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感染科 421002;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超声科 421002
【摘 要】目的 观察腹部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检测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37例HCC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74例乙肝携带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腹部B超及血清AFP水平检测。对比两组血清AFP水平、B超下占位病变直径及腹部B超联合血清AFP水平检测HCC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AFP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超下占位病变直径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HCC敏感度86.49%、诊断准确度78.38%较腹部B超(40.54%、64.86%)、血清AFP(48.65%、65.77%)单独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HCC,敏感度、诊断准确度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肝细胞癌;腹部B超;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常见肝部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确诊时多已至晚期,患者死亡率较高。HCC肿瘤体积较大,会对肝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缩短患者生存时间。早期诊断对HCC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指导。血清AFP水平检测为临床HCC定性常用方法,但AFP检测结果与腹部B超检查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漏诊或误诊[1]。为提高HCC诊断准确性,选取我院HCC患者,行腹部B超联合血清AFP水平检测,观察联合诊断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37例HCC患者为观察组,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男22例,女15例,年龄38~53岁,平均(45.73±3.82)岁,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4例,Ⅲ期17例。选取同期我院74例乙肝携带患者为对照组,男42例,女32例;年龄37~54岁,平均(45.26±4.13)岁。两组性别、年龄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腹部检查
采用飞利浦HD-11 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为3.5~5 MHz,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肋间、剑突下方,测量直径以病灶最大径线为准。
1.2.2 血清AFP水平检测
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AFP水平,仪器选用瑞士罗氏E411免疫化学发光仪,试剂盒购自上海岚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血清AFP水平、B超下占位病变直径。(2)对比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及单一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AFP水平、B超下占位病变直径
观察组血清AFP水平为(381.79±157.42)ng/ml,较对照组(208.37±104.39)n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5,P=0.000)。观察组B超下占位病变直径为(3.43±1.79)cm,较对照组(2.08±1.23)cm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P=0.000)。
2.2 诊断效能
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HCC敏感度86.49%、诊断准确度78.38%较腹部B超(40.54%、64.86%)、血清AFP(48.65%、65.77%)单独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HCC病因、具体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肝炎病毒感染、饮水污染、黄曲霉素、酒精、肝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2-3]。肝组织纤维存在差异,超声脉冲下表现出不同的反射、吸收、衰竭反应,B超显示不同的图像,进而可对肿瘤良恶性进行判别。腹部B超检查为临床诊断HCC常用方法,无创伤,可重复诊断,并具有实时性,费用低廉。本研究中,观察组B超下占位病变直径长于对照组(P<0.05),说明B超下肝占位病变直径长者,患HCC的可能性大。研究指出,HCC患者B超影像显示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无规则形态,病灶B超直径较良性病灶长,表明癌症外周增长速度比其他疾病快[4]。血清AFP检测为HCC筛查常用指标,HCC患者血清AFP水平异常表达[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血清AF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HCC患者血清AFP水平比一般肝病患者高。但血清AFP对早期HCC敏感度较低,本研究显示,血清AFP水平检测敏感度为48.65%。本研究采用腹部B超联合血清AFP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HCC敏感度、诊断准确度高于腹部B超、血清AFP单一诊断(P<0.05),提示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HCC,可提高敏感度、诊断准确度。
综上所述,血清AFP水平检测与腹部B超联合诊断HCC,敏感度、诊断准确度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黎晓武,李金强,罗向波,等.血清GP73、HSP27联合AFP检测在HBV相关早期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1):1 319-1 321.
[2]杨璐璇,张新.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3):543-547.
[3]范晓棠,张建庆,王月,等.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 290-3 293.
[4]印磊,陈佳慧,邵贤,等.三维重建系统评估肝癌切除体积和切缘的效果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7):545-548.
[5]黄万钟,周锋,潘达超,等.血清高尔基体蛋白联合Dickkopf-1、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17,38(16):2 513-2 516.
论文作者:何剑1,周悠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血清论文; 腹部论文; 水平论文; 患者论文; 敏感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直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