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保证_科学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保证_科学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整个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8月7日 接见社会科学界代表时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就像精神与物质 永远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两极一样,少了哪一极就必然会出现危险的倾斜与错乱。

人文社会科学首先要回答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人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意何在?”“认识你自 己!”这一类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时时在困扰着人类。自然科学虽能从物理、生理上告诉 我们人是由基因、细胞、蛋白质等物质所构成,却回答不了这类问题。而人文社会科学 正是研究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宏大的知识体系,就是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与 改造人、社会和世界的锐利武器,它包含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的丰富 内容,为人的活动提供科学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提供必要手段与知识 源泉。人文社会科学是人创造的,是人类追求自由向上本质外化的结果,它服从于人又 服务于人,既要为人们提供这方面的知识与答案,又有益于人类自身精神情感的充实、 丰富和净化,从而在文明的阶梯上不断向上提升。因之,只有人文社会科学可以担当养 心、育魂、励志、树人这一重任,担当对人的关怀,对人类根本命运的永恒关注。自然 科学却不具备这种功能。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哲学曾被古希腊人称为“智慧”,且是“最高智慧”,也被一些 人称为“科学之科学”。因为哲学面对的是人类、自然、社会或说是世界整体,研究的 是最大的整体、最普遍最根本的东西。古人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 说法,就是把“形而上”作为高于具体事物的另一境界来加以追求。自然科学研究和处 理的是物质世界的具体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属于“器”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 尤其哲学处理的是“形而上”的问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人与无”之类的问题,属于“道”的问题。道虽比器虚,却是高于器并统摄器的,换 句话说,形而上学是统摄形而下学的,精神是统帅物质的。

科学家钱学森在构筑他的科学体系时,曾把多门科学按其普遍性的高低分为若干层次 ,最高层次只有一门,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层次有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 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美学等10种,实即10种部门哲学。第三层次为与10种部门哲 学一一对应的基础学科,其中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 、文艺理论等。他的分类方法合适与否暂且不论,但他明确地把哲学列入最高、统领一 切的位置,却是非常有见地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去使用它,是给人类带来 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决定于人们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本身。”他深知工具虽重 要,却得听命于人、服务于人,最终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所以他虽重视科学、热爱科 学,但同时也强调“个人的生命只有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超、更优美 时才有意义。生命是神圣的,就是说它的价值是最高的,对于它,其他一切价值都是从 属的。”(注:《爱因斯坦论著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6、321页。)爱 因斯坦对科学与生命的价值意义一类问题的思考极为清醒深刻,他在面对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学生团体时,向他们发出了善意的忠告:“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 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 主要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 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 了这一点!”(注:《爱因斯坦论著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6、321页。 )爱因斯坦本人既是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又热切地关注着世界与人类社会现状及其 命运的一个完美的知识分子,他自己的行为与这番话都可作为我们分析与认识问题的典 范。

柏拉图有句名言:人类“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 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他的话说出 了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其余一切统统都得为之服务。费尔巴哈进而提出,真正的哲学不 是创作书而是创作人。据此,我认为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不是创作物而是创作人,它的 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塑造人的灵魂,是“育人”和“立人”,就是按照 人自身的规律教化天下,使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相比较而言,自然科 学则是创作物,是“制器”造物的,它不负责此类问题的研究与解答。由于“造魂”— —育人立人肯定要高于和重于“造物”——制器作物,因此,属于形而下的自然科学就 得听命于属于形而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指挥。

人文社会科学是引导自然科学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

人们常说,科学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但这力量却没有头脑也没有灵魂。没有头脑, 它就莫辨东西,看不清前进方向;没有灵魂,它就不考虑感情,不讲人性,不讲是非, 不管公平。

譬如,原子在聚变和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学家出于好奇心去开发原子能, 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打开这个魔瓶,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是将原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发电作燃料作动力,用于医疗造福人类?还是将它用于军事制造原子弹,变成一种可怕 的毁灭性武器?这些就是科学和科学家无暇顾及也无力控制的事。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现DDT药效而于194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DDT因其 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而大量生产,普遍使用,不料使用结果却造成严重 的环境污染,残留在农作物中的药剂则对人体构成直接危害,因此导致DDT最终被明令 禁止使用。

