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丽[1]2012年在《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系统的阐述心理应激过程,影响心理应激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以及遗传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多因子降维法)综合分析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以及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全面揭示心理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新疆野外作业石油工人为例,利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人格特征量表、职业倦怠问卷、职业紧张问卷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轻度心理应激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2)以交通事故导致创伤人群为例探讨中度心理应激及过程,利用PCL-C量表及临床表现筛查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患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中度心理应激反应的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的交互作用;3)基于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MDR分析影响重度心理应激的社会(环境)因素与基因交互作用以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果:1)野外石油工人SCL-90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人际敏感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P<0.05。与新疆地区部分汉族职业人群SCL-90常模比较石油工人抑郁因子得分(1.63±0.54)、精神病性因子得分(1.48±0.44)均高于职业人群常模得分,分别为:(1.57±0.61)、(1.41±0.50),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轻度心理应激的因素为:心理紧张反应(PSY)、自我保健(SC)、神经质(N)、精神质(P)、支持利用度以及情感耗竭;3)利用SEM建立影响轻度心理应激的多因素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和符合理论,拟和优度指数较好(RMSEA=0.048,NFI=0.949,GFI=0.906)。各个观测指标和潜变量之间的因子载荷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4)以PCL-C得分分值38分为临界值,PTSD阳性筛查率为15%(25人发生);25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分数在38~52分之间,20例集中在38~46之间;5)创伤初期精神健康状况(SCL-90)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总分以及各症状得分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提示创伤初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测后期PTSD的发生;人格特征因素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得分、各症状得分具有正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PTSD总分呈负相关;6)影响中度心理应激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强迫症状、精神质(P)、主观支持、人际关系敏感、内外向(E)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5个变量解释PTSD阳性发生程度变异的65.0%,估计值的标准误为4.758;7)利用SNP-SHOT方法共检测了4个基因:糖皮质激素受体(GCCR)基因、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五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CRHR1(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受体-1)基因的10个tag SNPs位点的多态性,其中GCCR基因的rs6189位点没有突变,故未将其列入后期数据分析。其他9个SNPs位点经X2检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各P值均大于0.05,表明其基因频率已达到遗传平衡有群体代表性;8)影响中度心理应激反应遗传易感因素分析:①GCCR基因:rs258747突变纯合子GG基因型在闯入/重复体验症状得分高于杂合子AG型和野生纯合子AA型。rs10482605位点,血浆皮质醇水平突变杂合子AG型高于野生纯合子AA型;rs41423247位点血浆皮质醇水平突变纯合子GG型高于突变杂合子GC型和野生纯合子CC型。rs258747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SNP位点,应进一步结合临床病例证实G等位基因的个体在受到创伤性事件后发展成PTSD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对PTSD可能是一个易感因子,可作为PTSD相关疾病易感性的一个重要指标。②DRD2基因:rs1800497位点突变纯合子AA型在闯入/重复体验症状上的得分高于杂合子GA型和野生纯合子GG型得分。DRD2受体浓度的测定发现rs1800497突变纯合子的浓度高于杂合子和野生纯合子的浓度。rs6275位点携带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的创伤患者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得分低于杂合子GA基因型和野生纯合子GG型。rs1076560位点携带杂合子AC基因型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低于野生纯合子CC基因型。rs1800497位点携带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支持利用度低于野生纯合子GG基因型。③SLC6A4基因:rs1042173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在警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杂合子AC型和野生纯合子CC基因型。rs242948位点突变纯合子GG基因型的创伤患者血浆多巴胺D2受体浓度高于杂合子GT基因型个体和野生纯合子TT基因型个体;9)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基因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对PTSD阳性症状影响进行模型拟和,通过对模型拟和发现,在增加了遗传易感因素后整体模型拟和更好(与第一部分图1-1比较,RMSEA=0.041,NFI=0.951,GFI=0.914)大多数指标的因子荷载提高;10)LES总分比较显示,应激障碍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应激障碍组的负性生活事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9.650;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在应激障碍组和对照组间具有差异,P<0.05,OR分别=0.035,0.027,0.025;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障碍组和对照组之间得分有差别,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14;应激精神障碍组和对照组人格特征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在P(精神质)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应激障碍组得分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发现随着P量表得分增加,OR值显著增加,P的T分大于60分,OR=8.741;11)影响应激精神障碍的遗传因素分析:①GCCR基因上的rs10482605位点和rs258747与应激精神障碍有关联(P<0.05)。