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论文_王秋香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论文_王秋香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实验中学 442300

一、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是初中历史课本八年级上册(2017人教版)的第六单元的第2课内容。

本课是在学习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课学习既可以对前面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结果、影响以及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及结果和影响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局部侵华战争,下启解放战争,《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知识与我们今天怎样看待目前日本篡改教课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以及怎样发展中日关系等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学习本课的特点之一:在教材内容上承上启下的地位;特点之二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2)难点:①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②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二、说学情分析

要想上好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钻研教材,还要对学情深入把握;关于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相关史料,而且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课堂中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2)能力目标:概括日本侵华的阶段特征;学会运用历史事实论证时事政治中重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提供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再辅之以丰富的各类材料。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现实中日关系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通过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学习,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反动的反人道反文明的本质,培养学生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发展的意识。

四、说方法

1.说教学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调探究心理。(2)启发探究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3)注重渗透历史学习思维思考方法(联想法、对比、列表)。

因此,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①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提出问题;②自主学习,通览全文;③小组合作,讨论问题;④展示释疑,解决重难点,穿插讲解;⑤小组合作探究难点;⑥对比归纳,总结结论;⑦作业检测,能力迁移;⑧运用新知,解决新情。

2.说学法。(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分析、归纳等能力得到提高。(2)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养成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3)通过展示释疑,既可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4)通过归纳整理小结,让学生总体认知本课知识结构。

五、说模式

根据对教材的研究,结合我校课改形式,我采用“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模式。

六、说教学设计

1.导入:播放《卢沟桥歌》导入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大约用时2分钟。设计意图:播放歌曲,情境带入,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目标的出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梳理新知(30分钟)。

3.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环节(4分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由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感情得到升华。

4.总结归纳,提升能力(2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总体把握学习内容,认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5.达标测评,巩固新知(2分钟)。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锻炼学生答题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我把这课内容设计为一条数轴其上有四个时间段,围绕四个时间段、两条线索(中、日)四件大事及影响。

八、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节课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以问题展开教学,对所学知识逐步深化,在整个的教学中我始终努力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文作者:王秋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  ;  ;  ;  ;  ;  ;  ;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论文_王秋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