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个性的缺失与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个性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个性的科学内涵及其构成
“城”即设防,随着国家的产生,领土扩张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活动,在这过程中,各方都在战略要地建立起攻防的据点,于是“城”应运而生。“市”即交易,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先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为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集居到一个适宜的地方,从而使经常性的相对稳定的交易成为可能。后来,“城”与“市”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交易与防御功能的居民点。近代以来,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大,成为一定地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产业甚至军事在内的重要中心。从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最初的城市都是各具个性的,有的城市依山而建,有的城市傍水而立;有的城墙土夯而成,有的城墙石垒而成;有的城市建筑粉墙黛瓦,有的城市建筑金壁辉煌;各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城市间的距离,特别是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要求世界各地大到整件商品小到一个螺丝钉都要按照严格的行业标准进行生产。这一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城市从建筑、街道、广场、雕塑等外在形象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在精神都日益趋同,从而使得城市个性日渐缺失。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城市个性”这一表述显然带有很强的人格化色彩,主要是强调不同的城市之间应象不同的人一样具备自身独特的特征,即在自然条件、城市形象、历史文化、价值精神等方面区别于其它城市的能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个别特性。
当然,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就城市整体来看,城市个性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是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也可以是建筑的、城市格局的、民风民俗的,但具体到某一城市的个性,只能是以上某个或几个方面的侧重表现,如果面面俱到,便谈不上所谓的个性了。构成城市个性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自然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是先天的,决定着城市的个性定位。依山傍水,四季如春是城市的理想选择,而往往这些条件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便决定了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各个城市的不同自然个性。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其如画的山水构成了桂林独特的城市景观,大连、青岛则凭着倚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形成风光秀丽的滨海城市。还有高寒地区的哈尔滨,南方的春城昆明,花城广州都各有异趣,各具特色。自然地理环境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一般采取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力图保持其固有风貌。
其二是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延伸,但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其自然,往往带有人的能动选择,主要是人们对其在经济、军事等活动中所处的战略地位来定位的。城市区位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从而影响城市个性。深圳处于与港澳隔海相望的区位,首先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从一个小渔村一夜之间成为“淘金”者云集的城市,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昆山一个小小的县城,由于接近上海,便成为外商特别是台商青睐的理想之地,电子产业成为昆山的主导产业;连云港虽是一个中等城市,因处于亚欧大陆桥最东端,便成为中国十大重要海港之一。
其三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包括形象硬件和形象软件两大方面,形象硬件是城市内部及其周围的建筑、广场、雕塑、街道、桥梁、河流、园林、绿地和旅游服务设施等环境形体组成,它主要是通过对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使人产生一个物质形态上的印象;而形象软件是由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要素构成。城市形象是城市个性外在体现的重要载体,人们对于不同城市的个性印象往往都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留下的。譬如,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国内外著名城市的城市形象往往都有相应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或者纪念物来体现,巴黎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美国有纽约自由女神,悉尼有歌剧院,北京有天安门,上海有东方明珠等等。当然,好的形象硬件还需要好的形象软件相得益彰。当你漫步于某个城市的广场感受异乡风情时,看到市民在广场上随地吐痰、相互叫骂,肯定会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吧。
其四是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个性更多地是在过去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历史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个性的东西。历史文化内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的遗存,包括城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标志;二是城市的风貌,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生态环境以自然为依托,是城市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文态环境以文化为背景,是体现城市物质要素独特空间组合形式的城市的整体文化环境。三是城市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等,它是多年来历史形成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2]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文脉,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个性塑造的重要依据,割断了历史文脉,城市个性将无从谈起。
其五是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3]民风民俗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当代文明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更是城市个性得以凸显的最为直观的特征。
