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磁共振T_2光谱法估计毛细压力曲线的总结

用核磁共振T_2光谱法估计毛细压力曲线的总结

一、核磁共振T_2谱法估算毛管压力曲线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彭玲[1](2021)在《固结和松散沉积物孔渗特性NMR实验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储层是那些具有连通孔隙、具有渗透性、具有存储流体(如油、气、水)空间的岩层。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大多数来自沉积岩层,其中以固结沉积物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最为重要。由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大,由松散沉积物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组成的泥页岩储集层等低孔低渗储集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沉积物的固结程度不同,导致其中水的赋存状态不同,进而使得其孔隙结构以及渗流特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开展固结与松散状态下的沉积物的岩石物理实验,探究其水赋存状态与孔渗特性。本论文综合地球物理学、岩石物理学、土壤学以及岩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在实验室尺度下对两种沉积物:致密砂岩与黏土进行核磁共振等地球物理方法实验研究。分别利用分形与峰分解的数学方法分析解释其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2谱,确定两种沉积物中的水赋存状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渗流特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为非常规储层评价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用黏土样品所属地层为美国地区典型的页岩地层;致密砂岩样品所属地层属于中国一个重要的油气潜力藏地区,是典型的低渗透低孔隙度致密砂岩地层。其研究方法与成果如下:(1)黏土样品矿物成分分析。开展对怀俄明膨润土(WBt),丹佛膨润土(DBt)和丹佛粘土石(DCs)三种黏土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实验,根据实验分析得出:丹佛粘土石中的主要矿物为石英,而丹佛膨润土和怀俄明膨润土中的主要矿物均为蒙脱石,即丹佛粘土石为非膨润土,而丹佛膨润土和怀俄明膨润土为膨润土。(2)黏土吸附水表征实验。开展对3种非饱和黏土的水蒸气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分析3种黏土样品的水蒸气吸附等温曲线,进一步展示3种黏土的水化特征,当环境相对湿度RH低于85%时,不同黏土样品的水化状态不同,但当环境相对湿度RH高于85%时,所有黏土样品的水化状态相似,吸水作用力由吸附力为主转变为毛细力为主;制作在10种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下平衡的非饱和黏土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非饱和状态下分析在10种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下膨润土吸水后的低场核磁共振T2谱,随着相对湿度增大,T2谱峰值向右移动,会出现峰叠加的现象。(3)黏土中水赋存状态分析。基于黏土核磁共振T2分布,通过峰分解的数学方法在常温下确定2种膨润土中的吸附水与毛细水,确定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下的两种结合水的界限划分以及他们的相对含量,讨论了黏土吸附水与环境相对湿度的关系,提出了黏土吸水概念模型,并通过二维核磁T1-T2图谱验证其模型。在常温且不损害样品的情况下准确地分析了水的赋存状态与吸附过程。(4)饱和黏土的核磁共振实验。制得饱和状态下的黏土样品,分析不同干密度,不同浓度盐溶液对黏土吸水特性的影响:干密度主要影响黏土中大孔隙里的水含量;而不同浓度盐溶液对于样品的孔隙度(吸水量)的影响与黏土中的主要黏土矿物和盐溶液中的阳离子类型有关。(5)黏土渗透性实验。开展对干密度为1.2 g/cm3的两种不同层间阳离子膨润土的渗透率实验,分别计算其渗透系数:怀俄明膨润土的渗透系数为4.59*10-8cm/s,丹佛膨润土的渗透系数为8.42*10-8cm/s。(6)建立分形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基于核磁T2谱分布,孔隙度和束缚水以及孔隙度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推导出了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分形束缚水饱和度模型。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致密砂岩油藏致密砂岩样品的核磁共振T2谱得到分形维数与孔隙等特征参数,得到定量计算固结沉积物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7)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在渗透率预测上的应用。根据束缚水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提出分形渗透率公式,对比分析了五种常用的基于核磁与分形的经验渗透率公式,并应用到不同地区的致密砂岩样品上,结果证实本文提出的分形渗透率公式应用效果较好。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的创新性工作:(1)利用峰分解数学方法分析黏土低场核磁共振T2谱,在常温下确定2种膨润土中水的赋存类型(存在形式)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划分不同结合水的界限,分析黏土中的不同类型水与环境相对湿度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黏土的吸水概念模型,并描述了不同赋存类型的水在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中的吸附过程。本创新点相当于论文第三章。(2)基于致密砂岩核磁共振T2分布,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针对致密砂岩的分形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并进一步推导了核磁分形渗透率计算公式。本创新点相当于论文第五章。

刘亮[2](2020)在《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是勘探开发致密气藏的关键技术之一,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又属于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长久以来,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识别、孔隙度、渗透率计算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致密油气藏孔隙结构方面具有其他测井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核磁共振测井致密砂岩气藏应用中还经常存在测井资料解释失败的案例,例如受杭锦旗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的影响,导致在该地区的水层经常出现核磁共振差谱信号,核磁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值偏小等问题,不仅制约了杭锦旗地区勘探开发的进展,同时也对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的有效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对致密砂岩气储层展开核磁共振反演及应用研究,解决核磁共振测井在当前复杂储层的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本文从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杭锦旗地区数据开展核磁共振反演及应用研究。首先,以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为主,常规测井资料为辅,结合岩心实验数据开展储层特征分析,总结出不同地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气性特征。在分析典型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总结和提炼气、水层的核磁共振T2谱十组分量分布特征。然后,针对杭锦旗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特点,将粘土束缚水信号加入核磁共振二维反演。通过TSVD法反演明确了在考虑粘土束缚水信号的情况下,二维T2-T1谱识别含气储层中四种信号的能力要优于二维T2-D谱。对于T2-T1谱反演来说,保持长等待时间有利于中、长弛豫信号反演的稳定性,保留较低的短等待时间有利于短弛豫信号的聚焦。