rs10482605位点携带有G突变型等位基因是应激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OR=1.431,95%CI=1.186~1.999);rs258747位点携带有G突变型等位基因是应激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OR=1.781,95%CI=1.567~2.0782);由3个位点组成的2个单倍体型(AGC和AGG)与应激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联(P<0.05)。OR分别=1.468,1.419。②DRD2基因:应激障碍组rs1800497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和杂合子GA基因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OR=1.434,1.766,并且携带有A突变型等位基因是应激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OR=1.211,95%CI=0.890~1.647);由3个位点组成的1个单倍体型(GAA)与应激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联(P<0.05)。OR分别=1.233。③SLC6A4基因2个位点、CRHR1基因1个位点,其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应激障碍组和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12)通过MDR软件分析后,选择了由5个位点组成的交互模型作为最佳基因-基因交互模型来说明基因交互作用对应激精神障碍的影响。该5个位点组成的交互模型其具有最大的检测准确度(67.48)和最大的交叉验证一致性(CV=10/10),此最佳的基因-基因交互模型由rs10482605,rs258747,rs242948,rs1800497和rs4142324五个多态性位点组成;13)应激精神障碍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显示:显示GCCR基因的rs258747位点与N(神经质)有交互作用,OR=3.304;rs41423247与主观支持有交互作用OR=0.269;DRD2基因的rs1076560位点与消极应对方式有交互作用,OR=2.320;rs1800497位点与主观支持有交互作用,OR=0.397。结论:1)影响轻度心理应激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心理紧张反应(PSY),自我保健(SC),神经质(N)精神质(P)、支持利用度。预测总符合率为62.70%;2)轻度心理应激模型拟和较好,SEM量化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心理应激的影响,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对心理应激的影响分别为:0.165、0.139、0.077、0.189;3)创伤初期的精神健康状况(SCL-90)与PTSD症状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的人群更易患PTSD,社会支持是其保护性因素;4)影响中度心理应激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强迫症状、精神质(P)、主观支持、人际关系敏感、内外向,预测总符合率为65.0%;5)GCCR基因rs258747位点以及DRD2基因rs1800497位点是2个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SNP位点,可作为PTSD相关疾病易感性的重要TagSnp;6)SEM构建的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模型拟和较好,大多数指标的因子荷载提高。血浆皮质醇和多巴胺D2受体浓度与精神状况(SCL-90)和PTSD的发生以及症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路径系数分别为0.09和0.21,且对PTSD的预测能力较大;7)过强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可使患应激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大9倍;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使患应激精神障碍的风险分别降低73%,75%,65%具有精神质倾向的人格可以增加应激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8)病例对照研究GCCR基因上的rs10482605和rs258747位点以及DRD2基因rs1800497位点与应激精神障碍有关联;9)最佳的基因-基因互模型由rs10482605,rs258747,rs242948,rs1800497和rs4142324多态性位点组成。
黄丽[2]2016年在《ICU相关记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汉化修订英文版ICU患者Richards-Campbell睡眠质量评估工具(RCSQ)和ICU相关记忆评估工具(ICUMT),并对中文版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建立适合中国国土文化背景使用的RCSQ量表与ICUMT量表。2探究ICU相关记忆及其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ICU相关记忆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3分析ICU治疗后生存者(转出ICU后的第6个月)PTSD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为早期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PTSD症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得到量表原作者授权后,对英文版RCSQ与ICUMT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化调试,并进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检验。2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间入住福州市2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的4间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间为综合ICU(MICU),1间为外科ICU(SICU),1间为心脏外科ICU(CSICU)。于患者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三天及第一周内,在其病情相对稳定,愿意接受调查的情况下,分别进行RCSQ与ICUMT问卷的随访。3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入住福州市2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的4间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转出ICU后的第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一普通版(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及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量表的汉化与修订(1)汉化修订形成中文版RCSQ量表:(1)信度:最终确定中文版RCSQ共有5个条目,量表总Cronbach'sα为0.81,重测信度为0.77(P﹤0.01);(2)效度:量表内容效度(CVI)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得出,各条目的内容效度(I-CVI)为0.83~1.00,平均内容效度(S-CVI/Ave)为0.93。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考察,提取了特征根﹥1的公因子1个,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72%。各条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37~0.81(p﹤0.01),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5~0.86(p﹤0.01)。(2)汉化修订形成中文版icumt量表:(1)信度:量表3个维度总cronbach'sα为0.80,其中事实记忆、情感记忆、妄想性记忆的cronbach'sα分别为0.76、0.71、0.62,重测信度分别为1.00、0.69、0.77;(2)效度:量表的i-cvi为0.67~1.00,s-cvi/ave为0.95。