这些就表明,当科技作为一种没有头脑控制,一种人类并未真正全面透彻了解的力量 时,它是一种盲目可怕的力量,并不能一概顶礼膜拜大唱赞歌。

又如,由孟德尔、摩尔根开创的遗传学原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其创 立和运用,曾为人类择优汰劣、改进物种、取精避害、增加农作物产量,立下了汗马功 劳。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却阴毒地借用“优生”理论,将人分为优等民族、劣 等民族,将所谓优等民族征服劣等民族视为自然法则,借机滥杀无辜,大肆屠杀犹太人 ,使人类为“遗传决定论”付出巨大的惨痛代价。

这类事例又说明,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私无偏,能够替一切人服务。但科学技 术又总是由人操纵,被人利用的,它究竟是结出甜果、善果,供人享用,还是长出苦果 、恶果,祸国殃民,那就取决于发明者、运用者、主宰者的意志与心怀。

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曾因致力于研究拯救世界千百万人脱离饥饿的问题,发明了 合成氨化肥,赢得了广泛赞誉,获得了19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他又因强烈的野心 发明了用氯和芥子气制成的化学武器,堕落为受臭名昭彰的德国侵略军役使的战犯,给 无数人带来灾难与死亡。哈伯的事例最充分地说明,当科学脱离正确轨道,当科学家失 去灵魂以后,其科研必然也随之迷失方向,他就有可能把科学这一有用的工具变为作恶 的工具,从民众的良师益友堕落为人民的公敌。

如果说对科技的“善用”与“恶用”是由操纵者所决定,并不来自科技本身的话,那 么科技的负面作用就是由科技发展本身引起的,它难辞其咎。

谁都知道,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既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福利和进步,同时也必不可免 带来了许多负面作用。如向自然开战,造成了对自然的践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造成地质灾害频频爆发。又如科技的迅猛发展,挤压人文, 导致人的物欲膨胀,伦理与科技严重分离,技术取代感情,平庸取代理想,违背了人的 存在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目标。财富的增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幸福与安宁,带来友 谊与信任、激情与希望,相反,人欲横流、享乐主义盛行,传统文化和普遍价值体系遭 到瓦解与颠覆,西方中心论遮蔽和摧残其他民族文化,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科 技在大踏步前进时,也甩给人类一系列的问题与后患,人们处于失去生活意义的危机之 中。

种种事例表明,科学既可造福人类,也会陷害人类,既可为天使服务,也可为恶魔效 力。因此,对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理论,都需要以人学为尺度,去检查它究竟在多大程度 上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影响和改变了人的生命,以及人类社会生活。

在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必须有一种可以遏制或是平衡的 力量,才能使它不致于失控。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能够遏制科学失控的力量。孟子说,天 下溺,援之以道。道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就是天地万物都必须遵循的道理和法则,它能 作为精神养料给心灵空虚的人以滋润和支撑,能启发民心,劝导世人,唤醒每个人的良 知良能,帮助人们修身炼性,恢复自然本性。它的“人是人的最高目的”、“以人为中 心”的价值取向能给科学技术活动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它的预警作用能减少人们对科 学技术的一味盲从,消化科学技术急速发展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后果,使其负面影响被 控制和消除到最低限度。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 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注:《爱因斯坦论著选编》, 第205页。)。“应当如何”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它负责着对科学的“ 引导”、“调控”和“利用”。因此科学的方向如何选定?科学的成果能否得到正确应 用?科技成果能否避开负面影响,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方式趋利避害?科学发展 能否以“高屋建瓴,洞察全局”的能力把握时代潮流,抢占制高点,开拓崭新的领域? 这一系列问题,单靠科学技术是无法解答的。必须要靠人文社会科学为科学作出前景预 测、蓝图描绘和目标确立,靠人文社会科学去引导自然科学家对自己科学技术活动的价 值方向作出选择,防止走偏走歪,聪明反被聪明误。

对任何发展除了必须用“科学”这一尺度加以衡量外,更要以“人学”——人的利益 这一尺度加以衡量和规范。任何发展必须有利于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类生存 的完整、幸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人文社会科学向短视、偏见和愚昧开战,提 升人性,不断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去抵制道德沦丧,防止文化堕落,校正和抗击非理性 主义的泛滥,引导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防止它的不恰当应用给人类造成灾难性或毁灭 性的后果。