大回波数有利于增强长弛豫组分流体信号的聚焦性,小回波数有利于短弛豫组分流体信号的增强。同时,建立一种基于交点定位法的粘土束缚水信号反演发散校正法。该方法基于谱峰定位和谱宽度计算,进而重建了粘土束缚水二维谱信号,能够解决除原始回波串采集质量原因之外的粘土束缚水信号反演发散问题。最后,结合反演研究成果开展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应用方面,分析了致密砂岩气、水层的弛豫特征变化机理,统计了杭锦旗地区气、水层T1和T2谱分布范围特征,并依据该特征构建了杭锦旗地区T2-T1二维谱解释模版。通过二维核磁的应用,使得一维核磁各种流体信号重叠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率已由原来的一维核磁测井的78%上升到二维核磁的91%。在孔隙度计算方面,建立了核磁联合声波时差的计算方法,抵消了部分含气性的影响,有效缓解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气层孔隙度普遍偏小的问题。在渗透率计算方面,建立了基于可变参数p、q、h、i的新型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由其储层孔隙度和孔隙结构共同决定的原理,结合了岩心实验数据和核磁测井数据二者各自在渗透率计算上的优势。实例证明,新渗透率模型计算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渗透率相关系数达到0.94,进一步提升了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渗透率计算精度。在孔隙结构识别方面,建立了核磁十组分孔径分级法用于识别孔隙结构,既能识别出连续深度下储层孔隙结构的精细变化,也能够进一步基于泥浆驱替流体技术建立的横向转换系数构建出新的伪毛管压力计算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模型构造的砂岩储层的伪毛管压力曲线与岩心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符合率大于80%。

史鹏宇[3](2020)在《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勘探面积大,油气成藏条件好,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目前对该地区基岩储层研究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勘探评价的需求。本文对古中央隆起带基岩储层开展了以下相关研究:(1)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运用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基岩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结构和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明确了基岩储集空间是以裂缝为主的双重孔隙介质,浅变质酸性岩储层为优势储层;(2)基岩储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运用全岩分析资料和元素测井、成像测井资料,通过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进行基岩的原岩识别、成分识别、结构识别和矿物识别,采用“原岩+成分+结构”的命名方法,精确识别14种岩石类型,系统地总结了基岩地层岩性识别方法;(3)基岩储层识别及评价方法研究:应用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总结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并识别储层,同时结合阵列声波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对储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孔隙度谱的物理意义,定性分析基岩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4)基岩储层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及储层分类标准研究:应用变骨架参数法建立有效孔隙度解释模型;应用多种方法刻度孔隙度谱截止值,定量计算基岩次生孔隙度;应用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分析孔隙结构,建立了基于储层品质指数分类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井眼均匀地层采用核磁共振测井“T2截止值法”和“T2几何均值法”计算含气饱和度,扩径严重地层采取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含气饱和度,基于上述参数建立适用本地区的储层分类标准;(5)基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应用交会图法、三孔隙度组合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综合识别储层流体。对古中央隆起带地区3口井进行解释处理,取得较明显应用效果,形成了系统的测井评价技术,为勘探部署、储量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对该地区下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泽[4](2020)在《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油水关系复杂,孔隙流体对测井响应贡献小,油层和水层的电性和物性差异不明显,低对比度油层大量发育,测井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这一类油层困难,测井解释符合率低,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进程。本研究从储层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数字岩心技术,系统研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与“四性”关系,从储层微观和宏观因素两个角度明确了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流体识别因子,建立了双Rw曲线重叠法、分区图版法、全烃录井-测井信息联合法和P1/2正态分布法,并基于图版符合率和投票策略提出了一种综合流体判别法。同时,优化并构建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的流体识别方法。建立并优选了合适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分区研究了变阿尔奇指数模型、双孔隙度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基于等效岩石毛管束理论推导了变胶结指数饱和度模型。此外,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了用于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的SVM分类模型和SVR回归模型。最后,利用构建的测井解释方法和模型在研究区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得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和岩石复杂的润湿性是造成低对比度油层的主要微观因素;同时,储层地层水矿化度和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区域性差异在宏观上控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提出的综合流体判别法既体现不同方法的独立判断,又考虑了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应用效果比单一图版法更好,提高了常规测井流体识别精度。基于核磁共振和阵列声波测井建立的流体识别方法充分反映了孔隙流体信息,有效增强了新技术测井对复杂油水层的识别能力。基于测井曲线多元回归的孔隙度模型和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构建的渗透率模型精度更高。不同饱和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密闭取芯数据对比发现,利用等效岩石毛管束模型推导的变胶结指数模型计算精度最高,说明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建立饱和度模型是有效的。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精度比常规测井交会图版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高;利用SVR回归模型预测的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比实验数据拟合模型计算的精度更高,表明利用SVM方法开展复杂油水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是可行的。上述研究成果为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和老井复查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解释依据。