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63%。2icu相关记忆及其影响因素(1)icu相关记忆情况:60例(13.2%)患者忘记接受过特别监护,338例(68.7%)记得icu期间发生的一切事情;452例(91.9%)有事实记忆,事实记忆最高的项目依次是声音331例(67.3%)、灯光326例(66.3%)、医护查房316例(64.2%);358例(72.8%)有情感记忆,情感记忆最高的项目依次是不舒服268例(54.5%)、疼痛224例(45.5%)、焦虑/惊恐118例(24.0%);143例(29.1%)有妄想性记忆,妄想性记忆最高的项目依次是做梦106例(21.5%)、幻觉58例(11.8%)、噩梦41例(8.3%)。(2)icu相关记忆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患者事实记忆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机械通气患者(p﹤0.05);rcsq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中其情感记忆发生率存在差异(p﹤0.01);icu停留﹥5d者妄想性记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停留1~5d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是情感记忆的主要影响因素,icu停留天数是妄想性记忆的主要影响因素;icu相关记忆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得出,rcsq低分组中,其事实记忆中的灯光、声音,情感记忆中的不舒服、焦虑/惊恐、疼痛及妄想性记忆的恶梦的发生率较高分组高(p﹤0.05)。3icu预后者ptsd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1)icu预后者ptsd症状特点本研究成功随访icu预后者189例,pcl-c量表总均分为25.66±8.64分,重新体验症状群、回避/麻木症状群、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得分分别为7.25±3.28、9.96±3.69、8.50±3.19。ptsd症状阳性率为9.52%(18人),重新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症状阳性率分别为23.81%(45人)、10.05%(19人)、23.81%(45人)。(2)ptsd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ICU预后者PTSD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不良情感记忆的患者更易出现PTSD症状(P﹤0.05);ICU睡眠质量越差,其PTSD症状的发生率越高(P﹤0.05);PCL-C得分与社会支持总量表得分及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两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与客观支持得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C得分与SF-36得分呈负相关(P﹤0.01),即PTSD阳性症状越明显患者,其躯体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越差及躯体疼痛感越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CU睡眠质量差与生存质量低是PTSD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婚姻状况、医疗支付方式、ICU停留天数、机械通气、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糖皮质类激素使用及ICU相关记忆等因素不是PTSD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本研究经过汉化、跨文化调试程序形成的中文版RCSQ和ICUMT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评估我国ICU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及ICU相关记忆的有效工具。2 ICU患者不良记忆发生率较高,ICU睡眠质量与ICU停留天数是ICU相关记忆的主要影响因素。睡眠质量越差,其不良记忆发生率越高,临床工作者应重视评估、改善患者在ICU期间的睡眠质量以减少患者不适体验和不良记忆的发生,从而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3出ICU后的第6个月,ICU预后者PTSD阳性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年龄、ICU相关的情感记忆(如疼痛、不舒服、焦虑记忆)、ICU睡眠质量、社会支持及生存质量与PTSD症状的发生有关。
宋端铱[3]2011年在《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是近年全球范围震级最高、破坏最大、人员伤亡损失最惨重的地震自然灾害之一。我军13万大军奉命从全国各地几千公里的半径内迅速开赴灾区救援。由于灾区生活条件恶劣、救援难度大、工作时间长,救援官兵目睹灾难惨烈场面,零距离接触各种血肉模糊的伤员与尸体,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许多救援军人出现了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重复体验救援时的经历(闪回)、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高度警觉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状,严重影响救援官兵的身心健康。由于军人要时刻准备参加局部战争或重大灾害救援、反恐、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是PTSD的高危人群。因此,深入研究5.12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共病率及其转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策略,为我军今后多样化军事行动的心理卫生遂行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抽样调查3010名军人,有效问卷2921份,包括陆军、空军、海军陆战旅、武警等军兵种,其中参加汶川救援的军人1811名(研究组),占62.0%,未参加救灾军人1110名(对照组),占总体38.0%。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原则与方法,对救援官兵所属军种和所执行的救援任务进行分级后随机、整群抽样。(1)流行病学量表筛查:自行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抗震救灾经历问卷(REQ),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主试人员由课题组内心理学研究人员担任,指导语固定。(2)临床结构式访谈:对量表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的高危人群,由本课题组中精神科主治医师按照结构化临床访谈表(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SCID)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进行一对一结构化访谈,做出初步诊断。(3)临床确诊:由精神科主任医师根据原始访谈记录进行二次诊断和确定诊断。2、研究结果(1)PTSD患病率显著升高:作为一个巨大的灾难性事件,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民众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给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救援军人PTSD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5 vs 0.3%),虽然低于汶川地震后灾民PTSD的患病率(8.91~62.8%),却显著高于军队和平时期横断面调查的(0.48%)和一般人群平时PTSD患病率(0.35%)。(2)PTSD症状的持续时间漫长:我们在震后24个月随访发现,6个月时点确诊为PTSD者,56.25%仍维持PTSD的诊断,提示PTSD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其症状将长期迁延不愈,危害官兵的心身健康。我们在访谈中对心理压力大,情绪和行为受到影响的官兵当场进行了疏导和干预,对其中有少数问题严重的官兵,在访谈结束后,及时向部队医生提供诊治建议,协助联系当地精神病院专家长期会诊、治疗。