萦绕,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中。
二、讨论分析,明辨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并力图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这些事物和现象,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认识社会,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采用讨论分析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再来明确认识,明辨道理,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加深印象。
教学《家庭和社会》这一内容,在讲述到“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时,我先提出第一个问题:“社会离不开家庭,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家庭里的一些成员参加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离开了家庭,社会就只是一个空架子。然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家庭也离不开社会,为什么?”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结论:社会中的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了家庭生活中各方面的需要,一旦脱离社会,家庭生活就会陷入困境,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家庭与社会更是紧密相联。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它们相得益彰,不可分割。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游戏表演,循循诱导,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和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所需要承担的义务,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向学生初步讲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教育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教学《我是家庭中的一员》这一课时,我用一课时完成了“父母为我操劳”这一教学内容,并留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现在我们逐渐长大了,应该怎么办?”第二节课学生表演了两个小品,展示了两个孩子在家里的不同表现:一个事事依赖父母,自私、任性、贪玩、懒惰,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另一个回家后自己安排学习,料理生活,帮父母做家务,还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两相对比,是非昭然。学生检查了自己的言行后,纷纷表示要向第二个孩子学习,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而此前,很多学生都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应该的,很少关心、理解、体贴父母,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又如,在教学《维护公共利益》一课前,为了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我让学生组织了5分钟“无规则蓝球赛”,队员们在球场上不受约束地自由发挥,结果场上一片混乱,比赛根本无法正常进行。学生从游戏中得出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约束。继而引导学生明白,学校的纪律、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道德、行为准则,都是我们正常生活的保证,谁要违反它,轻者“亮红牌”,重者“罚下场”。我们不但要自己遵守这些“规则”还要让别人也遵守“规则”,使生活变得更美好。通过“规则”的生动讲述,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探索,动手动脑,强化生存意识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社会课的重要任务。生存意识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品质,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念;其次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内容要全部在课堂上完成是难以达到的,它更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以锻炼和强化。因此,走出课堂,勇于实践,让学生不断地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是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主要途径。在现行社会课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课”,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可充分加以利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小活动”,如送信、做家务、为社区服务等,以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社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是多方面的,只要能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深入地挖掘思想内涵,结合实际生动地进行教学,社会课一定能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