王琳[5](2019)在《纳米自组装材料孔隙结构及渗透率核磁共振表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非常规页岩油产量逐年升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行业的研究热点。页岩的主体孔隙为纳米孔隙,页岩油的最终产量与油气分子在压裂后页岩的孔道运移密切相关,且压裂后的页岩有大量的纳米级孔道。因此,本论文选取纳米自组装材料γ-Al2O3为压裂后页岩的替代模型。通过对纳米自组装材料及其前驱体为样品,建立一套一维二维核磁共振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渗透率理论研究模型,对于完善页岩油提高采收率及催化行业小于100nm孔道表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包括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及渗透率模型理论实验研究三大部分,各个部分互相关联,层层递进。1. 在孔隙结构核磁共振表征方面,以纳米自组装γ-Al2O3为样品,通过一维核磁共振实验并提出误差函数法,从而确定材料的表面弛豫率为0.525、0.45、0.4μm?s-1,核磁共振孔径分布:小孔主体孔径为5~9 nm,大孔主体孔径29~47 nm。相比于氮气吸附与压汞法表征得到的孔径分布,核磁共振能够全面表征2.8-315nm双峰孔隙系统。此外,用随机游走数值模拟确定材料的表面弛豫率及孔径分布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相符。对于内部充满流体的纳米自组装前驱体样品,将其简化成小孔饱和水,大孔饱和烃。在误差函数法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双C值法,该方法对于小孔大孔填充不同流体的同一材料的表面弛豫率进行分别确定:饱和水小孔的表面弛豫率0.85μm?s-1、0.65μm?s-1;饱和油大孔表面弛豫率为0.55μm?s-1,即饱和水小孔表面弛豫率大于饱和烃大孔表面弛豫率,说明了无机质孔壁与水分子作用力强于烃。2. 毛管压力曲线是反映连通孔隙特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开发作业时不能通过压汞获取实测毛管压力曲线这一限制,使得核磁共振测量转换毛管压力曲线发展了诸多方法,但孔径越小,误差越大。通过双曲线模型及径向基函数结合,预测的进汞退出核磁共振毛管压力曲线在大于9nm孔隙与实测进退汞毛管压力曲线重合,即毛管压力曲线在饱和度小于90%处与实测毛管压力曲线基本一致。根据孔喉比及退出效率分析孔道连通性,给出9-77nm孔道连通性好,满足高分子运移其中的条件并给出相应机理,最后用高分子萃取实验进行验证。3. 根据达西定律及泊肃叶方程,在考虑改变孔径尺寸的同时,理论推导了改进的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该模型保持了传统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中的可动流体束缚流体比,新引入了孔喉比,薄膜厚度,弯曲度三个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参数。以高分子萃取前后材料为样品,进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结合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及镜下观测,对样品进行流体分析并利用改进的一维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确定渗透率7.39m D、6.02m D、5.27m D、6.25m D,其结果与压汞渗透率5.10m D、4.73m D、5.82m D、5.56m D;达西渗透率4.1m D、5.19m D基本一致,由于薄膜厚度,可动束缚流体比获取困难,对改进的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变换,通过D-T2核磁共振实验可直接确定表面弛豫时间及弯曲度,进而求得渗透率6.04m D、6.39m D、5.96m D,该结果与变换前的改进的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结果基本一致,也与通过Kozeny-Carman方程确定的渗透率相符合。

闫伟超[6](2019)在《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为了准确的评价生产能力,研究地层的渗流特性尤为重要。其中,绝对渗透率决定了产液量,相对渗透率反映了产液性质,流体分布表征了地层开发阶段含油性。由于国内大多数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的渗流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地层渗流特性的研究,通常采用岩石物理实验方法,结果更真实的代表地层渗流特性,但实验周期一般较长;数字岩心技术能够定量模拟分析地层渗流特性,模拟周期相对较短,但依然局限于采集到的离散岩心;而三维数字井筒技术,是一种能够模拟连续深度渗流特性的方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成果较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本文分别从岩石物理实验、小尺度岩心模拟和大尺度井筒模拟三个方面对地层渗流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实验室岩石物理手段测量地层渗流特性进行总结,对于CT扫描构建的不同流体分布三维数字岩心,基于扩张算法提出了一种油水分布图像修复方法,并提出一套定量表征微观剩余油的方法,包括微观剩余油含量和结构参数两方面进行定量表征。对于核磁共振实验的渗流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MSE脉冲序列准确测量岩心孔隙度的新方法。通过岩心原样、饱和油、饱和水和离心四类的一维核磁共振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对比测量,反映流体在有机孔与无机孔中分布规律与模式,给出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并提出了新的一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图版和二维核磁共振流体组分识别图版。基于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和渗吸过程实验对不同类型孔隙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确定了岩心油、水润湿性条件下不同组分的核磁响应范围,验证了分子间同核偶极耦合的存在。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构建最佳的三维数字岩心,提出了基于CT资料结合X射线衍射构建多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方法和基于岩石粒度资料与压汞资料构建多尺度融合数字岩心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数学形态学方法、孔隙网络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在岩石渗流特性模拟结果的差异,确定不同研究目的和条件下渗流模拟适用的方法。对于裂缝性储层,研究了裂缝迂曲度对渗流的影响,并发现裂缝与基质的渗流耦合作用,提出综合渗透率模型。三维数字岩心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核磁共振响应,将核磁共振谱与地层岩心渗流特性结合,探索基于核磁共振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方法。首先利用随机行走法对岩心的核磁共振响应进行模拟,并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素有限元的岩心内部梯度场模拟的新方法,与传统的偶极求和方法相比,新方法更好的捕捉孔隙表面附近的磁场变化,计算的内部磁场梯度分布更加准确。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岩心内部梯度场的影响,绘制了不同类型砂岩的扩散域图版。以核磁共振T2谱转换的孔隙半径为纽带,基于数字岩心得到的含水饱和度与油块半径分布几何均值之间的关系,实现利用核磁共振计算不同饱和度条件下微观剩余油半径分布。提出具有不同流速等效的流体类型在孔隙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结合T2谱系数法求解束缚水饱和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计算岩心渗透率。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毛管压力与含水饱和度的相关关系,得到孔隙结构指数,代入Brooks-Corey模型中计算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以电成像数据转换孔隙度数据为硬数据、全直径CT资料为训练图像,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构建三维数字井筒,生成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较吻合。通过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构建井周三维渗透率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每层的渗透率值。利用三维孔隙半径分布构建井筒核磁T2谱,进而计算相对渗透率,最终实现不同层位连续的渗流特性表征。