(3) PTS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发生急性应激障碍是PTSD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救援人员的PTSD可能是由于急性应激障碍未得到足够的干预和治疗转化而来。救援任务负荷也是救援人员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由于承担的救援任务较重如现场搜救、搬运遗体等工作强度大,疲劳程度高,感官刺激重,心理应激强,个体主观承受的认知负荷大,与从事其它任务相比更容易诱发PTSD。适应不良会对救援人员产生重大心理影响,从而影响到救援人员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判断。随着负性认知的增加,以及个体本身心理承受能力阈值下降,救援人员在救灾期间极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在未得到有效干预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极易转化为PTSD。以上研究表明PTSD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各种危险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4) PTSD共病情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确诊为PTSD者的救援军人中,73%同时合并有其它疾病种类,其中共患抑郁症者占53.2%,共患焦虑症者占42.9%,还有共病躯体形式障碍、物质依赖等。单纯的PTSD只有27%。PTSD的高共病率反映了其疾病的复杂性,共病者的症状及功能损害比单纯的PTSD患者更为严重,且预后较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3、结论参加5.12抗震救灾的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远高于军队和地方平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患病率,且PTSD症状持续存在,共病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急性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救援任务强度、灾区适应情况以及个人对救援经历的心理认知等。对军事人员应加强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军事应激的早期危机干预方案,建立我军多样化军事行动心理卫勤保障体系,提高我军战斗力和官兵身心健康。
马磊[4]2004年在《应激障碍易感侯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及MMPI-2的诊断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激障碍(SD)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SD是战争及重大灾难后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对影响精神科住院SD患者患病的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记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军事应激障碍易感人群的筛选方法提供资料;并初步评价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第二版(MMPI-2)对我国SD患者的诊断效果,为平战时SD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 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1.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SD患者患病的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方法:实验组为43名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SD患者,对照组为44名创伤幸存者。两组被试在医生指导下,填写依据SD患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而制定的《应激状况调查表》。结果:应激障碍患者和对照组在研究中所涉及的11项影响因素中,有8项存在有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控制了精神疾病家族史这一因素后,家庭结构不稳定、酒精依赖家族史和性格内向的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患有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对应激的反应,包括创伤前易感素质和创伤后环境支持。 2.应激障碍易感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研究 目的:对我国汉族SD患者的多巴胺受体D_2基因(DRD2)Taq Ⅰ多态性进行检测,探讨其与SD的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检测37名SD患者和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名创伤幸存者的DRDZ Taql多态性,并比较其等位基因频率及携带率。结果:SD患者的Al等位基因频率及携带率分别为44.6%和75.7%,对照组为26.6%和46.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携带Al等位基因的SD患者的PK分数显著高于未携带者。结论:TSLql多态性与应激障碍相关联,我国汉族人群中A1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可能对应激障碍易感。 3.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诊断应激障碍的效果分析 目的:采用枷Pl一2中文版评估我国SD患者的心理病理特征,并探讨其辅助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包括26名ASD患者和13名PTSD患者,对照组为42名创伤幸存者,在无影响测验的精神及躯体症状的情况下完成咖Pl一2测验。结果:SD患者的F、Fb、Fp、D、Hy、Pa、Pt、Se、Ma、PK量表以及除SOD的所有内容量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SD患者与PTSD患者间差异显著的量表为Hs、D、Hy、ANG和TRT;SD患者平均剖面图呈6一8一7型编码;判别分析得到2个有意义的变量,Pa和Sc,判别函数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中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83.9%和72.0%。不同性别、不同创伤经历和不同诊断分类的SD患者的PK分数无显著差异,使用原始分17分为最佳截断点时,PK诊断SD的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66.7%。结论:MMPI一2对应激失常症状比较敏感,Pa和Sc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SD患者和适应良好的创伤幸存者有着明显不同的心理病理表现;以原始分17分为截断点,PK量表可以较好的区分应激事件后的适度与过度心理反应,但假阳性率较高。 综合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军事或其他特殊职业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应重视应用个人信息收集及分子遗传标记等多种方法对遗传背景、家庭环境、性格特征等易感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预防和减少SD的发生;MMPI一2对应激失常症状具有较好的评估效果和辅助诊断价值,在精神科门诊和灾难后应激人群筛查中,PK可以用来排除个体发生应激失常症状的可能。但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以上结论应慎重对待。
