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自杀倾向,在相关调查结果中显示,约10%左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常生活会受到自杀的影响,虽然在临床治疗中会应用各种干预手段,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杀;风险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328-02
1.精神分裂症自杀的风险因素
在学术界,人们将精神分裂症自杀风险因素细分成状态性相关因素和特质性相关因素两种类型。其中状态性相关因素会受到华中患者当时的机体状态影响,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物质依赖、抑郁都属于状态性因素;特质性相关因素与患者素质状况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依据这一因素了解患者的自杀信息[1]。从整体上来说,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仅仅只是根据某一个风险因素就判断该患者是否存在自杀倾向,精神分裂症自杀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活应激事件
通过对若干件自杀事件进行综合研究可以发现,最常见的自杀风险因素就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但是在关于精神分裂症自杀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将这一因素看作是引起患者自杀的关键因素。Heila等人通过对非精神分裂症自杀前和精神分裂症自杀前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非精神分裂症自杀事件中,有83%左右的人发生过明显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而在精神分裂症自杀事件当中,仅有46%左右的人发生过较应激性生活事件[2]。
1.2 精神心理状态
一直以来,抑郁始终都是引起人们自杀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自杀干预试验研究当中,应用Calgary抑郁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抑郁程度的高低与自杀意向是否强烈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但是在结果中还显示,在自杀意向强烈的人当中,还有25%左右的抑郁评分比较低,这就表明还会有其他因素导致其产生自杀意向,如快感缺失、无望感等。另外在与自杀相关的风险因素当中,物质和冲动依赖也比较大,如果有锥体外系副反应以及合并焦虑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更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并不能仅仅关注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1.3 躯体健康状况
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当中很容易被忽视,而且在自杀风险因素当中是否需要纳入躯体健康不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人群来说,存在进食障碍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更高,因而在学术界就有人提出由于服用抗精神药物导致肥胖或者是存在进食障碍的患者很可能也是一项精神分裂症自杀风险因素[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家庭及社会支持
在患者自杀危险因素当中,如果家庭关系不良的话会诱发自杀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在受到家长以及他人语言或行为刺激,就会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
2.干预精神分裂症自杀的有效对策
针对精神分裂症自杀干预来说,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对患者存在的自杀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但是准确评估的难度却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任何一项小小的因素都有可能会诱发患者自杀,而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都比较小,因此在判定患者是否存在自杀可能性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仅只是考虑到某一项风险因素。Taiminen等人通过对大量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文献研究进行参考,构建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短期内自杀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量表,即半定式量表--精神分裂症自杀风险量表,同时还可以完成效度和信度评估,这能够在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自杀可能性进行有效评估,但是其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在精神分裂症自杀风险评价的时候,还是需要经过细致、全面的体查和临床问诊,对患者的状态性因素与特质性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判断患者的自控能力,进而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措施。
2.1 抗精神病药物
目前还没有人专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自杀情况的比较分析,但相关资料显示,虽然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对相关症状,如精神分裂症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对自杀率的降低似乎作用不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椎体外系症状、烦躁不安等现象都与自杀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这些症状的出现又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有关。存在自杀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合并情感性障碍以及物质依赖都比较多,而通过服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物质依赖桓则就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烦躁不安等。因此,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临床治疗中需要合理控制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
2.2 抗抑郁剂
目前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已经逐渐开始广泛的应用抗抑郁剂,这是治疗方案的一种创新,其目的主要是对患者存在的一些阴性症状进行有效治疗,另外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也会有所增强。无论是在第一代抗精神药物有关的运动障碍性抑郁、相对稳定期合并抑郁症状,还是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这都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危险因素,同时还会是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诱因,因此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改善之后,其自杀倾向就会随之好转,所以加强对抗抑郁剂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5]。
2.3 社会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适当的给予社会心理治疗,如果患者能够得到家庭以及社会良好支持的话,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通过加强家庭治疗,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疾病复杂风险也大大降低。另外积极的社区治疗,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改善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减少住院次数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提高对这一方面的注意。
3.结语
总的来说,如果要有效干预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首先就需要对患者自杀意向、自杀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并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这对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的改善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乔玲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系统医学,2016,111:157-159.
[2]曲新玲,李风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倾向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02:80-82.
[3]周醇,张荣飞.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12.
论文作者:孙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风险论文; 药物论文; 抑郁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