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科技产业化与社会主义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正疾步走向21世纪。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9页)的世纪,也是“赞成马克思主义会多起来”,“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的世纪。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是两股最活跃的和最有生命力的力量。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现在,从20世纪中叶开始并延续下去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所产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高科技产业化的新世纪,必将带来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
高科技产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七大技术群体。这批新技术群体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自动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三化”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强大力量。
自动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是,由自动控制机、数控精密机床等组成的生产线以及机器人的直接操作。自动化技术带来的是生产过程的无人化。众所周知,由第一、二次产业革命造就的机器生产体系,是由工具机、传动机和发动机这三个部分组成,这些机器必须由人脑控制,因而传统的机器体系只能实现机械化,而不能实现自动化,必须依赖人的操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创造,机器体系有了代替人脑工作的第四个组成部分——自动控制机。所以,电子计算机被人称为电脑,它像人脑一样,起着制造、储存、处理、传递的作用。把微型计算机安置在机器体系中,与精密机械相结合,使机器体系形成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的另一个体现是机器人,被称之为今后将代替“蓝领工人”、“白领工人”的“钢领工人”。机器人从最初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发展成为有“五官”、能感觉,有神经、能思维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的繁荣发达,不仅已经运用到企业,而且波及了商业、交通等行业,出现了“无人售货商店”、“无人指挥交通”。目前,高速运行的计算机集成系统和各式具有各种功能的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完善趋势,使人们相信,在未来几十年中,生产和社会管理将迅速奔向“无人化”的时代。
自动化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具有特殊的重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是由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人类历史上依次发生的引起社会形态变化的革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在生产力诸因素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工具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测量器,是生产力状况的客观标志,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马克思把生产工具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区别不同社会的根据。他称生产工具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9页)。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对生产工具的研究,说:“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甚至所有抽掉这个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这就清楚地说明,不同的生产工具奠定了不同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原始社会称为石器时代,把奴隶社会称为铜器时代,把封建社会称为铁器时代,而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机器时代,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分析,体现了各个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生产工具,都有为自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借以相互区别开来,揭示出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都是与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关联的。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以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并为自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呢?对此,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见过,这将是自动化工具系统。马克思说:“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中间;而是工人把〔ⅤⅠⅠ—3〕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页)这就清楚地表明,传统的以人为主直接操纵机器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生产过程,变成了由自动化机器体系自身运转而人不过是站在旁边进行监控和调节的生产过程,由自动机器体系展开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使人的体力劳动程度越来越小,“发展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要以自然力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3页),人成为脑力化、智力型的劳动者。
现在的问题是,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工具方面,同样是以机器体系作为物质基础,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不足为奇,马克思说过:“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诞生之初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它所承续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它暂时还不可能创造出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更高级的生产工具。其实,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一定的时期里拥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不独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象。从社会的物质基础来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例如,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就曾经与封建社会支配过同样的生产工具——铁器手工工具,只不过劳动的组织方式不同而已。资本主义自身的特有物质基础是机器生产,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恰恰是首先在手工劳动而不是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拥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的生产工具是允许的。当然,社会主义社会还必须有属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这就是马克思所预测的以自动化为标志的生产工具。我们可以把这样两个层次的物质基础称之为:(1)现有的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基础;(2)今后的经过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基础。站在前者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生产工具方面尚未有质的区别,只有发展到了后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生产工具方面才有了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也才有了属于自身的、为自己奠定坚实根基的物质基础。
自动化正是为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创造牢固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说当代资本主义还迟迟不肯灭亡的话,那么到了自动化时代就一定要总崩溃。正如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动化产生的一定是社会主义社会。从自动化的来临中,我们不是已经听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走来的脚步声吗?