毕波[7](2019)在《泾河油田致密油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致密油的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储层流体可动性对预测储层开采能力十分重要,所以研究流体可动性和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储层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泾河油田长7和长8段致密油储层岩心进行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实验,对物性参数及孔喉结构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致密储层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与常规储层相近,但由于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不能仅由孔隙度与渗透率判断储层的物性好坏。利用离心实验与核磁共振实验相结合对流体可动性进行实验观测,通过插值法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径分布,并将转换数据与毛管压力曲线以及核磁共振T2谱进行对比,发现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良好,表明核磁共振T2时间与孔喉半径有较好的相关性。将转换为孔径分布的离心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结构相结合,对比分析表明:致密油储层流体可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孔喉半径大小以及孔喉之间的连通性。

邢东辉[8](2019)在《致密油气储层核磁共振响应机理实验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使得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复杂、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愈加重要,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和测井技术作为重要的勘探手段,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致密油气储层的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源岩和储层伴生互存,孔隙流体信号微弱,信噪比低,使得核磁测井的应用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开展致密油气储层的核磁共振响应特征与应用研究,对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脉冲序列是核磁共振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基础,对比分析了常用的一维、二维和成像核磁共振脉冲序列,提出了适合致密储层的脉冲序列设计和数据采集方法。提出单次测量变回波间隔非均匀采样CPMG脉冲序列,能针对弛豫组分特征选择合适的回波间隔和采样密度,降低射频脉冲个数和能量损耗,提高采集效率;结合一维T2谱对长短弛豫组分高精度测量和D-T2二维谱对中长弛豫孔隙流体类型准确划分的优势,设计出D-T2、T2联用测试方法,对水湿、含中等粘度-轻质油的岩心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针对T2-G测量中改良式CPMG序列采集参数t0难以确定的问题,设计出t0的自适应方法,可显着降低T2-G测量的操作难度,提高测量效率。致密储层核磁信号衰减快、幅度小、信噪比低,加大了数据处理的难度,研究了核磁共振数据的降噪和反演方法。在噪声处理上采用时域和频域双重滤波的降噪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反演方面对比了范数平滑、斜率平滑以及曲率平滑选取正则化参数的反演效果,结果表明对于致密储层低信噪比信号,斜率平滑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内部磁场梯度和回波间隔过大导致核磁孔隙度偏小,借鉴构建水谱法的思想,构建去除扩散弛豫后的T2谱,以消除内部磁场梯度的影响;根据不同流体状态下岩石核磁共振T2谱特征,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探索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致密储层有机质孔隙度计算方面的应用。基于离心及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孔隙中流体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提出基于核磁共振双截止值的致密砂岩渗透率计算模型。在孔隙结构评价方面,计算了基于一维T2分布的岩心孔径分布;结合变差函数和二维SLICE成像,实现了岩心纵横向的非均质性定量表征;利用SPRITE成像技术为岩心孔隙结构提供了不同维度的可视性、直观性的评价方法。

李明媛[9](2019)在《玛湖环带二叠系致密砂砾岩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致密砂砾岩油气藏的勘探是准噶尔盆地勘探开发的重中之重。玛湖砂砾岩储层具有岩石成分复杂、粒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多变、低孔低渗、流体粘度变化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测井技术评价技术方法遇到挑战。常规测井技术因其较低的分辨率、对复杂油气藏敏感性变差增加了常规储层测井评价理论体系应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砂砾岩储层的不适用性。核磁共振测井由于能够不受骨架影响提供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在准噶尔盆地致密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实际测井解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充分研究分析储层地质情况、气测与录井资料、测井资料、电成像资料的基础上,一方面认真总结了研究区块的四性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并基于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发展了常规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的方法;另一方面,进行岩心核磁实验与压汞实验,依据储层核磁共振驰豫特征分析孔隙结构、流体类型及流体粘度对T2谱的影响,并提取核磁参数建立图版划分不同流体性质的储层,最后结合常规测井数据综合建立流体定性识别图版,拓展了二叠系致密砾岩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方法与技术。上述方法均在研究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对准噶尔盆地其他低孔渗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发挥着指导作用。

刘志超[10](2019)在《致密油藏渗流规律与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非常规致密砂岩油藏渗透率极低,油层埋藏深,微纳米孔喉发育,孔隙连通性差,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油气渗流规律控制因素复杂,储层有效动用困难。本文以鄂尔多斯某区块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结合岩石物性测试、物理与数学模型构建和室内渗吸实验等,展开了对致密砂岩油藏孔喉特征、微观渗流规律及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通过实验测试获得了该区块三块具有代表性的岩芯孔渗参数,并制作铸体薄片,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岩芯组成成分及其他物性特性。利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分别获得毛管力分布曲线与核磁共振T2图谱,对T2图谱进行数学方法转换,综合毛管力分布曲线对岩芯孔喉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在表征致密砂岩岩芯孔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耦合边界层效应且具有分形特征的迂曲毛管束模型,从微观渗流机理出发,推导了致密砂岩储层有效渗透率模型、低速非线性流动模型和气-水相对渗透率三种数学模型,研究了敏感性参数对储层渗透率与非线性流动特征的影响,分析了两相流相对渗透率变化特征。最后开展了致密砂岩岩芯室内渗吸实验,设计多因素对比实验方案,采用体积法,探究了孔渗参数、界面张力、地层水矿化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多因素对渗吸的影响,得出有利于渗吸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二、核磁共振T_2谱法估算毛管压力曲线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磁共振T_2谱法估算毛管压力曲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固结和松散沉积物孔渗特性NMR实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1.2.2 渗流特性研究