王希娟[5]2009年在《2008级延期高考录取新生PTSD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指个体遭受异常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心理创伤事件后所引发的强烈的持续的精神障碍,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主要的特征为反复地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感到痛苦不断反复回想(反复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地回避、及影响社会功能等症状。它病程迁延,常使患者在生理、心理、意志力、学业工作及社会人际交往等诸多领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或破坏,生活和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5.12大地震破坏极大,波及面广,地震发生后,教育部门对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的地区做出了延期高考的决定。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本次地震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如何?本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应对方式量表对来自延期高考地区的512名大学录取新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情况做了调查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2008级延期高考录取新生PTSD的阳性检出率为16.79%,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是否有亲属在灾害中受伤或死亡、本人是否在灾害中受伤、年龄,主观感觉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尤其是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个人的应对方式,尤其是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解决问题等。亲人是否受伤、本人是否受伤、自责、幻想、朋友支持、年龄等因素可以解释PTSD发生的22.5%的原因。(2)2008级延期高考录取新生PTSD的发生在性别上没有差异。(3)2008级延期高考录取新生PTSD的发生在年龄上有差异,年龄较大的20岁以上组发病率较高。(4)本人是否在地震中受伤、家中是否有亲属受伤是PTSD的高致病危险因素。专科生的发病率高于本科生。(5)社会支持与PTSD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结果显示PTSD阳性者的家庭外支持系统包括朋友支持与其它支持显著地低于非阳性者,家庭内支持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6) PTSD阳性者与非阳性者在应对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成熟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得分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因子分都显著地高于非阳性者。
崔乔礼, 姜潮, 贾树华, 刘启贵[6]2006年在《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同警务人员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查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03/07采用基本情况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大连市某区警务人员364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和量表测评。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编码,最终建立SPSS10.0数据库。采用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发放问卷364份,收回问卷364份,有效问卷300份。①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得分为29.39±10.85,呈正偏态分布。②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得分与警务人员年龄、婚龄、家庭人口数呈负相关(r=-0.118,-0.115,-0.178,P=0.041,0.047,0.002)。③以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得分>42分确定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初步筛查阳性,所有研究对象筛查阳性的为33人,阳性率11%,其中大专毕业生阳性率最高14%(24/179),高中(中专)毕业生阳性率最低3%(1/33)。④应激强度高的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应激强度低的警务人员;被误解,精神分裂,消极应对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选阳性率的3个危险因素。结论:从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得分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判断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个性特征、应激强度、应对方式等。
李洪波[7]2011年在《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与理论、发生与特点、影响因素与评估、心理干预与治疗,以及我国突发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的系统梳理与回顾,分析了开展突发灾难事件PTSD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量表考察了矿难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征、正常矿工与矿难获救矿工创伤后心理状况比较研究、获救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分析了人口学特征、认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睡眠质量等对矿难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经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矿难发生13个月后,矿难获救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率为19.64%;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经历矿难事件的创伤组矿工与未经历矿难的正常对照组矿工创伤后心理症状不同,两组人群在认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睡眠质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相关显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预测影响因素。
杨晓云[8]2007年在《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从而感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或者恐惧。它主要导致该个体持续重复体验创伤事件经历,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警觉增高。PTSD只用于心理创伤和应激,而不包括躯体创伤和应激。这种见之于紧张性事件结束后较久的反应,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为迟发性应激反应(delayed stress reactions)。PTSD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应激事件日趋增多,PTSD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对PTSD的研究,可有效降低应激人群PTSD的发生,促进应激人群的心身健康。PTSD所导致的心理反是缘于所发生的事件超出了由既往经历所建立起来的安全感限度,大脑失去了对事件不良后果的控制,因而导致了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关于创伤应激的研究可以分为急性应激反应研究和慢性应激反应研究,巨大灾难事件可以导致急性应激障碍,而随之出现的创伤的后延反应以及其他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创伤则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反应。