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与科教投资_投资论文

科教兴国与科教投资_投资论文

科教兴国与科教投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科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就需要有足够的科教投入。从我国改革以来的情况看,科教投入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全部投资增长,没有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教投入水平比较低。因此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教投入对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科教投入不足的分析与比较

(一)科技投入不足的分析与比较:衡量科技投入水平的指标主要是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1990~1993年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分别为0.17%、0.72%、0.7%和0.62%,平均约为0.69%。而据有关统计资料,整个70~80年代,世界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NP的比重为1.89%,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更高达2.28%。从不同国家来看,1986年当年美、日、德、英、法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NP的比重,在2.3~2.8%之间,韩国的比重为1.8%,新加坡为0.9%,印度也达到0.9%,均高于我国90年代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的人均科研费用支出与一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1991~1993年我国按全部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分摊的人均研究与发展经费分别只有10519元、12656元和13945元,三年平均为12373元,而美国1986年每个研究人员年平均费用就达150600美元,日本为145200美元,联邦德国为202823美元,新加坡为65580美元。

我国科技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低。从表1看,1981~1993年科技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基建投资的平均比重只有1.64%。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以来,科技基建投资占全部基建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1981~1987年比重平均为2%,而1990~1993年平均只有1.1%。各年科技基建投资对全部基建投资的弹性大都小于1,而1981~1993年平均弹性只有0.67,说明科技投资增长严重落后于全部投资增长。

表1.科技、教育基建投资比重及科技、教育基建投资对全部基建投资的增长弹性

科技基建占 教育基建占 科技基建对教育基建对

全部基建

全部基建 全部基建投资 全部基建投资

投资比重(%) 投资比重(%) 的增长弹性的增长弹性

1981年2.21 4.99

1982年1.89 4.47

0.27 0.48

1983年1.90 5.19

1.12 3.47

1984年1.87 5.76

0.92 1.54

1985年1.94 5.99

1.1

1.13

1986年2.16 6.42

2.31 1.83

1987年1.96 5.94

0.29 0.39

1988年1.48 5.12

-0.67 0.05

1989年1.41 5.444.2 -3.38

1990年1.23 5.09

-0.44 0.28

1991年1.09 4.780.41 0.67

1992年1.04 4.080.86 0.51

1993年1.05 3.631.02 0.68

我国企业科技投入占全国科技投入的比重也较低。近年来,在我国全部研究与发展费用中,企业支出比重只有25%左右;而1986年,美国的企业科技支出占全部研究与发展费用的比重则高达73.3%。同年日本这一比重为66.5%,联邦德国为73%,韩国为67.1%,新加坡为62.1%。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生产领域中的科技投入少,致使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相应也较低。

(二)教育投入不足的分析与比较: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只有3~3.4%,而美国在70~80年代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就高达6~7%,同期日本达到5~6%,英国为5.5~6%,韩国为3.7~4.2%。从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国有较大差距。

再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入的发展状况。1982~1993年间,我国国家教育费用支出占GN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80年代上半期的平均3%下降到90年代的2.5~2.7%之间,1982~1993年间,教育费用支出对GNP的增长弹性平均只有0.91,说明教育支出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见表2)。

表2.国家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及教育支出对GNP的增长弹性

教育支出占 教育支出对

GNP的比重(%)GNP的增长弹性

1982年2.92

1983年2.96 1.13

1984年2.90 0.88

1985年2.98 1.14

1986年3.15 1.47

1987年2.84 0.30

1988年2.75 0.84

1989年2.81 1.17

1990年2.86 1.18

1991年2.76 0.72

1992年2.70 0.99

1993年2.51 0.61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教育费用支出水平也较低,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支出只有1800元,而美国在70~80年代就已达到4000美元,日本4615美元,新加坡1700美元。

在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教育投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比重由80年代中期的5~6%降到90年代初的3~4%。1981~1994年教育基建投资对全部基建投资的平均增长弹性只有0.25,即教育投资远远滞后于全部投资增长(见表1)。

二、我国科技投入不足的原因及增加科教投入的途径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科教投入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低,总产出中传统产业比重大,而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很小,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劳动力素质低,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可以认为我国的科教投入水平低,与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要求尚有明显的差距。我国科教投入水平低、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教育以及绝大部分科技活动属于公益性,长期以来依赖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支出。而自8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由1981年的22.8%下降到1993年的16%;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81年的57.6%下降到1992年的45%。国家财力尤其是中央财政困难,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于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投入能力。

(二)现行财税体制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同各自承担的事权不相协调,国家亟需进行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投入受到财力的限制。而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的投入上。本应由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的教育、科技投入却常常被忽视,资金得不到保证。

(三)科技活动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事业,投资的周期长、风险大,很难吸引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和国外资金。从国有单位科研投资资金来源看,预算内投资所占比重最大,1989~1992年科技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平均占64.3%,自筹投资占26.8%,而国内贷款只占5.1%,利用外资占0.1%。一般来讲,教育投资主要强调的是其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则居次要地位。所以国家财政投入一直是教育投资的主渠道。近年来,由于鼓励社会办学,教育自筹投资的比重有很大提高,逐渐成为教育投资中的最主要部分,但自筹投资中还是以政府部门自筹为主,社会自筹比较小,与科技投资一样,在教育投资中,银行贷款以及外资所占比例很小。1989~1992年国有单位教育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平均占30%,自筹投资占56%,而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仅占1.3%和2.5%。由于科研和教育投资过多地集中于一两个渠道,明显影响了这两项事业的筹资能力。

(四)科研与生产相脱节,许多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吸引投资者和企业家。据统计,每年我国省部级科研成果有2~3万项,但真正转化为商品的仅占10~15%。科研成果不能成功应用于生产领域,也就不能积累资金实现科研的自我发展和投入的良性循环。

(五)许多企业受产值、利税增长的短期性发展目标驱动,又受到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以及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影响,追求外延扩大再生产。这样一方面影响了企业通过创新产品、改进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即使是以技术改造的名义进行投资,也会出现“外延化”的现象,技改投资实际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使得本来有限的技改投入不能发挥其真正效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要求,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NP的比例达到1.5%,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国90年代以来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NP的比例年均只有0.69%,1993年更下降到0.62%。若到2000年时这一比例达到1.5%,假定1996~2000年GNP年增长率为9%,则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每年需增长24%(1993年可比价),与GNP的增长弹性达到2.66,这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有关资料也显示,韩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从1980年的0.62%上升到1985年的1.59%,仅用了5年。如此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又是有可能的。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使科技投资大幅度超前于经济增长。同样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投入也必须有大的增长。

要实现大幅度提高科教投入的目标,首先,还是要从改革入手,特别是通过财税改革,增加中央政府的财力,增强中央财政对科教事业的投入实力。明确中央、地方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使政府从竞争性投资领域退出来,集中资金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投资。通过企业制度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企业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技术革新、试制新产品的积极性,增加技改投入并把技改投入用在实处,成为企业主动的行为。第二,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研工作应结合实际,在保证一定的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把资金更多地用于应用、开发研究,开发出能为市场所接受的高科技新产品,为科研工作提供资金积累。第三,要建立科技投入的风险机制,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建立科技投资基金、发展保险业,实现科技投入的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闲散资金和外资。第四,继续提倡全社会集资办教育,通过官办和民办等多种形式筹资。

注:本文国际比较的数据均来源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统计资料》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

标签:;  ;  ;  ;  

科教兴国与科教投资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