        1.2.3 水赋存状态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方法原理
    2.1 核磁共振现象基本原理
    2.2 核磁弛豫信号及测量
        2.2.1 核磁弛豫信号
        2.2.2 弛豫时间测量
    2.3 孔隙流体弛豫机理
        2.3.1 表面弛豫
        2.3.2 自由弛豫(体积弛豫)
        2.3.3 扩散弛豫
        2.3.4 孔隙流体多指数弛豫
    2.4 核磁共振T_2谱分析
        2.4.1 核磁共振测定含水量
        2.4.2 含水孔隙度
        2.4.3 孔径分布(PSD)
        2.4.4 确定束缚水与可动水
        2.4.5 渗透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饱和黏土水赋存状态表征实验与分析
    3.1 黏土样品矿物学组分
        3.1.1 黏土矿物晶体结构
        3.1.2 黏土样品的矿物组成
    3.2 黏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3.2.1 双电层结构
        3.2.2 毛细水与吸附水
    3.3 水蒸气吸附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方法基本原理
        3.3.2 非饱和黏土样制作
        3.3.3 水蒸气吸附实验步骤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非饱和黏土核磁实验
        3.4.1 核磁实验仪器
        3.4.2 系统校准
        3.4.3 核磁实验参数
        3.4.4 实验样品
        3.4.5 核磁T_2谱结果
    3.5 核磁表征黏土水赋存状态
        3.5.1 T_2谱峰分解
        3.5.2 黏土吸水概念模型
        3.5.3 T_1-T_2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黏土孔隙度与渗透性实验
    4.1 核磁共振法表征黏土孔隙
        4.1.1 实验仪器与参数
        4.1.2 饱和黏土样品制作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黏土渗透性实验
        4.2.1 样品制作
        4.2.2 实验仪器及步骤
        4.2.3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致密砂岩孔隙束缚水与渗透率表征
    5.1 分形理论及应用
        5.1.1 分形维数的应用
        5.1.2 孔隙分形维数
    5.2 分形束缚水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5.2.1 基于NMR T_2分布计算分形维数
        5.2.2 建立分形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3 基于NMR或分形的渗透率模型
    5.4 模型验证与应用研究
        5.4.1 致密砂岩物性特征
        5.4.2 NMR实验结果
        5.4.3 基于NMR T_2分布计算分形维数结果
        5.4.4 致密砂岩分形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4.5 分形维数与T_(2ml)、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5.4.6 渗透率计算模型讨论
        5.4.7 渗透率计算模型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杭锦旗地区地质及储层特征
        1.2.1 地质构造及沉积特征
        1.2.2 储层特征
        1.2.3 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和仪器的发展
        1.3.2 核磁共振测井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1.3.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及应用原理
    2.1 核磁共振测量的物理基础
        2.1.1 单个原子核弛豫过程
        2.1.2 宏观原子核弛豫机制
    2.2 核磁共振仪器测量原理
    2.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原理
        2.3.1 流体性质识别原理
        2.3.2 储层参数计算原理
        2.3.3 孔隙结构识别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测井反演
    3.1 核磁共振测井响应方程
        3.1.1 一维核磁共振
        3.1.2 二维核磁共振
    3.2 核磁共振数据压缩及反演算法
        3.2.1 数据压缩算法
        3.2.2 反演算法
    3.3 考虑粘土束缚水的二维核磁共振反演
        3.3.1 二维谱反演影响因素
        3.3.2 二维T_2-D谱反演
        3.3.3 二维T_2-T_1谱反演
    3.4 基于交点定位法的粘土束缚水信号校正
        3.4.1 交点定位法原理及方法
        3.4.2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
    4.1 核磁共振测井测前设计分析
        4.1.1 测前设计方法
        4.1.2 观测模式选择
    4.2 流体性质识别
        4.2.1 致密砂岩气、水层弛豫特征变化机理分析
        4.2.2 杭锦旗地区气、水层弛豫谱特征分析
        4.2.3 流体性质识别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3 孔隙度计算
        4.3.1 孔隙度计算理论模型
        4.3.2 孔隙度计算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4 渗透率计算
        4.4.1 基于可变参数的新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
        4.4.2 新渗透率模型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5 孔隙结构评价
        4.5.1 孔隙结构评价模型
        4.5.2 基于泥浆驱替流体的横向系数转换
        4.5.3 基于十组分孔径分级的孔隙结构评价法及纵向系数转换
        4.5.4 新孔隙结构模型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基岩储层评价技术现状
        1.2.1 基岩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1.2.2 基岩储层理论研究现状
    1.3 区域研究现状
        1.3.1 区域构造特征
        1.3.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3.3 烃源岩特征
        1.3.4 研究工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关键
第二章 基岩储层特征
    2.1 基岩储集空间
    2.2 基岩岩性特征
    2.3 基岩物性特征
        2.3.1 基岩储集类型
        2.3.2 基岩孔渗特征
        2.3.3 基岩裂缝特征
    2.4 含气性特征
    2.5 电性特征
    2.6 基岩储层四性关系
        2.6.1 岩性和物性关系
        2.6.2 岩性与电性关系
        2.6.3 含气性和电性关系
    2.7 典型四性关系图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性识别方法
    3.1 基岩测井响应特征及分类方案
        3.1.1 基岩测井响应特征
        3.1.2 基岩测井分类方案
    3.2 岩性综合命名方法
    3.3 基岩岩性识别方法
        3.3.1 原岩辨别方法
        3.3.2 岩石成分识别方法
        3.3.3 岩石结构识别方法
        3.3.4 岩石矿物识别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识别与评价
    4.1 储层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2 储层裂缝(溶孔)成像响应特征
    4.3 裂缝真实性评价