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伤和压力事件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本研究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以医科大学生为样本,开展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采用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干预法,运用相关、回归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完成了对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标准、分布特点描述、影响因素,特别是人格因素的研究以及干预实验的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医科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背景下,PTSD发生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实验方法。论文主要由5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三部分为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第四部分为综合讨论;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其中第三部分由以下4个分项研究构成:研究1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自评量表PCL-C的修订。本研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C进行修订。首先,通过中英文回译,对量表进行文字分析,使中译版量表符合中国文化、语言及价值观念。其次,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PCL-C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对量表的结构进行验证,以确定量表的可靠性、有效性,为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碍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2关于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其特点的探讨。本研究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运用质化分析方法,对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调查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为探讨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研究3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其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是在对医科大学生创伤事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PCL-C测查结果,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人格的关系,从而为开展PTSD阳性学生的干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研究4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人群的干预实验研究。本研究首先依据医科大学生PCL-C测试的结果,确定PCL-C高分人群为干预实验对象。其次,依据干预实验设计的原则以及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设计干预实验因子。最后,以团体干预为主、辅之以个体访谈的形式,采用认知干预和行为训练方法,对PTSD阳性的医科大学生群体进行干预实验研究。从而改善PTSD阳性学生的应激状态,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对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试、分布描述、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以及对阳性学生的干预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所修订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在中国开展大学生PTSD研究的有效的、可靠的测评工具。PCL-C量表包括4个因素: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和社会功能缺失反应。这不仅与PTSD概念中的症状描述一致,而且与国外研究的量表结构一致。以P_(90)为上限,制定临床医学的参考值范围,其临界值为38分。2.医科大学生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创伤或压力事件可以成为应激源,从而导致PTSD阳性的发生。以PCL-C总分38分为筛选值,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率为13.3%,其中男性为17.6%,女性为10.6%;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的发生在总体上呈现出性别差异,男性略高于女性,在4~5年级男女之间性别差异显著;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在总体上存在年级差异,1年级与2、3、4年级之间均差异显著,2年级PCL-C总分为最高。3.影响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的因素较多,其中人格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可以加重或延缓PTSD的发生。4.在影响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发生的人口学因素、创伤及压力事件因素以及人格因素的研究中,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其主要因素依次为:神经质(N)、精神质(P)、环境适应、内外向(E)、虐待及暴力经历等。医科大学生PTSD的发生与其人格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其中神经质、精神质对PTSD阳性发生起重要作用。5.实施认知和行为训练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医科大学生PTSD阳性症状。6.将测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干预训练、访谈等方法结合起来,对医科大学生PTSD的测量、发生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干预实验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研究者全面深刻地认识普通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平日状态下PTSD发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吴卓耘[9]2016年在《基于GABA能系统探讨温胆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神经心理异常调节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SPS建立PTSD大鼠模型,观察PTSD样大鼠造模14天后的僵立行为、旷场行为的变化以及中医古方温胆汤对PTSD的调节作用。观察PTSD样大鼠造模14天后的皮质边缘环路重要脑区免疫组织形态学变化、GABAAα 2的免疫阳性物表达、突触后氯离子转运体NKCC1、KCC2和GABAAα2的基因表达、神经元形态学的变化以及温胆汤对PTSD的调节作用。方法:进行僵立实验、旷场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组大鼠的僵立行为和旷场行为学的变化情况。采用HE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eal time PCR技术,观察并测量不同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质GABAAα2的免疫阳性物的表达、GABAAα2和突触后氯离子转运体NKCC1、KCC2基因的表达情况。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并测量不同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和温胆汤组大鼠的僵立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温胆汤组大鼠僵立时间低于模型组(P<0.05)。