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延迟引流与持续引流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情况。方法:52例患者均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处理,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52例患者为对照组(26例)与实验组(26例)。其中我院医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持续引流法,而医师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延迟引流法;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段及术后总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后髌上周径差值、术后关节活动度以及吸收热之间等数据差异不显著,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延迟引流法进行引流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引流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全膝关节;术后医护;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153-02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个创面大、出血较多的手术,在手术极易出现血肿压迫神经、伤口张力较大以及伤口疼痛等情况,为了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降低伤口张力、减轻伤口疼痛与减少积血引起吸收热,在手术后对患者的关节腔进行引流处理已经成了主要做法[1]。很多医师认为如果患者的手术类型不是很复杂,则尽量避免进行常规引流[2],如果在引流的同时尽量避免出血成为了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我院医师采取血肿填塞止血作用与帕斯卡定律来设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延迟引流,与持续引流方法作比较。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科住院病例52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5岁,术前征得患者同意并采取的引流方式,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实验组采用延迟引流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引流法。实验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对照组:病种及性别分布与实验组相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首次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且在手术治疗后均在患者的切口处放置一个硅胶引流管(直径5mm)。
1.2.2排除标准: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的1周内接受过双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出现严重异常的患者;术前使用抗凝剂;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1.3 观察方法
术后早期出现引流量,在术后12h、24h、48h监测引流量,实验组的引流管先闭管至术后2h,需要实时监测患者引流腔内的压强情况,采取中心静脉压的测压管进行监测,如果患者在24h内的引流量未超过50ml,则可以将引流管拔除,如果压强<40cmH2O就夹闭引流管,观察引流液密度、引流液的颜色、引流腔内压强、术前后髌上周径(肢体肿胀)、术后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吸收热情况;观察各个时间段的延迟引流情况,并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完成,其中患者数据中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随后采取t值进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各个时间段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比较(ml,x-±s)
实验组与对照组吸收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
2.3 两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n术前后髌上周径差值
(cm)术后关节活动度
(。)
实验组262.43±1.30112.66±12.32
对照组262.22±0.93107.43±10.86
P>0.05>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后髌上周径(肢体肿胀)差值及术后关节活动度等数据差异不显著,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许多骨科医生认为切口内密闭腔隙血肿具有填塞效应,从而减少出血量,切口处放置的引流管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的情况,危害生命安全。而患者40%失血量发生在术后2h内,45%发生术后4h内[3],所以术后早期是主要失血的阶段,这时候医师给予患者进行延迟开放引流管的方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出血量,而且在松开引流管后,使关节腔内的残血排出,起到了止血又没有积血的作用,同时减少关节肿胀[4]。同时如果医师在对患者的切口进行缝合之后将腔隙残留,无论怎样引流,都不能消灭腔隙,我们测量了术后引流腔内压(33.2±2.8)cmH2O,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患者的静脉丛及毛细血管往往是术后出血的源头,毛细血管内压为(10.4~22.0)cmH2O。当引流腔内压接近毛细血管内压时,医师可以将患者的引流管进行夹闭,使得患者的静脉丛、毛细血管内压与引流腔内压力基本平衡,逐渐减少出血量甚至停止,这与血肿填塞产生类似效果[5]。
实验组患者返回病房后,在医生指导下监测引流腔内压强,如果压强<40cmH2O,就关闭引流管,一般24h引流量少于50ml就能拔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个时间段引流量及总引流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实验组术后12h的引流量仅为(203±1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6±10)ml,这与延迟开放引流管能减少引流量的结论一致。实验组各个时间段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开放引流方法,能使引流腔内压与毛细血管内压及出血静脉丛达到平衡,具有止血作用,我们研究中,两组引流期间未出现伤口感染症状,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吸收热、肢体肿胀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樊会云,焦裕光,改进引流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4):1004-1005.
[2]邓艳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早期夹管联合加压冰敷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2164-2165.
[3]唐光平,不同引流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5):453-455.
[4]徐慧,孙倍成,一件式泌尿造口袋在部分肝切除术后引流中的效果[J].临床护理,2014,40(18):2238-2239.
[5]陈治龙,陈丽华,三种内径引流管用于老年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引流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0):5878-5879.
[6]汤俊峰,胡飞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4):319-321.
论文作者:刘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术后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膝关节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关节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