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本质: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秩序论文,本质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管理实践的发展又使诸如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创新模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对管理的本质作新的思考和探讨。对管理本质的探讨,实际上是谋求对管理现象和活动的统一解释及探索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对于理解新的管理现象,明确管理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确定管理科学的内涵、外延与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一、管理的直接作用
本质蕴藏于现象之中,为了揭示管理的本质,必须对具体的管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抽象。各种各样的管理现象千头万绪,不胜枚举,例如一个企业目标方针不明确,管理人员之间思想不统一,关系不团结,计划安排不得当,组织结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委涣散,财务帐目不清,设备物品摆放杂乱,或者对计划、技术、设备、生产、劳动人事、工资、财务、成本、物资、销售等的专业管理各自为政,缺少协调配合,造成各种资源配置失调,效益低下,这个企业就需要加强管理。之所以需要加强管理,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乱”。对一个组织而言,人、财、物、信息等各方面的秩序都不能“乱”,秩序的混乱、失调会造成效益低下。根据国家经贸委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研究协会部对500家国有工业企业管理状况的最新调查结果, 亏损企业中有67.4%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不少亏损企业管理散乱,纪律松懈。由此看来,管理所要解决的最直接、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治乱”。然而,即使有了有条不紊的秩序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益,如有的企业,虽然生产活动井然有序,但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只能完成单一产品的生产,产品结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做灵活的调整等,效益同样上不去。所以,只有能够实现促进效益提高的秩序,才是有效、良好的管理。由此可见,管理的直接作用就是治理混乱,形成有利于提高效益的秩序。
各行各业的各种具体管理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分析归纳,结论类同于此。管理始终都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效益和秩序。提高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而秩序则是管理所面对的主题,与管理的本质直接相关。
二、秩序的科学内涵
众所周知,管理所面对的客体不是单独、孤立的事物,而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以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分析管理问题已经受到普遍重视,但往往侧重于系统整体性、系统功能性和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忽视了更加重要的一项内容——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系统理论,要素的组合关系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就会形成新的整体特征,产生新的功能,并对环境作出新的反应。也就是说,这种组合关系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系统内部的组合关系就是系统内部的秩序。显然,秩序在此不仅仅是有条理的次序这一字面含义,而是对事物组合情况和状态的描述。
从静态的角度看,系统的内部秩序表现为系统的空间结构,即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和排列组合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系统的秩序表现为系统的时间过程,即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输入如何通过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的逐一作用转化为输出的进程。就系统整体而言,过程也是系统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状况。
在管理中,秩序离不开对要素的规范。规范是依据人工系统秩序的整体需要,对系统内各个要素的位置、行为、作用等的规定,规范就是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系统的秩序决定了要素的规范,要素的规范保证了系统的秩序,只有系统的各个要素在各自特定的位置,按照特定的要求和标准,通过特定的行为,发挥特定的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的秩序,实现系统的功能。
系统秩序的重要性可以用数学函数关系式Y=f(X)加以说明, 如果自变量X表示环境对系统的输入,因变量Y表示系统对环境的输出,秩序就是使自变量转化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对同一的自变量,不同的函数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因变量,这就是说,对于同样的环境条件和输入,仅仅由于系统内部的秩序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输出和功能。对于人工系统而言,系统的功能就是系统的目的,不同的系统秩序会产生不同的系统结果,实现不同的系统目标。因此,系统的内部秩序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三、管理与秩序
管理不能脱离各种业务活动而独立存在。各行各业各种门类的管理涉及不同的特殊业务活动,这些特殊业务活动的秩序(包括资源配置、工作程序等)并非来源于管理本身,而是决定于这些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如工业活动有工业活动的规律,商业活动有商业活动的规律等等。管理的作用只是保证业务活动按正常秩序进行。管理与各种业务活动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有活动、有秩序要求、有目标才需要管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管理,活动无法按秩序正常进行,目标的高效实现也就落空了。
秩序需要选定和创新。秩序的合理性由业务活动的规律、目标要求及环境条件共同决定。业务活动的秩序必须遵循业务活动自身的规律,受到各相关科学原理与技术要求的制约。同是“万众齐上阵”,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符合了战争的内在要求,所以促成了战争的胜利,成为壮举;在“大炼钢铁”年代,由于违背了钢铁生产、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因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冒进。
根据“结局相等”概念——即社会系统可以不同的过程和方式实现目标,不存在唯一最好的方式,以及控制论功能模拟中不重视“它是什么”而强调“它能干什么”的基本观点(如电脑和人脑完全不同,却能完成许多相同的功能),可以发现,对同一目标,秩序具有不唯一性和可选择性,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所以,要根据目标的具体要求选定秩序。如,阅兵时,需要整齐划一的秩序;欢腾庆祝时,需要热烈松散的秩序。秩序在此具有了对策的含义,秩序本身无所谓对与错、优与劣,其对错优劣决定于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目标的秩序就是对的,不利于实现目标的秩序就是错的;能够产生高效率的秩序就是优的,产生低效率、零效率甚至负效率的秩序就是劣的。由于系统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组织结构、管理程序等还须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甚至作重大的变革、创新。这样,正确选定、创新秩序就要综合考虑业务活动规律、目标要求和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因素。
秩序需要建立和维持。人工系统的秩序不会自动形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存在着自发趋向混乱的趋势,人工系统的秩序也不可能自行保持,需要人为的建立和维持。在管理中,这就意味着必须采取确定业务流程、制定规章制度、设立组织机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
四、对管理本质的阐述
综上所述,管理的直接作用是治理混乱,而治理混乱实质上是使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正常秩序进行,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各项任务按程序逐步完成。为此就必须选定、建立、维持和创新管理客体的秩序。一切管理现象正是围绕“治乱”这个核心发生的,所有管理活动也是围绕“治乱”这个核心展开的。也就是说,“治乱”这个核心就是各自管理现象和各种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它既是管理的本质所在,也是管理与其他各项业务活动的主要区别。
