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三论_八荣八耻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三论_八荣八耻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荣辱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主要依据和重大意义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即时即兴的简单谈话,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严肃思考,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作指导,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而得出的结论。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要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本质规定与根本要求。既是对当前我国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明确回答,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做出的战略思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都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要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道德观念。”[1] 社会主义道德植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为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这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没有说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干过,只能由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摸索,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会由于人们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不同的道德诉求。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及其负面影响,也较为容易导致一些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再加上苏联剧变,在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资本主义处于强势。这就使得我国社会在日益改革开放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道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适从;一些人执迷于不正之风,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自甘堕落;一些人价值观混乱,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颠倒,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甚至对欺诈作弊、背信弃义、玩弄感情、亵渎美好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气极不协调。这些问题虽不是主流,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妨碍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妨碍全球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针对这样一种状况,胡锦涛同志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必将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现实举措。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衡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一把重要尺度。荣誉和耻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褒贬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 荣辱观是道德论的生动体现,“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3]。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誉和耻辱的看法和理解。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荣辱观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倡导什么样的荣辱观,不仅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问题。它鲜明地表现出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全体公民立身之本和立德之基,是衡量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树立这样的荣辱观能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之荣,雪洗中华民族之辱为己任,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等宝贵的革命道德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2条,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出了概括。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把“五爱”调整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把“五爱”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落脚点,并对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作了系统论述,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结构。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上述认识成果,又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相结合,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相结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传统美德的建设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荣辱观作为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好荣恶辱——是君子,小人所不同也”、“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以无耻”、“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等,知荣恶辱的道德格言,一直是人们激励或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座右铭。这些道德座右铭所反映的荣辱观,尽管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经过鉴别和扬弃,在今天仍然能够起到引导社会成员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发展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道德规范的“仁”,指的是爱人之心、仁者爱人。它要求人们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作为道德规范的“义”,指的是正当、应该和适宜。它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依据道德义务来确立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处理自我和集体(包括整个社会)的关系时,要发扬集体主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坚持“义以为先”、“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当义与利发生矛盾,两者不可兼得时,要勇于舍生取义。作为道德规范的“礼”,指的是礼仪、礼制和礼则。它是“仁”、“义”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模式,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安心、忠实地尽其本分。作为道德规范的“信”,指的是言守诺、行不欺。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不欺人欺己。作为道德规范的“智”,指的是知识和理性。它是对“仁、义、礼、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辨善恶的能力。这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儒家道德规范体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确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但摒弃其封建性糟粕,却含有合理的内核。[4]

正因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推陈出新,继承了上述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并依据新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也成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设部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5] 一文中所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特别是指导和统领先进文化建设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动力,是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坚实保障,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迫切要求,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丰富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从内容上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着相辅相成的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精确概括。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本准则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为荣、叛国为耻”是国人荣辱观的首要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强调的爱国主义既与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结合在一起,也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实践联系在一起。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6]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宗旨的继承与弘扬。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区别于、优越于其他荣辱观的显著标志。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为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祖国,每一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岗位,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人民服务。是否服务于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个人、群体、集团和政党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在当代中国,树立这一荣辱观,与坚持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坚持这一条,对于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防止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体现了我国社会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与呼唤。树立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就是要在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培育出“学科学、爱科学、重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对待劳动问题上的根本态度。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古人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爱劳动,作为一种值得肯定的劳动态度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有助于鼓励和激发广大劳动者与建设者的热情,调动一切创造活力和力量,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这四条合起来,体现的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价值方向的集中概括,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为着力点的。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也是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和崇高义务。“以崇尚科学为荣”中的科学,是指包括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国近现代史反复证明,只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高科学、辛勤劳动,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越走越广阔,越来越具有光辉的前景。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概括。崇尚集体主义、注重团结互助、贬斥损人利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团结就是力量,互助产生和谐;损人利己则伤害他人,破坏社会安定。我们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中,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要关心扶植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给以力之所及的帮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违背社会公德的个体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概括。信用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道德诉求,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道德凭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孔子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规范的经营、交易、生产、竞争时有发生。一些人在私利的驱动下,坑蒙拐骗、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不讲信誉,不履行合同。在这样变化的条件下,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失信弃约的不良道德行为,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诚信体系至关重要。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公民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的强调和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是通过加强道德自律来补充和保障法纪法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公民的现代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从而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这三条合起来,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团结互助作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根本要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突出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其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伦理文化的内容。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中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关键。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树立这一荣辱观,有利于教育和引导人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物质成就的形势下,戒除骄奢之风,秉承艰辛本色,从而奋斗不息,争取更大的胜利。

上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使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轨道,促进经济社会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见到效果。

“以德立人”是中华民族长期道德践履的经验总结,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体现在思想道德上,必然要求以人的素质素养,特别是以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素养为本。古人所说的:“道德立身,故不以物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胖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等,都是讲的以德立人的道理。

“以人为本”和“以德立人”的统一,既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的体现,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可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又吸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荣辱观思想的精华;既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三、重在建立健全长效的践行机制

古人说:“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知之惟艰,行之更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真知”,更要“真行”。“真行”,就是重在践行,重在将荣辱观转化为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行为,落实于实际行动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健全长效的践行机制。

第一是教育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他律是外部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古称道德教化。它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必须从小抓起,并且长期不断地进行。我国《礼记·学记》中早就说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是“教”呢?“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两个。一是“长善”,使人的善良方面不断地增长。二是“救失”,对人的过失加以挽救。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和谐了,人们长久的幸福生活才能够得到保证。故而,中国古代贤人一直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结合。

第二是修养机制,即自律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要靠外在的道德教育,还要靠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我国先贤们格外注重自我修养。认为这是修身之本,是完善道德人格的必由之路。修身、齐家、平天下,首要的是修身。不修身,不修养好自身的道德,齐家、平天下就无基础,就等于是一句空话。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各级党政干部以“八荣八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尤为重要。

第三是示范机制。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八十多年中,对涌现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表彰,就是为我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这一批又一批的学习榜样,也就是我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它使我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汲取力量,受到鼓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示范机制的关键。

第四是评价、奖惩机制。道德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以是非、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引导人们通过正确的评价,明是非,辨善恶。因此,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面。以“八荣八耻”作标尺评价社会现象和实践行为,就是要求我们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建立健全起这样的长效评价机制,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实基础,也是实行奖惩的首要前提。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加强上述机制建设的同时,还要更新观念,完善体制,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的导向作用,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立荣知耻”的习惯,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欧阳修说:“廉耻,立人之大节”。康有为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一般地说,“立荣”,人人都高兴,易于做到。“知耻”,大多不愿明说,不容易做到。然而,只有“立荣知耻”,才有责任心,才有危机感,才会奋发有为。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三论_八荣八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