信息化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群体支撑和实现的。信息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激光技术、传感技术。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和主流便是信息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因此,信息技术群体被称作“高科技的先驱产业”。信息技术在最近10多年的发展以及形成信息高速公路,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时代。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成,打破距离和国度的界限,使信息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就像真正的高速公路一样。进入90年代以来,Internet即国际电脑互联网络(简称互联网)风靡全球。互联网是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的巨型信息系统,它通过WWW(World Wide Web即万维网)资源,用Hypertext(即超级文本),向客户提供快速而廉价的数据传输,以及图、文、声、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信息量,从而为全世界的互联网客户提供了一种获取信息、共享资源的革命性全新途径。互联网被认为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目前,互联网已拥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5000多万个企业和个人用户,这一数字正以每个月10%增长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
由信息高速公路形成的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便利条件。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明确的指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现在,人类正是应用信息化为人们创造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开辟着到达未来理想社会的胜利之路。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闲暇时间的增加,并且人们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自由发展。现在,人们通常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在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人们还要花去好多时间进行非闲暇活动,诸如乘车上下班、上街购物、上银行存储款等,留下的真正闲暇时间并不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一方面,它增加了人们闲暇时间的绝对量,今后人们的工作时间将由每周40小时,逐渐减少为32小时、28小时,甚至更少的时间,人们的闲暇时间绝对地增加了。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人们闲暇时间的相对量,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日时间可以是弹性的,在周工作时数不变的情况下,今天选择干长一些,明天选择干短一些都可以,工作地点也可以在家里上班或办公,不必在上下班时花去过多的时间。购物、存储款也是如此,今后,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电子商店”、“电子银行”进行最省时的活动。在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厂家建立了自己的专栏,以数以千页、万页的篇幅介绍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服务项目,供顾客选择,顾客一旦选中,即可送货上门,并通过银行拨款,使用信用卡结帐,节省了为生活而忙碌的时间。闲暇时间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增加,使人们更能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人人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文化教育使人获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成为合格的工作者。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文化教育使人们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者,诚如列宁所说的,在文盲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使人人都受到良好的、先进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现在,信息化已经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正在筹建教育网络,教育将成为信息化的教育。专家们把各种教育内容通过数字化和软件处理,存放在大容量的光盘上,称为“电子出版物”。今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人们通过互联网上的教育网络能够轻而易举的看到由最好的老师组织的课程讲授,得到最好的辅导和练习。互联网提供给所有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打破了因为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受教育范围的限制,而且打破了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据报道,通过互联网,现在一个人很容易在10——15秒内得到地中海的气象图,或者几千里外的伦敦图书馆、巴黎博物馆或其他任何记忆在网中的信息资料。我国也已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历史地图全部数字化,配以文字说明和语音解说,开发“中国历史地图电子版”,并入互联网。除教育网络外,目前世界上还在开办网络广播(Internet Broadcast),通过声音数码化,使人们收听到全球新闻以及音乐文艺节目,受到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文明教育。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人的健康状况。只有获得良好的医疗条件,防治疾病,保持身心健康,才具备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质资本。信息化提供给人们的是全球医疗服务条件。互联网上的“电子医院”使病人可以就在家中求医治病,免受地区偏远、落后之苦。一些疑难病症,甚至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寻访、汇集名医会诊。例如,一个位于偏僻乡村的医院,收下一位难以诊治的病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约请香港、纽约或者伦敦、巴黎的著名医生会诊。前些年,我国一名北大女大学生砣中毒,就是由她在清华大学的同学通过互联网求救于世界得以确诊的。信息化的“电子医院”使人们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人类比过去更容易战胜疾病,更能有效地保持健康。
生态化为共产主义提供充分涌流的财富