管理的本质就是使合理的秩序现实化。其中合理的秩序是指符合业务活动规律、目标要求和环境条件的秩序,使秩序现实化是指合理的秩序不应只是理想的蓝图和理论上的模式,而应通过管理活动使之成为现实存在的状态。具体讲管理的本质表现为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秩序的选定、建立、维持和创新。管理面对的秩序主要有,业务活动秩序(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等)、资源秩序(人、财、物、信息等的秩序)和组织秩序(如组织结构、管理程序等)等。根据这一阐述,管理科学的任务首先应为借鉴、研究、揭示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所需遵循的原理、原则;其次应为吸收、发展和创造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所需采用的方法、措施等。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根据有关的原理、原则和必要的方法、措施,选定、建立、维持和创新秩序,以促进目标的高效达成。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管理是以人为本,如管理是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集体目标一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等。这种观点无疑是有根据的,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合理性不仅表现在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也因为管理中的任何秩序都是通过人的行为秩序实现的。然而,在各种活动中,人的行为秩序毕竟是以客观事物的内在秩序为依据的。况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信息管理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日显重要的资本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其直接管理对象毕竟不是人,而是信息、资本、资产等客观因素。只有当通过管理文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等形成的人的行为秩序符合业务活动规律所要求的秩序时,才能保证业务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效益。为此,本文对管理的本质采取了广义的描述,以期对管理的有关现象、内容作出统一的解释。
五、确定管理本质的意义和作用
确定管理本质在理论上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在理论上明确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首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客体及业务活动的秩序会不断产生新的形式,转变管理观念,进行管理创新是势之必然。其次,管理客体的系统性决定了管理的系统性,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反映了管理本质与管理系统性的要求。因此,随着管理客体系统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用与创新的研究必将日显重要。再次,随着跨文化交流和跨地区经营的发展,及人们对文化(特别是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类行为秩序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管理文化的研究将更加受到重视。管理创新、企业重建运动、实施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跨国多元文化管理等现象就是这些发展趋势的体现。
(二)有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以往的管理理论。自泰罗、法约尔率先提出管理理论以来,人们对管理的探寻、认识不断扩展、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众多的管理理论。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将这些理论蓬勃发展、莫衷一是的状况形象地描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从管理的本质是使合理的秩序现实化这一角度,可以对以往的管理理论作出统一的解释。如:泰罗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工作写实及对劳动动作、劳动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将正确的劳动动作按时间顺序进行合理组合,建立生产操作秩序;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的作用就是要制定、建立、维持组织的秩序;行为科学研究个体和群体行为规律,其意也在于使组织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目标,进而形成有秩序的群体行为,使分力变成合力,以产生效率和实现组织目标;孔茨提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主管人员的中心任务就是消除在方法上、时间上、力量上和利益上存在的分歧,使共同的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说到底,协调的作用就在于产生秩序和维持秩序。
(三)有利于合理确定管理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本文的结论,管理科学的内容应包括一切能使管理客体秩序合理化、现实化的理论和方法,并从这个意义上界定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四)有利于合理确定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本文对管理本质的阐述,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基础部分、核心部分、主体部分和边缘部分。基础部分包括为使合理秩序现实化提供思想、观念指导和基础方法、技术的哲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等;核心部分为阐述管理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管理学;主体部分为阐述各具体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如企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边缘部分包括与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及业务活动自身秩序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这四部分相互交叉、有机结合,共同组成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
确定管理本质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明确管理的根本任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所应围绕的核心就是根据目标要求和各种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措施(包括文化建设、组织结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信息系统、运筹学等),使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良好、合理的秩序。如前所述,合理的秩序是良好效益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这已被众多成功的管理范例(如邯钢经验、海尔经验等)所证实。我国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行为规范和市场有序等,正是体现了管理本质的要求。
(二)有利于发现、分析、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把握管理本质,发现、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应首先根据管理的目标,调查了解有关现象,判断哪些活动的秩序不合理;其次,分析问题产生于选定、建立、维持的哪些环节;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
(三)有利于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借鉴管理经验及正确进行管理创新。权变原则是运用理论、借鉴经验、创新管理的总原则,权变的核心仍应是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及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秩序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因此,把握管理的本质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正确灵活地选择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分别和借鉴管理经验,实现管理的本质要求,达成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在没有现成的理论、方法、经验可寻时,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创造新的管理模式,斯隆创立事业部组织结构就是典型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