其六是城市精神。一直以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都恪守一定的价值和精神,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强调区域特色和竞争力,这就更需要具有一定地区性时代性的国家精神或城市精神作为人文支撑。城市精神是其不同的产业、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特有地缘环境等因素长期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一个城市的精神既包含着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也包含着这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决定的本土特色的价值和精神。现代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应当是这两种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其七是产业支撑。近几年,各地在“经营城市”的大比拼中,不管是从经营土地开始还是从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城市品牌、培育城市产业开始,都不得不将培育城市主导产业作为近期或长期的发展战略。因为经营城市如果离开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经营的将是一座空心城;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它将很难塑造城市特色,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并失去长远发展的后劲。众所周知,大连和青岛作为环境经济和产业经济两种模式的代表各领风骚。此前,青岛的城市结构、工业结构虽与大连相似,但综合经济实力远远不及大连市。从1994年起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就提出向大连学习,特别是大连市长薄熙来的一句“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就使青岛唯大连是瞻。而2000年青岛与大连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青岛的GDP达到了1151.2亿元,并且创造了年平均12.3%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大连为111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青岛为80亿元,大连为77.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青岛远居大连之上,据1999年统计,青岛为7282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2位,而大连为6274元,居第19位。[4]青岛的这种历史性超越依靠的不是城市品牌,而是工业名牌。青岛企业的名声远远高过青岛城市本身,青岛的“五朵金花”,即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青岛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工业中心,保证了自身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个性缺失的原因及危害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特色危机”: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新建筑所淹没。城市个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东施效颦”,简单模仿。“东施效颦”是目前城市建设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一些城市不考虑自身条件,不考虑市民的行为心理,不考虑商业运行的内在规律,简单照抄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结果搬到本地很多并不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不论在产业选择,还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上,大都是在引入、模仿发达国家中完成的初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沿海城市模仿就是创新,模仿就是个性。因为当国内大部分地区仍处在旧经济体制下时,模仿就能创造稀缺。所以,从80年代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城市对西方现代化和城市发展创造性的模仿,在全国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这种轰动效应形成的洼地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人力资源的积聚,所以这种轰动效应使沿海开放城市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进入21世纪后,当模仿成为全国一种普遍的做法时,模仿就不再是个性的显示,反而意味着现代中国城市个性的缺失。城市个性的缺失不仅表现在攀比式模仿形成的全国千城一面的城市建筑上,还表现在城市雷同的产业结构和自给自足的城市发展功能上。
(二)不顾实际,贪大求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走在城市里,看到的都是像流水线似的克隆出来的“高大全”建筑,密集的高楼、拥堵的街道、玻璃幕墙、过街天桥、流行包装……相似的造型,一样的面孔,难见个性。城市管理者简单地把城市现代化理解为楼高、路宽、广场大,一味地比“个高”(高层建筑),比“体胖”(城市规模)。从而不断地将那些原本颇具特色、代表城市特色的建筑、街区夷为平地,代之以众多没有文化内涵、没有历史底蕴的建筑。许多古城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逐渐地失去个性和特色,走向千篇一律的套式。归根到底,这是决策者贪大求洋心理的折射。就拿摩天大楼来说吧,摩天楼是世界现代建筑史的奇迹。如今,不仅仅在纽约或芝加哥,就是在亚洲和中国,摩天楼也疯狂地生长,到处都矗立着这庞然大物。据统计,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最高摩天楼,亚洲占了6幢,而中国大陆及港台又在这前10名中占了4幢。这些摩天大楼除了满足决策者、设计者、商业炒作者等少数人贪大求洋的心理外,对于城市安全、生态、环保、文化又有何意义?
(三)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过分地追求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人们漠视和破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使城市失去个性、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遭受过三次劫难。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口号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古城中也大办街道工厂,城墙以及其他一些古建筑被拆除;第二次是文革中“破四旧”对古迹的破坏;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大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刀阔斧地进行旧城改造,对老城区、历史街区无情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其中第二次是破坏,根本谈不上建设,而第一次和第三次则都是在建设、发展的旗号下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悲剧。解放初期将“发展”等同于发展工业,于是让所有的城市变成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冠之于现代化,却将城市现代化狭隘理解为高楼大厦、玻璃幕墙以及所谓“欧陆风情”的“世界风格”,于是用几乎相同的模式、材料建设城市,甚至竞相争取“中华第一高楼”、“世界第一高楼”的“桂冠”。在如此步调一致的共同追求中,千城一面,水泥林充斥其中,名城的特色在消失,个性在泯灭,历史文化内涵在削弱。经济第一的城市策略永远不可能造就有个性的理想城市,相反城市原存的一些个性因素也将因城市决策者的急功近利丧失。
(四)主导文化不明确。城市建设的个性理念也并非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可是为什么在不断寻求城市特色的过程中却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从这么多年的建设实践来看,中国城市建设的特点是学习模仿,小城市学大城市,国内学国外,而这个学习多半又是不加扬弃、全盘照收的模仿或者抄袭,尤其是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方面。相互抄袭的结果当然是使得城市越来越没有个性,唯国外马首是瞻的结果当然是与民族文化相脱节,而不是把国外的优秀理念融于民族文化形成中国自己的城市个性。不加思考的效仿国外使得主导文化出现了断裂,自身原有文化不加选择地抹去,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又不得要旨,或者是外来文化本身就“水土不服”,从而造成我们在城市建设时底气不足,无从下手。相反的是,国外城市就善于利用自身城市的文化特征来打造城市个性。在二战中遭到彻底破坏的德国柏林,在1989年柏林墙推倒后成了德国的首都,关于柏林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也成为学术和专业讨论的焦点,即使政治家对城市发展的批判性重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存的历史街道和街坊应该保留,同时建筑高度、屋顶和材料等必须详细加以指导。正是因为柏林通过对城市改造的严格限制,保持了城市历史的延续。而今到柏林,要找到令人兴奋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是非常容易的。由此可见,不同的城市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不能够简单地套用统一的模式去建设,应以扬弃的目光和全面的思考来寻求城市自身的个性。
(五)现阶段法制不够健全。在我国现阶段,法制还无法制约长官意识、政绩工程的现状使得追寻城市个性的道路充满坎坷。正因为依法治国还没有完全得以实现,法律对城市领导者、决策者的监督疲软乏力,从而使得城市规划决策的透明度大大降低,市民意识得不到体现,公众参与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5]在这种情况下,某些领导者、决策者为了任期内可见的短期利益,即所谓的“政绩”,不惜牺牲一个城市的长远利益,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处处可见,但是却没有制约的有效手段。因此健全法制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要把“政绩”从摩天楼、大绿地、宽道路等工程中剥离开来,选拔干部不能简单地看其在任期间建丁多少大楼、绿地或道路,还要看这些建设是否适合于这个城市,是否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树立和培养,是否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利益。