摆脱贫困,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使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目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的社会,邓小平同志也以明确的语言概括道:“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8页)21世纪高科技产业中的生物技术群体,将使人类跨入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社会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化社会中的生物产业将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它使人类的生产技术与产业社会形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可能脱离劳动对象凭空进行,因而,一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历史。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人类特有的谋生方式。人类的谋生方式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志,形成不同的生产技术与产业社会形态。迄今为止,已出现了三种产业社会形态。第一种形态,是采猎业社会。在原始社会的早、中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极为低下,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方式只能是靠获取现成的自然物,人们主要靠采集植物果实、捕鱼和狩猎生活。第二种形态,是农业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物质变换方式转为以增加自然物为主,人们主要靠种植农作物生活。第三种形态,是工业社会,在生产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后,人们主要靠加工自然物生活。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自然力,从自然界中提取从未有过的大量物质材料,创造了与日俱增的物质文明。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具备了改造自然、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甚至有毁灭自然的能力,如果说在采猎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不过是匍匐在自然界面前的奴仆,从属于自然,依附于自然而已,那么在工业社会,人成了自然界主人,人类可以上天入地、移山填海、呼风唤雨、驱虎逐豹,已经取得统治自然、主宰自然的胜利。相比采猎业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农业社会布衣草履的窘迫状况,工业社会是真正能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生活丰裕的社会。
但是,工业社会的生产技术体系,是建立在矿物资源大规模开发和消耗的基础上,人们误以为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创造的财富,都是以破坏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为代价的。到了20世纪,自然再生产能力丧失的越来越厉害。人工对地表大规模作用的后果是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异、臭氧层耗损、淡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森林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废气物堆积急剧上升、城区扩展使耕地萎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很大威胁,经济的再生产也越来越难以为继。对此,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当前,全球化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事实说明,按照工业社会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实行人统治自然的战略,竭尽全力发明、制造和使用更先进与更强有力的工业生产技术,向自然进攻和自然索取,虽然建设了当今人类社会丰富的和现代的物质生活,在发达国家甚至有无比的富足与繁荣,但是这只是人类的局部成功,而不是最后成功,工业社会创造的只是一时的丰裕物质,而最终则将一无所有。
工业社会的实践表明,工业生产技术在本质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冲击和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激烈对抗,恶化了人类生存条件。据估测,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气按现有的消费水平,至多只能维持几十年而告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不但是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撇开它的财富分配不合理的制度外,单就其工业社会的生产技术体系而论,也是注定要被抛弃的;就是建立在相同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尽管它有财富分配的合理制度,而如果仍然采取现有的生产技术体系,同样不能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提供充分涌流的物质财富,保证人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变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对自然的开发和对自然的补偿协调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未来的理想社会,需要合理的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改变工业社会的生产技术体系,代之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产技术体系。21世纪的生物业社会,就是继工业社会之后的第四种社会形态。它以生物技术代替工业社会的物理化学技术,所造成的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生态化效果将最终缓解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使马克思预示的未来理想社会成为现实。
生物技术包括四大工艺系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在不同的水平上改造生物体,使之具有新的功能、新的性状、新的物种;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则是使上述新的生物体及其新功能、新性状企业化与商品化的工艺技术。生物业社会的生物技术和工业社会的物理化学技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从非生命领域转到生命领域,从增加自然物转到创造自然物。几十亿年的进化历程,使自然界生物体的某些部位巧夺天工,具有特殊性质。例如,甲壳虫可以将糖及蛋白质转化为质轻而强度很高的坚硬外壳;蜘蛛吐出的水溶蛋白质在常温常压下竟变成不可溶的丝,其丝的强度比防弹背心还坚韧。科学家发现,所有的生物材料不外由糖、蛋白质、矿物质及水生成。关键在于从原子、分子组合成“半成品”——纤维、晶体的方式不同,最终形成了多功能复合材料。一旦弄清这些组合的奥密,人们就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生物材料加以使用,而不必在非生命领域寻求这些原料。现在,英美科学家已发现,可以利用生活在滚热的地下水出口附近的细菌产生的酶,把从植物纤维素中得到的葡萄糖化成氢和水。氢是21世纪的燃料,可以取代污染的矿物燃料和原子反应堆,避免引起全球气温上升的燃烧矿物燃料的副作用——二氧化碳。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食品短缺将彻底消除。例如粮食、肉食品,应用生物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工厂式快速试管繁育,可以促进牲畜的快速生长繁育和进行品种改良。不仅如此,通过基因移植、细胞融合等,还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培育出耐碱、耐旱、抗寒的新型植物和体形大、瘦肉型、产卵多的新型家禽家畜。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需要充分涌流的物质财富,工业社会的生产技术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在生态化社会的生物技术条件下,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以上我们集中探讨了高科技产业化形成的三个突出特征:自动化、信息化、生态化,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意义。应该指出的是,高科技产业化准备的只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而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动实现。科技发展,只能引起社会革命、社会改革,而不能代替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在高科技产业化的21世纪里,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化改革,把社会主义制度同科技进步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仍然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