        4.3.1 裂缝识别
        4.3.2 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区别
        4.3.3 假裂缝识别
    4.4 裂缝有效性评价
        4.4.1 裂缝的张开性
        4.4.2 裂缝的延伸性和连通性
        4.4.3 裂缝系统的区域有效性
    4.5 成像测井处理方法
        4.5.1 图像预处理
        4.5.2 裂缝提取
        4.5.3 图像刻度
        4.5.4 裂缝参数
        4.5.5 孔隙度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方法及储层分类标准
    5.1 基岩储层基质孔隙度计算方法
        5.1.1 基岩岩石骨架参数确定方法
        5.1.2 基岩变骨架孔隙度计算方法
    5.2 基岩储层次生孔隙度计算方法
    5.3 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分析
        5.3.1 压汞实验孔隙结构分析
        5.3.2 核磁共振实验孔隙结构分析
    5.4 基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
    5.5 基岩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
        5.5.1 基岩地层电阻率法计算饱和度难点
        5.5.2 核磁共振测井饱和度计算
        5.5.3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含气饱和度
    5.6 储层分类标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6.1 基岩储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
    6.2 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
    6.3 三孔隙度组合法识别储层流体
    6.4 视地层水电阻率法识别储层流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用效果分析与单井评价
    7.1 LT1井测井评价
    7.2 LT2井测井评价
    7.3 LP1井测井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低对比度油层的定义
        1.2.2 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
        1.2.3 复杂油水层流体识别研究进展
        1.2.4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1.2.5 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研究成果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低对比度油层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响应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岩性特征
    2.2 岩石物理分析与特征
        2.2.1 物性特征
        2.2.2 水性特征
        2.2.3 孔隙结构特征
    2.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2.3.1 岩性与含油性
        2.3.2 物性、电性与含油性
    2.4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3.1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概述
    3.2 微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3.2.1 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
        3.2.2 束缚水含量
        3.2.3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3.2.4 润湿性
    3.3 宏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3.3.1 地层水矿化度的区域性差异
        3.3.2 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岩心电性微观响应特征分析
    4.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
        4.1.1 X-CT扫描岩心成像
        4.1.2 阈值分割提取组分
        4.1.3 代表体积元分析
    4.2 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4.3 数字岩心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1 有限元电阻率数值模拟方法
        4.3.2 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
        4.3.3 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
    5.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5.1.1 双视地层水电阻率曲线重叠法
        5.1.2 流体识别因子交会图版法
        5.1.3 P~(1/2)正态分布法
        5.1.4 综合流体判别法
    5.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5.2.1 核磁测井流体识别
        5.2.2 阵列声波测井流体识别
    5.3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模型
        5.3.1 孔隙度模型
        5.3.2 渗透率模型
        5.3.3 饱和度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持向量机测井解释与评价模型
    6.1 方法原理
    6.2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6.2.1 SVM分类模型构建
        6.2.2 流体识别效果分析
    6.3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
        6.3.1 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6.3.2 储层参数预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效果及分析
    7.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软件模块挂接与应用
    7.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应用
        7.2.1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效果
        7.2.2 阵列声波测井应用效果
    7.3 基SVM方法的测井解释与应用效果
        7.3.1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7.3.2 SVR回归模型储层参数计算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纳米自组装材料孔隙结构及渗透率核磁共振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结构核磁共振表征国内外现状
        1.2.2 孔隙连通性核磁共振表征国内外现状
        1.2.3 渗透率核磁共振表征国内外现状
        1.2.4 二维核磁共振国内为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理论及实验
    2.1 氮气吸附理论
        2.1.1 不同种类的吸附等温线
        2.1.2 吸附滞后现象
        2.1.3 氮气吸附BET表征原理
    2.2 压汞法理论
    2.3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理论
    2.4 核磁共振理论
        2.4.1 弛豫时间
        2.4.2 弛豫机制
        2.4.3 多指数衰减
        2.4.4 受限扩散
    2.5 纳米孔隙结构表征常规实验
        2.5.1 实验样品制备流程
        2.5.2 实验设备
第3章 纳米自组装材料孔隙结构核磁共振表征方法
    3.1 纳米自组装体γ-Al_2O_3孔隙结构常规表征
        3.1.1 扫描电镜表征
        3.1.2 氮气吸附表征
        3.1.3 压汞法表征
        3.1.4 一维核磁共振表征
        3.1.5 核磁共振孔径分布与氮气吸附、压汞孔径分布比对
    3.2 纳米自组装前驱体潜在孔隙结构核磁共振表征