城市个性的缺失不管是由以上哪个方面的原因引起,它都将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一是将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城市资产闲置和过剩。由于各地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相互模仿攀比,必然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建设不仅表现在各城市无休止地架桥修路、建广场、塑雕塑、砌高楼,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选择上。国内的许多城市在确定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上,不是从城市特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市场优势出发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而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文件规定,将中央对全国一般性战略规划,生搬硬套成为地方的发展战略,于是许多地方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成了中央或其所在省市发展战略的翻版。从而造成城市和地区之间重复投资,致使产业结构雷同、城市资产过剩。二是将割断城市发展的文脉,失去城市发展的历史底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史,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园林、建筑以及相关的传说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闪光的印记,是传世的无价瑰宝,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文脉。一个城市的个性更多地是在过去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文脉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个性的东西。在我们的城市决策者出于改变城市旧貌的“良苦用心”,“手一挥,推推推”的大手笔下,城市失去的不仅仅是仅存的个性元素,失去的将是代代传承的文脉。三是将使城市丧失竞争力。城市个性的缺失,使得城市从内部来讲重复建设、资产过剩,缺乏发展后劲,从外部来看又缺乏吸引力,难以集聚外来的优势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经济发展要素,从而导致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和丧失。
三、城市个性追求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城市也是一种受市场调节的价值化资产,要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去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稀缺性是市场定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还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都是满足某种稀缺需求的交换。产品的稀缺程度越高,越能获得高的市场定价。即使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是产品质量高、服务好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同类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服务这也是产品稀缺性或个性的表现。总之,市场不断为稀缺产品进行高定价的同时,淘汰缺乏个性和非稀缺的产品。[6]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企业竞争基础上出现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成为中国21世纪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而出现,并呈现错综复杂的格局。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必将刺激城市经营的兴起。在市场竞争推动下出现的城市经营,决定了21世纪中国城市的经营,也必须按照市场稀缺定价规律进行。因为城市作为经济增长要素流动和积聚的平台,经济要素在城市之间的积聚和流动也是按照市场稀缺定价规律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具有的吸引力、积聚力和增殖力,来自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一个城市越是具有吸引城市流动资产积聚的洼地效应,那么城市越获得较高的市场定价。这正是各个城市对个性不懈追求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抓住城市个性追求的龙头。
(1)城市规划必须要求高瞻远瞩,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既不可急功近利,又不可好高骛远。(2)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外来模式。应从本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出发,挖掘自身的个性元素。特别是对于自然地理条件,我们的态度是不完全依赖它,但必须尽可能借助它,因为它是特定城市空间存在的基础,也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先决条件。依山可在山上做文章,傍水可在水上做文章,由于各地山水有所区别,城市风格也必然大不相同。(3)必须注意维护好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制度,保证城市规划不折不扣地落实。(4)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民主决策。树立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的观念,强化社会公众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参与、监督,广泛吸纳专家、市民意见,允许他们参与城市规划中大事的决策,从而做到规划不应只对上级负责,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城市的独特魅力得到延续。
(二)塑造城市形象特征,抓住城市个性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不管是形象硬件还是形象软件,它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最为直接的,而人们对城市个性的感知往往又是在对该城市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年来,在报纸、电视等媒介上频频出现城市形象宣传的内容和画面,各大中城市都在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加大城市宣传力度。毋庸置疑,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各具个性的城市品牌: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东南亚最大的金融中心,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滨城市,花园城市;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西安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诚然,城市个性形象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但更离不开后天的塑造和经营,如深圳特区最初只不过是与香港隔海相望的小渔村。塑造城市形象就像塑造一个产品品牌一样,既需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又需要突出自己的亮点。(1)设计和维护好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天际线主要是一个城市远处的印象线,由建筑物的墙和屋顶边际轮廓衔接而成,它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情感是直接的,当天际线富有节奏感(高低错落,缓急变化)时,人们就会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亲和心情。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注意城市建筑物彼此的呼应。(2)立足传统,勇于创新,打造城市建筑的个性风格。我国幅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久远,各地城市基于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地貌、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形成特定的建筑风格。在当前各地建筑风格盲目西化的倾向下,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就是保住了城市个性。当然,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还必须适当进行创新,赋予其现代气息。