阿普唑仑组大鼠僵立时间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温胆汤组大鼠(P<0.01)。大鼠经SPS后,中央格停留时间和最大运动距离等方面,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次数与正常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温胆汤组在穿格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最大运动距离、大便颗粒数方面与模型组均有差异(P<0.05)。阿普唑仑组在直立次数方面较温胆汤组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阿普唑仑组在最大运距离方面较温胆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海马HE染色结果如下:正常组海马细胞形态规则、完整,细胞核边界清晰、饱满,分布均匀且排列紧密,无明显神经元变性坏死;模型组海马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部分缩小、萎缩,分布不均匀;温胆汤组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鼠前额叶皮质HE染色结果如下:正常组前额叶皮质近大脑膜处未见炎性细胞渗出,细胞形态较规则、完整;模型组前额叶皮质近大脑膜处多处炎性细胞渗出,细胞形态未见明显不规则;温胆汤组前额叶皮质近大脑膜处未见明显的炎症因子渗出,部分细胞呈不规则状,分布不均匀。模型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质上的GABAAα2平均光密度值均有显著下降,且各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的KCC2与GABAAα2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KCC2、GABAAα2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中NKCC1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但温胆汤组较模型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中KCC2、NKCC1较正常组均呈下降趋势(P<0.05)。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中的KCC2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温胆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NKCC1的基因表达较模型组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透射电镜观察下,海马:经SPS造模后,模型组的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染色质固缩于核膜下,呈新月形改变。神经元细胞核变形,核膜皱褶、下陷。温胆汤组的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神经元细胞核变形,核膜皱褶、下陷。正常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具有清晰、完整的神经元形状和核膜,染色质均匀分布。前额叶皮质:模型组的染色质分布极为不均匀,染色质固缩于核膜下,呈新月形改变。并有明显的神经元细胞核变形,核膜多处有皱褶、下陷的形态学改变。温胆汤组的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极小部分染色质固缩于核膜下,呈新月形小体。结论:SPS法能较好的复制PTSD大鼠的惊恐情绪表现。中药温胆汤与西药阿普唑仑均能降低大鼠进入应激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僵立行为时间。初步证明,使用温胆汤治疗PTSD的高警觉性等惊恐表现是可行的。温胆汤对于改善PTSD样大鼠的焦虑样行为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临床疗效与西药阿普唑仑的治疗效果并无差异。HE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PTSD能够造成不同脑区细胞形态改变,且与细胞内外GABAAα2受体的表达有关,并且温胆汤能够对GABAAα2受体的表达起到改善作用。SPS法成功复制PTSD样大鼠模型,破坏了GABA能系统稳态的平衡。温胆汤对突触后氯离子转运体稳态的调节作用明显,能够平衡胞内胞外Cl-浓度。尤其是在大鼠的海马脑区,这可能与海马独特的生理特点有关。温胆汤对PTSD大鼠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具有影响。其中温胆汤组的神经元核膜皱褶及下陷现象明显改善。综合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PTSD由“惊”、“恐”而发,病位涉及五脏,与胆的关系密切。PTSD的主要病机是“惊则气乱-气乱生痰-痰气胶结”的动态致病过程。针对PTSD的病理特点,可选用“调和五脏,理气化痰”的温胆汤。②温胆汤能减轻PTSD大鼠焦虑和惊恐行为,说明温胆汤对PTSD样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异常改变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③温胆汤通过改善重要脑区细胞形态学的异常,提高GABAAα2,调节突触后氯离子稳态以平衡大脑兴奋-抑制的状态。PTSD的发病机制在不同脑区的变化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脑区在PTSD的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唐碧菡[10]2017年在《地震伤亡发生规律及灾民生理与心理创伤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在全球范围内频发,是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1900年至今,全球一共发生了1330次不同震级的地震,共造成2,576,742人死亡,2,913,660人受伤,22,827,033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804,622,077,000美元。而中国是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发生的玉树地震。地震会对受灾人员造成巨大的创伤,包括生理创伤以及心理创伤。生理创伤是指由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等机械原因造成受灾人员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心理创伤是指由于受灾人员受到地震灾害惨烈场景的巨大心理冲击造成心理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快速的医学救援是地震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而伤员救援以及心理救援是地震灾害救援行动的核心内容,了解地震伤员伤亡发生规律以及生理心理创伤程度对于提升地震救援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地震发生后大量的伤病员涌现,此时为生理急救期,重点为伤病员救治和后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心理危机期和健康干预期,灾后医学救援中心转向心理救援和疾病康复。地震伤病员救援涉及到伤亡发生总量、伤亡发生时序、伤亡发生影响因素、伤类、伤部、伤因等多维特征,了解地震伤病的发生基本规律以及不同伤病特征伤员的基本构成,才能科学地调配医学救援力量的种类。同时,地震对灾民造成的巨大创伤会持续地影响灾民的健康状况。健康是对由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1)生理健康:包括患病情况、慢性症状及自我评价的健康;(2)心理健康:包括焦虑、抑郁、认知、幸福感、满意程度等内容。研究灾民灾后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对于评价和提升地震医学救援效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首先利用芦山和鲁甸地震重灾区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住院伤员伤病类型、受伤部位以及受伤原因等特征,以及灾民灾后生理与心理状况。同时,收集国内外地震伤亡数据以及伤病数据,进一步分析地震伤员伤亡发生总量、时序以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地震伤员伤病类型、受伤部位以及受伤原因构成。其次,收集国内外地震灾民心理创伤文献资料,计算地震灾民PTSD发生率,并寻找地震心理创伤的敏感人群,进一步了解地震对灾民造成的心理创伤程度和易感因素。