        3.2.1 前驱体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表征
        3.2.2 标样孔隙结构表征
        3.2.3 纳米自组装前驱体双C值法确定孔隙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自组装材料孔隙连通性核磁共振表征方法与验证
    4.1 核磁共振毛管压力构建方法
        4.1.1 双曲线模型
        4.1.2 径向基函数
    4.2 核磁共振毛管压力预测
    4.3 纳米自组装γ-Al_2O_3孔隙连通性表征及验证
    4.4 孔道连通机理
        4.4.1 开普勒球体堆积理论
        4.4.2 孔道的贯穿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合于高分子扩散的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理论研究及实验验证
    5.1 经典渗透率模型
    5.2 实验
        5.2.1 高分子萃取实验
        5.2.2 核磁共振实验
        5.2.3 渗流实验
    5.3 改进的NMR渗透率模型
    5.4 模型相关参数分析
        5.4.1 束缚态与可动态流体分析
        5.4.2 束缚态流体薄膜厚度的确定
    5.5 改进的NMR渗透率模型渗透率确定
        5.5.1 改进模型与压汞渗透率比对
        5.5.2 改进模型与达西渗透率比对
    5.6 二维核磁预测渗透率
        5.6.1 D-T_2测量
        5.6.2 D-T_2确定表面弛豫强度方法
        5.6.3 数据分析
        5.6.4 有效表面弛豫率及渗透率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物理实验的地层渗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层渗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地层渗流特性
    2.1 实验室测量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2 CT扫描实验构建不同流体分布的三维数字岩心
        2.2.1 X射线CT扫描建立不同含油饱和度三维数字岩心
        2.2.2 微观剩余油定量表征
    2.3 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地层流体分布
        2.3.1 核磁共振原理
        2.3.2 一种准确测量岩心孔隙度的新方法
        2.3.3 一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
        2.3.4 二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
        2.3.5 岩心润湿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岩心数值模拟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3.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方法及参数表征
        3.1.1 X射线CT扫描建立三维数字岩心
        3.1.2 CT资料结合XRD资料构建多矿物数字岩心
        3.1.3 过程法与多尺度融合方法构建三维数字岩心
    3.2 三维数字岩心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3.2.1 数学形态学方法渗流模拟
        3.2.2 基于孔隙网络方法的渗流特性模拟
        3.2.3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渗流特性模拟
        3.2.4 不同渗流模拟方法对比
    3.3 裂缝性储层微观渗流特性研究
        3.3.1 裂缝迂曲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3.3.2 裂缝与岩石基质的渗流耦合现象
        3.3.3 裂缝性储层综合渗透率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核磁共振模拟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4.1 三维数字岩心核磁共振模拟
    4.2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
        4.2.1 一种新的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方法
        4.2.2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验证分析
        4.2.3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4.3 核磁共振计算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4.3.1 核磁共振-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关系
        4.3.2 核磁共振-渗透率参数的数值模拟
        4.3.3 核磁共振-相对渗透率参数的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井筒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5.1 三维数字井筒构建方法
        5.1.1 电成像图像转孔隙度数据
        5.1.2 结合电成像和数字岩心构建三维数字井筒
    5.2 三维数字井筒绝对渗透率模拟
    5.3 三维数字井筒相对渗透率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泾河油田致密油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压汞评价孔隙结构
        1.2.2 核磁共振评价孔隙结构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压汞法描述致密岩石孔隙结构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物性参数实验
    2.3 压汞实验
        2.3.1 高压压汞
        2.3.2 恒速压汞实验
第3章 核磁共振研究储层流体可动性
    3.1 核磁共振实验描述岩石孔隙结构
        3.1.1 实验过程
        3.1.2 岩心称重孔隙度
        3.1.3 饱和岩心的核磁共振实验
    3.2 离心实验
        3.2.1 离心实验原理
        3.2.2 离心速度确定
    3.3 核磁共振实验描述流体可动性
第4章 孔隙流体可动性与孔隙结构的关系
    4.1 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径分布
    4.2 流体可动性与孔隙结构的关系
        4.2.1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T2截止值
        4.2.2 致密油储层孔隙流体可动性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致密油气储层核磁共振响应机理实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脉冲序列设计和去噪算法研究
        1.2.2 低信噪比条件下的核磁共振反演算法
        1.2.3 致密储层岩石核磁共振实验及分析
        1.2.4 致密储层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及评价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成果
第二章 脉冲序列设计及数据采集
    2.1 一维脉冲序列
        2.1.1 常用的一维脉冲序列
        2.1.2 改进的适用于致密储层的CPMG脉冲序列
    2.2 T_1-T_2二维脉冲序列
        2.2.1 T_1-T_2基本原理
        2.2.2 T_1-T_2常用序列及对比
    2.3 T_2-G二维脉冲序列
        2.3.1 T_2-G基本原理
        2.3.2 T_2-G常用序列及对比
        2.3.3 T_2-G序列采集参数自适应方法
    2.4 D-T_2二维脉冲序列
        2.4.1 D-T_2基本原理
        2.4.2 D-T_2常用序列及对比
        2.4.3 D-T_2和T_2联用的测量方法
    2.5 MRI成像脉冲序列
        2.5.1 MRI基本原理
        2.5.2 MRI常用序列
        2.5.3 成像与一维T_2测量的对应关系
    2.6 小结
第三章 核磁信号的数据处理
    3.1 核磁信号降噪
        3.1.1 噪声产生的机理
        3.1.2 常见噪声分类
        3.1.3 核磁信号降噪方法
    3.2 核磁信号反演
        3.2.1 一维核磁信号反演
        3.2.2 二维核磁信号反演