也可适当吸收西方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但不能照抄照搬,以至于破坏城市原有的建筑风格。(3)创造性设计城市形象工程。恰到好处的形象工程就如贵妇人颈上的项链和手指上的钻戒,会使主人更加雍容华贵。城市形象工程的设计不是简单模仿、敷衍了事,必须具有代表性、创造性,必须体现一定的价值观、理念和社会文化艺术涵养。(4)优化城市环境,使城市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虽然这不是城市特色的体现,但它是现代化城市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的本性要求,它体现了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5)提高市民素质,树立城市人形象。市民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主要是通过行业服务和政府服务两个窗口来树立,同时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市民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市民素质的提高,而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成的教育网络,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来实现。
(三)发掘和继承城市文脉,把握城市内在品质的个性所在。
城市发展要有自己的文脉,保住了这个文脉,就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就能增加城市的厚重感。苏州的周庄、山西的平遥等,都是很典型的事例。周庄经历900多年岁月沧桑而完整地保留了江南水乡集镇的建筑格局,经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再现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遗存,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之乡。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城市在注重这个问题、发挥这种优势方面做得很不够,经常用一些与城市的历史毫无联系的规划手法搞建设,割断了历史文脉。发掘城市文明进而形成城市文脉的关键在于决策者。首先,要制定一个有利于显示自己历史文脉的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保护规划,及早根据具体情况把该保护的都保护起来。需要保护的重点文物、历史街区、各种人文遗迹、代表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乃至大的城市格局等等,都要在规划中予以保留,从而形成一个突显的保护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承接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有必要的手段确保规划的正确贯彻。有规划不执行也是城市文脉保护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实,不按规划行事的主要违规者,恰恰是城市的领导人和规划部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管住领导者的随意行为,加强对规划的立法,并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同时,要提高领导者的规划意识,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增强这方面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正确实施,才能保证城市文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发扬。[7]另外,城市文脉的继承也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城市市民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要意识到历史遗存是前人留给整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印证,是城市个性的重要标识,任何人包括城市决策者都无权以任何借口占为己有或加以破坏,从而自觉担负起保护城市文脉的社会责任。
(四)强化城市独特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抓住城市个性发展的灵魂。
城市精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它是寓于城市形象之中的精神理念。精神理念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凝聚力的核心。创造出城市个性化理念,并在理念的推广中寻求群体价值的体现,这既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哲学和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城市蓬勃向上发展的表现。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资本和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精神理念的塑造,往往对城市特色、个性的发掘起到较大作用,可使城市形象具有内核、生命力,使城市具有更强、更持久的识别性。城市精神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城市精神需要培育主体。城市精神是以市民精神、企业精神及政府精神为核心,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以特定文化机制为纽带组成的城市动态发展系统。市民精神是城市价值理念的基础,是城市精神最核心的内涵之一,衡量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市民素质。企业精神是城市价值理念的动力源泉,更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其衡量的标志是企业文化。政府精神是城市价值理念体系的水平标志,其核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公平、公开的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其次,城市精神需要塑造和宣传。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宣传推介,在不断的对外交往和招商引资、合作发展中提升市民的素质、企业文化、政府效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三,城市精神需要总结、提炼和升华。城市精神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地域凸显,是城市物质、文化、精神品质、晶位的体现,是文明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的铸造和提升,它必须从当地的历史发展、社会文明、人文素质等方面加以总结和提炼。
(五)培育城市产业特性,找准城市个性发展的支点。
城市的产业特性,是构成城市个性的基础。所谓产业特性,并不是发展其它地区不存在的产业,而是指在国家整个经济产业体系下,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产业体系。(1)充分研究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历史基础,依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定位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并以市场选择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使资源在主导产业部门得以最优配置。城市的产业定位,应当按照产业分工和城市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来确定。一个城市具有的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是一个城市的专有资源。在市场稀缺定价作用下,资源的专有性越强则意味其稀缺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确立产业就越具有发展优势,获得的市场定价也越高。(2)以主导产业为中心,提升城市产业关联度。在同一城市中,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高,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从而整个城市产业的效益将会大大提高。所以,我们在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与支柱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等紧密相联的产业链。(3)围绕主导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在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新产业、附加值高和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以及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淘汰和转移城市中心区污染重、占地多的工业,因地制宜发展持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促进形成新的产业特色和增长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