以期通过本研究成果为我国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和灾后灾民健康干预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本研究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基于两次地震灾区调研实证分析。利用芦山地震住院伤病员数据分析地震伤病员伤病特征,同时深入调查芦山重灾区灾民,分析地震对灾民心理的影响。并利用鲁甸地震后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进一步分析地震对灾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地震灾民健康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地震伤亡发生规律研究。通过国内外地震伤亡时序数据,探索地震后伤亡发生时序的规律,为动态评估伤亡人数提供依据。并分析地震伤亡人数的影响因素,寻找影响地震伤亡发生总数的关键因素。同时,收集国内外不同地震伤员伤病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震级、不同国家发展水平条件下地震伤病类型、伤病部分以及受伤原因。第四部分,地震心理创伤发生规律。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通过meta分析,计算地震后成年人以及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并根据人口社会学因素、震中创伤因素以及震后创伤因素筛选地震创伤心理危险因素。第五部分,研究总结。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成果、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一)地震伤亡发生时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发现地震伤亡时序规律主要成对数凸函数变化趋势,早期呈快速上升趋势,后期呈缓慢增长趋势的抛物线形态。通过预测模型计算得到,地震第23个小时发现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50%,第77个小时死亡累积百分比达到80%。而对于大型地震(死亡人数>1000人),震后52小时死亡累积百分比才能达到50%,第231个小时死亡累积百分比才能达到80%,已经远远超出黄金72小时。地震总死亡人数越多的地震,其快速增长期经历的时间越长,总死亡人数趋于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同时,本研究发现震级是影响地震伤亡规模最为直接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地震震级高的前提下,其他地震伤亡危险因素(如地震发生时间等)的作用会被强化,将导致大规模的地震伤亡发生。我国是地震尤其是大型地震频发的国家,一旦发生地震,受灾面积广、伤亡人数众多、救援地形复杂,这对我国大型地震救援准备和展开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二)地震伤病类型、部位以及原因分析。本研究收集国内外目前所有的地震伤员伤病数据,建立了标准化的地震伤病数据采集表格。在所有地震伤病类型中,骨折是最常见的伤病,占到所有地震伤病的48.37%。软组织伤是第二常见的地震伤病类型,占到所有地震伤病中的38.02%。感染、神经伤、烧烫伤、挤压伤以及截肢/指发生比例较小,分别为7.84%、4.87%、0.98%、8.17%以及2.94%。在所有地震伤病部位中,四肢伤最为常见,占所有伤病的48.61%,其余伤病部位发生比例从高到低为躯干(29.91%)、多处伤(19.71%)、头颈部(16.31%)、内脏(15.12%)、胸部(9.92%)、脊柱(8.88%)、腹部(5.90%)。在所有地震伤病原因中,砸伤占到所有伤病的53.17%,跌坠占到所有伤病的29.00%,掩埋占到所有伤病的25.46%。(三)震后灾民PTSD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震后成年人的PTSD平均发生率为25.88%,而震后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年人,为22.51%。PTSD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地震半年之后成年人人群的PTSD平均发生率为23.95%,半年后青少年灾民PTSD发生率为16.53%。我国地震PTSD发生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地震成年人灾民的PTSD发生率为23.97%,青少年PTSD发生率为18.78%。同时,成年灾民PTSD易感因素有年龄大、女性、教育程度较低、有过创伤史、震中受困、感到害怕、受伤、目睹伤亡、在地震中丧失亲人、缺乏社会支持、失业、财产损失和房屋受损。青少年灾民PTSD易感因素有女性、震中受困、感到害怕、受伤、目睹伤亡、在地震中丧失亲人、财产损失。(四)地震灾民生理和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芦山地震灾民的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6.61和8.12,芦山地震灾民心理状况好于汶川地震灾民心理状况。地震灾民中积极心理状态的人群有:少数民族、教育程度高、高家庭年收入、地震中本人没有受伤、地震中没有受困或处于险境、经历过汶川地震。地震灾民中消极心理状态的人群有:女性、少数民族、低家庭年收入、疾病史、地震中受伤、地震中受困或处于险境。同时,本研究通过鲁甸地震灾区调研进一步探讨地震对灾民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发现鲁甸县灾区当地成年人灾民的生理健康(47.41 vs.50)和心理健康(37.42 vs.50)评分均低于中国的普通成年人人群,同时青少年灾民的生理健康(46.2vs.49.8)和心理健康(36.3vs.45.4)也均低于中国的普通青少年人群。成年灾民生理健康危险人群为老年、地震中受困、房屋财产损失、有疾病史、没有参与地震救援工作的人群。青少年灾民生理健康危险人群为地震中受困、女性、少数民族、地震受伤、房屋受损的人群。成年灾民心理健康危险人群为地震中感到恐惧、家人死亡、参与救援、地震受困的人群,青少年灾民心理健康危险人群为地震中感到恐惧、家人死亡、参与救援、地震受困的人群。
参考文献:
[1]. 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D]. 宁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2]. ICU相关记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D]. 黄丽. 福建医科大学. 2016
[3]. 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 宋端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
[4]. 应激障碍易感侯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及MMPI-2的诊断效果研究[D]. 马磊.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5]. 2008级延期高考录取新生PTSD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调查与研究[D]. 王希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6]. 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 崔乔礼, 姜潮, 贾树华, 刘启贵.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7]. 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 李洪波. 吉林大学. 2011
[8]. 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 杨晓云.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9]. 基于GABA能系统探讨温胆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神经心理异常调节机制[D]. 吴卓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10]. 地震伤亡发生规律及灾民生理与心理创伤研究[D]. 唐碧菡. 第二军医大学. 2017
标签:精神病学论文; 创伤后应激障碍论文; ptsd论文; 应激障碍论文; 心理创伤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纯合子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人格测验论文; 基因位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