    3.3 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响应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致密储层核磁响应特征
        4.1.1 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特征
        4.1.2 储层核磁共振测井特征
    4.2 核磁共振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4.2.1 仪器和采集参数
        4.2.2 岩石和流体性质
    4.3 岩石内部磁场梯度
        4.3.1 内部磁场梯度的来源
        4.3.2 内部磁场梯度的影响因素
        4.3.3 内部磁场梯度对NMR测量的影响
        4.3.4 规避内部磁场梯度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致密油气储层核磁共振应用
    5.1 孔隙度计算
        5.1.1 基于校正系数的核磁孔隙度校正
        5.1.2 基于内部梯度的核磁孔隙度校正
        5.1.3 有机质孔隙度计算
    5.2 渗透率计算
        5.2.1 基于经验公式的渗透率计算模型
        5.2.2 基于双截止值的渗透率计算模型
    5.3 储层孔隙结构性评价
        5.3.1 基于核磁T_2谱的孔径分布计算
        5.3.2 基于SLICE成像的非均质性评价
        5.3.3 基于SPRITE技术的可视性评价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玛湖环带二叠系致密砂砾岩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进展
        1.2.2 核磁共振测井评价致密砂砾岩储层现状
    1.3 玛湖致密砂砾岩测井难点
        1.3.1 常规电法测井评价的问题
        1.3.2 核磁测井评价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地层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构造特征
    2.2 储层特征
        2.2.1 岩性
        2.2.2 物性
        2.2.3 含油性
        2.2.4 岩性与物性关系
        2.2.5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2.3 测井响应特征
第3章 常规测井方法评价低孔渗砂砾岩储层
    3.1 岩性常规电法测井识别
    3.2 物性参数分析
    3.3 流体识别方法分析
        3.3.1 阿尔奇公式计算饱和度出现的问题
        3.3.2 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法的误差
    3.4 小结
第4章 核磁共振测井评价方法
    4.1 核磁共振分析储层物性
        4.1.1 核磁有效孔隙度
    4.2 核磁共振测井判定流体性质
        4.2.1 核磁共振驰豫机理
        4.2.2 流体驰豫特性对T_2谱的影响
        4.2.3 原油粘度对T_2谱的影响
        4.2.4 孔隙结构对T_2谱的影响
    4.3 核磁共振流体识别图版与应用
    4.4 非电法含油饱和度研究
第5章 综合流体识别方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致密油藏渗流规律与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油藏微观孔喉特征研究现状
        1.2.2 致密砂岩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研究现状
        1.2.3 致密砂岩油藏微观渗吸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致密砂岩油藏微观孔喉结构分布特征研究
    2.1 铸体薄片法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2.1.1 岩芯孔隙铸体薄片法
        2.1.2 矿物组成与孔喉结构分析
    2.2 高压压汞法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结果
        2.2.3 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2.3 核磁共振法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2.3.1 实验原理、仪器、步骤
        2.3.2 核磁T2谱特征
    2.4 核磁T2分布与孔喉分布曲线的转化
        2.4.1 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关系
        2.4.2 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线性转化
        2.4.3 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非线性转化
        2.4.4 线性转化与非线性转化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致密砂岩油藏渗流规律研究
    3.1 基于边界层效应与分形理论的渗透率模型
        3.1.1 边界层效应
        3.1.2 分形理论与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3.1.3 渗透率模型推导
        3.1.4 模型验证
        3.1.5 敏感性因素分析
    3.2 基于边界层效应与分形理论的非线性渗流模型
        3.2.1 非线性渗流特征
        3.2.2 低速非达西流动的数学模型推导
        3.2.3 真实启动压力梯度与拟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
        3.2.4 模型验证
        3.2.5 非线性渗流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核磁共振与边界层效应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确定
        3.3.1 液相与气相渗透率模型的构建
        3.3.2 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及特征分析
    3.4 基于核磁共振储层可动流体喉道半径下限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砂岩油藏渗吸实验及影响因素
    4.1 渗吸实验方法
        4.1.1 实验方法与实验装置
        4.1.2 实验材料与实验准备
        4.1.3 实验方案与步骤
        4.1.4 数据处理
    4.2 岩芯基质渗吸实验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实验结果
        4.2.2 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核磁共振T_2谱法估算毛管压力曲线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固结和松散沉积物孔渗特性NMR实验与应用研究[D]. 彭玲.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D]. 刘亮.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古中央隆起带基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史鹏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白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纳米自组装材料孔隙结构及渗透率核磁共振表征方法研究[D]. 王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D]. 闫伟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7]泾河油田致密油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实验研究[D]. 毕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8]致密油气储层核磁共振响应机理实验研究与应用[D]. 邢东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9]玛湖环带二叠系致密砂砾岩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李明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致密油藏渗流规律与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 刘志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用核磁共振T_2光谱法估计毛细压力曲线的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