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和夺分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策略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共18套试题,按照课标考试大纲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适用传统教材地区的试题,简称传统试题;另一大类为适用新教材地区的试题,简称新试题。将这18套试题综合起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精神,尤其遵守着大纲中考试内容部分的具体要求。
下面我们将从试题形式、文本特点和能力特点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试题形式
在试题形式上出现了选考内容和客观题进入大阅读中这两种变化。在课标试题中有选考内容。选考试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任选其一。文学类文本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实用类文本以传记和新闻为主。两大题文本长度、试题数量、难度及分值都大体一致。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山东卷、广东卷、福建卷、辽宁卷和江苏卷共6套都是二选一的选做形式。其他的12套试题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都是只出一道大题,给定一个文本和固定试题,按要求完成即可。这种两大文本阅读任选其一的选考形式,是课标试题在形式方面的特点之一。
五选二的多选客观试题进入大阅读中,同时主观简答题的形式也出现在小阅读中。2009年的新试题必考部分中的现代文阅读(小阅读)除了信息筛选(对应客观试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内容(对应主观试题),在选考部分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仍有信息筛选(对应客观试题)。主客观试题在同一文本阅读中同时出现,交替考核。如广东卷的小阅读《自由和科学》中的12和13题为客观题,14和15题为主观简答题;福建卷的三、四大题共有三篇文章,每类文本阅读都有主客观试题出现。这种情况也是2009年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命题变化之一。在传统试题中,尤其是全国卷,连续四五年都将全部试题分为两卷,第一卷是四选一的单选式客观题,而小阅读就在其中;第二卷全是简答的主观题,大阅读在其中。分卷将主客观试题分开,泾渭分明。虽然有些省份试题在大阅读中保留有五选二的多选客观题如北京、上海卷,但究竟不是主流,更多省份的传统试题,还是与全国卷保持一致。
新试题之所以出现这些命题形式的变化,是为了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新课标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部分明确提出“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大纲改变了,试题形式也就随之改变,或者说命题形式的变化正是体现了大纲的要求。
2.文本特点
在传统试题中,小阅读文本较为集中在新知识类文章上,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这些文本大多都是新近出现的科研成果,常常以新闻时事的方式出现;大阅读文本较为集中在散文和小说方面。但新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两大块。必考部分的阅读文本为论述类文章,2009年的6套新试题其必考部分的阅读文本全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如《“断桥”考》(山东卷)、《自由与科学》(广东卷)、《文质论》(辽宁卷)等。选考部分的文本有二,其一是文学类的散文和小说。有必要提及的是小说出现的数量在增多;其二是实用类的传记和新闻。传记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评传,也包括少量的外国传记,传记有叙有评、叙评结合,具有较强的论说性,篇幅虽不长,但条理清晰。新闻类文本出现过的有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访谈录,论题明确,答语中逻辑严密,结构严谨。2009年新试题中出现过的这些人物传记和新闻访谈,逻辑思辨性很强,所论述的内容,都较高远深刻,具有纵深的理论色彩。如山东卷中的访谈录文本,杨澜对余光中提了四个话题:家乡概念、创作原因、诗歌评价和语言发展。其中的家乡和创作话题中暗含有爱国的政治因素,创作和语言谈话中包含着大学中文专业的写作理论和语言学概论等知识。
命题在文本上的这些特点,根本上是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决定的。
3.能力特点
传统的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中把阅读能力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下设了9条具体的能力要求。这三个层级和9条要求,近四五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所以传统试题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也相对稳定。但在新试题中,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与传统试卷相比变化较大且很明显,较突出地体现着考试大纲的精神。
阅读试题中能力层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考部分的文本阅读上。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出现了探究能力。探究能力,考试大纲表述为“探索作品(文学类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实用类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大纲还列出了6条具体的内容,这6条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有发掘文本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大纲表述上看,探究能力的层次很高,但从所给试题及答案来看,尚不是很难。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中第14题和第18题,每题都列举了4种不同的观点,试题要求“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答案都很简单,字数也少,但分值却很大,都是8分。2009年的广东卷第18题和第21题,都直接问写作意图是什么。这类探究能力的试题,从思维上讲,体现了主观性及开放性的特点,是新试题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
新试题又一大变化是加大了对文本主要表现手法和词语句子的考核力度,在能力层级上是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层级。
新试题,从整体上讲,与传统试题相较,能力层级明显提高了。传统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是从理解到分析综合再到鉴赏评价结束。而新试题是从分析综合起步,到鉴赏评价最后再到探究结束。其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也更趋向细腻化和纵深化,尤其是文本细微处含意、内涵、意蕴、魅力、倾向及特色等。探究的内容也更加深远广阔灵活多变,且较为贴近生活实际。这些地方,共同体现了试题重能力,尤其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一特点。
(二)命题不拘泥考试大纲,稳中有变,体现了创新的精神。
这一命题特点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传统试题中。虽然传统试题的命题依据是传统大纲卷的考试大纲,虽然已三五年没有明显变化,但试题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传统试题吸纳了大纲中的探究能力,出现了探究类试题
