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新媒体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论文_张慧娟

移动互联新媒体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论文_张慧娟

(浦江县第二中学 浦江 322200)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并影响全社会。作为处在智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中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新媒体,寻求符合实际的应对之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 学校教育 影响 对策

玩微信、刷微博、听音乐、打游戏,当成年人享受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化电子产品带来的信息体验时,这些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上网成瘾、手机依赖、阅读方式改变、社交虚拟化……各种APP应用被学生玩出五花八门,正面、负面影响接踵而来。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移动互联新媒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良性发展。

一、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发展及特点

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式数字电视等。在当前,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以微信、微博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深入了解和分析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发展及特点,有助于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健康成长。

一是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移动互联和智能技术的结合,催生了信息资源的大爆炸。只要你在智能终端上输入任何关键字,随时随地都能搜索到相当数量的“答案”。而且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技术的运用,这些“答案”可以极为方便的延伸扩展。一条微信、一个微博,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引发百万数量的转发,瞬间让人或事成为网红,容易使中小学生产生很强的心理认同感。

二是精炼吸睛的信息模式。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发布呈现出精炼、聚众的模式,这使得原本的信息被大量压缩和拆分,只呈现出极富个性色彩的形态。三言两语,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片段,分享心路点滴,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典型写照。

三是个性化参与互动。在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方便快捷的表达方式,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激发了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自主权与表达空间。尤其是微信、微博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关注对象来获取信息,完成个性化的筛选,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参于互动和讨论,从而更容易地改变中小学生的习惯养成。

二、移动互联新媒体对中小学生行为思想的影响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移动互联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会让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其中,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辩证的分析和正确的对待。

(一)移动互联新媒体的有利影响

一是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独立意识。通过方便快捷的移动互联技术,学生可以简单的用智能终端设备了解各种疑问、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弥补课本实物教育的不足、专业知识的滞后,有助于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思维能力。新媒体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交流各自的心得,无形中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有助于三方之间的交流,营造和谐氛围。学校教育很注重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发展,为三方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开通微博等手段,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学校和班级动态,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互动,学生之间可以轻松的探讨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科学引导学生思想行为,营造“多赢”发展的有利局面。

三是有助于教育的监督管理,促进良性发展。移动互联新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微信、微博,在短时间内就能快速发酵,引发社会关注。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关注点之一,也是新媒体的关注重点,一旦发生问题,极易引起重大舆论。因此,利用好新媒体,就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对教育工作的监督监管功能,有助于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移动互联新媒体的不利影响

一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移动互联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充斥网络,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所影响,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学习教育阶段产生偏差。有部分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形成孤僻性格。频繁使用手机,还会导致学生产生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心理烦躁等等,损害身心健康。

二是不利于学校班级的有序管理。现在中小学校普遍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但仍有不少学生禁受不住移动互联新媒体的“诱惑”,躲在被窝里发微信、聊QQ、看小说、玩游戏,不仅影响他人休息,还会破坏校纪校规。学生有了智能移动设备,会炫耀相互攀比,新媒体好像是学生与家长、老师情感的“第三者”,一旦运用不好,就会不利学校班级的管理和家庭教育。

三是不利于学习的中心聚焦。调查发现,配带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对手机十分牵挂与着迷,很难集中精力听讲,造成学习效率降低。对于自制力较差,上课不在状态不愿听讲的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则逐渐演变成消磨课堂时间的工具,这也使得“隐性逃课”渐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积极应对移动互联新媒体对中小学教育的挑战

面对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发展和挑战,在掌握和运用新媒体的基础上,注重正确引导学生,在机制、形式和内容上开拓创新,促进教育和新媒体的同步发展。

(一)在政府层面,加强有效监管与传播正能量同步推进

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立法工作,加大对违法网络行为的惩处,净化网络。当前,在网络环境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良信息,微信、微博、数字传媒中低俗和不真实信息大量充斥,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发展规划之中,为中小学教育打造健康网络环境。

(二)在学校层面,构建网络文化与占领主阵地同步实施

大多数学生之所以沉迷于新媒体,是因为学校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新媒体的趣味性极强,学生一进入其中就难以解脱,甚至一发不可收拾。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在注重成绩的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丰富多彩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依据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开发校园APP应用平台,交流教育互动平台,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校园文化,为素质教育牵线搭桥。

(三)在家庭层面,正确引导交流与掌握主动权同步运用

在当前环境下,让学生不接触、不参与新媒体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有些家长会规定孩子的上网时间,限制上网范围等;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以学习为重,不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等。家长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科学方法对孩子运用新媒体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应允许孩子适当接触新媒体,进行适当监督引导,但其方式、内容、时间要有具体约定,尽量做到参与但不越位,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不玩手机、不玩游戏的同时,自己尽量不要玩。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开展谈话聊天、多组织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主动权掌握在家长手中而不是新媒体。

参考文献:

[1] 李进、李云、邹朴仙。浅析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中国校外教育.2014(32)

[2] 张晓旭。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探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5).

论文作者:张慧娟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移动互联新媒体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论文_张慧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