如2009年北京卷20题第②问,“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的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就已带有明显的探究色彩。
2.分值和结构迥然不同以往
如2009年的湖南卷,现代文阅读用了一个文本出了两道大题。文本是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看云》,其第一大题为试卷的第五大题,共有四道小题,共17分。第二大题为试卷的第六大题,只有一道小题为“文章赏析”,共14分。题为“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一道小题14分,从“看”字赏析文章的主题表达,这是一个新的也是大胆的变化。如果纵观全卷,就会发现命题在结构上用这道14分的赏析题替换了语言应用部分的试题,而将现代文阅读的整个分值增加到了31分。湖南卷的这一变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革新。
至于许多省份的试题在大阅读中出现的五选二多选客观题,前文已有交代,这里不再重复。
现代文阅读在命题上虽有一些变化,但仍有许多地方没有改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命题特点,按照变与不变的情况,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具体的措施,来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一)吃透考试大纲,领会各项阅读能力的内涵,尤其是新大纲中出现的新能力内容。
必考部分中列举的理解、分析综合两项能力层级中的6条内容,与传统大纲中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选考部分中的内容和能力,是在复习中做大量的试题前首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我们从三个方面概述如下:
1.文本概念
现代文阅读文本有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文学类指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考试主要出现的是前两种)等文学体裁;实用类指传记、新闻、报告及科普文章。其范围涵盖古今中外,这提示我们平时阅读现代文,文本要读全,各类文章都要看到;应试复习时,各类文本的试题都要去做,文本类型试题要见全。
2.阅读程度
阅读程度指阅读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大纲对文学类作品阅读的要求是:“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里提出的五个词语,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社会功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便指明了我们阅读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平时复习时,应多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性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这五个词语的理解,拓展我们阅读的深广范围。
3.探究能力
大纲对探究能力分别按两大类文本列出了6条具体的内容。如将这6条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三小类。第一方面是探究文本本身的内容。第二方面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方面还可以细分为两小类,一是发掘文本本身的内涵,需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如文本本身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二是通过文本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这一点需要逆推,需要推断和想象。第二方面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看法,是指对文本中有争议的地方,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探究能力是一种创新能力,在传统教材和传统大纲中是薄弱环节。因此,要树立和强化这种探究意识,逐步具体地培养这种探究能力,并且通过一定量的试题训练这种能力。
(二)稳抓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
现代文阅读文本众多,形式多样,题型更是五花八门。但总是有其根本的东西,我们把这些根本抓住了,站稳了桩功,其余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这些基本功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读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指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指全文。如果是一段,我们需要看这段文字共有几句话,哪些句子可以归纳为一层,全段共分为几层,每层的中心是什么,全段的中心是什么;各层之间有哪些关系,全段各层的顺序是什么等。如果是全文,思路方法也相同。要读懂文章的结构层次,需要分析归纳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整体感和全局观。文本的结构层次清楚了,与之相关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主旨,把握行文思路等也就自然清楚了;同时对于词句的理解、主要手法的鉴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也大有帮助。所以,我们提出,培养读懂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根本所在,应作为重中之重,反复强化训练。
2.读懂文章的词句含义
大纲表述为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要读懂文章词句含义,除了需要用读懂结构层次来支撑外,还需要读出中心词句与支撑句的关系,同时需要一切从文本出发的意识。重要词句常常就是中心词句或关键性词句,照常规思维习惯,作者一般会在其前后进行解释说明,有时还可能在全文其他地方解释说明。那些解释说明的句子叫支撑句。中心词句的周围,我们叫做上下文或语境。从文本出发是说,文本细读时不要离开文本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去推断,而是要考虑语境,即先看上下文中的支撑句怎么说,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把握其意。这个做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将这种从文本出发的阅读意识变成习惯。词句是文本的基础,也是阅读的基础,理解重要词句含义的能力是阅读中的另一大桩功。
3.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大纲中表述为“主要表现手法”。这一方面的内容在试题中多次出现,分值比例很大。但很多学生不知道究竟有哪些“表达技巧”或“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备考时应专门补充一下有关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再结合高考试题及答案,加深理解这方面的能力。这一部分是薄弱环节,需要先学习再练习,需要重视和狠抓。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应试功力。
尽量养成定时读现代文的习惯,尤其读高考试题中常出现的那些文章;考试时不妨先平心静气地将文本连读两遍再去做题,并将这一做法变成习惯。应试功力对现代文阅读来说,就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平时训练时要以写出答案为目标,而不是仅停留在只看不做,心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