萨伊德认为:应该把知识分子的职责想成是时时维持着警觉状态,永远不让似是而非 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这其实就是有良知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神圣职责,同时 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张炜也主张:“真正的社会整体化科学思维大概是:社 会科学第一,理论科学次之,应用科学再次之。没有社科工作者,特别是大量艺术家、 诗人来平衡这个社会强大的技术主义,我们的民族会跟随西方,盲目走进一场危险的现 代游戏中。”(注:见《中国作家给高科技“打分”》,载2001年4月11日《中华读书报 》。)

“只有通过美,人们才能走到自由”(席勒语)。美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帮助人 们走向自由的手段之一,能以真善美的道德精神去指导和约束人类的一切科学活动、经 济活动,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由分离到交融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

这个问题可分几个层次来谈。

1.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社会的进退。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状况与精神状况、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科学技术,物质基础差,生活就贫困,社会就落后 ,就易遭人轻慢与欺负。没有人文文化,丧失精神文明,人就愚昧无知,鲜廉寡耻,社 会就异化堕落,就更会遭人讨厌与鄙视。

人文社会科学负责研究社会,增强和优化国家的社会管理能力,掌握社会发展的主动 权,增进对人类行为的了解,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致力于人的素质培 养和开发可靠的智慧知识,旨在指导公众思想,明智处理人类社会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 ,解决人类关系的各种矛盾,为社会勘测和标画安全航行的航道,以促进社会福祉。它 往往以社会批判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清醒的观点和多种改革的方案,使社会向更公正、理 性、合理的方向发展。一个社会只要有了健全的人文精神,就一定能通过奋发努力,改 变经济、科技落后的状况,克服物质的匮乏,而崛起于世。

2.人文社会科学关系民族的存亡。一个民族生存于世,靠什么立足?凭什么扬名?不是 靠比别人多了几架飞机几台电脑,而是要靠它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精神。特定的文 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维系这一民族团结最有力的精神纽带。靠了它,一 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分不散、打不垮、摧不灭的坚强整体。按学者们的意见,民族这个 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生物概念。“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信仰、 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型、头形和肤色。”(塞缪尔·亨廷顿语)生物的遗传 基因可以决定人是什么种族,但却决定不了人是什么民族。这就意味着,民族是由特定 的文化所划分出来的人类群体,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则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 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 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 貌。民族精神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在各 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注:孔庆榕:《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会议总 结》,载《哲学动态》1993年第3期。)

人类历史上许多民族盛极而衰、存而复亡,让人徒生感叹。中华民族却能历经数千载 急风暴雨巍然挺立,文化一脉相承,历史从未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民族精神与人 文文化的强大与绵延。张岱年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 物”加以概括。方立天先生也曾以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 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季羡林先生则认为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就是人文精神 ,一是爱国,二是骨气。爱国表现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表 现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新儒家认为:“心性之学,乃是人之 道德实践的基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就指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把明德、亲民、至善作为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 ,作为“大学之道”。这种崇德重仁、道德至上的价值观,既贯穿于中华文化之中,也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一类优秀的人文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 民族才能经千难不折,历万劫不衰。显然,人文文化或者说人文社会科学是培育和塑造 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源泉。它从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层面构筑中国人的人生准则 与价值观,并凝聚为贯通各民族心灵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这种重要作用是一 切自然科学所无法具有和取代的。

3.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到国家的盛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水平,直接关系到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为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服务,这 决策包括政治决策、经济决策、科学决策、文化决策等所有的决策。它或是形成重大政 策思想,为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或是研究社会和经济的矛盾,为解决问题设 计对策,发挥政策参考功能;或是搜集各种社会信息、数据,提出各种综合性范型,作 为国家调控的手段;它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和提高政府官员、公务员的基本素质 和管理能力。它对于剪除陋政,治理国家,根除劣习,重铸新国民性,推动国民性改造 ,都是一种最重要的力量。

以建国以来的历史为例,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一类的重大失误,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乃是由于我国受“左”的错误路线的干扰,对 人文社会科学缺乏充分的重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了指导思 想上的根本错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所以能拨乱反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是 与我们积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的思想 与社会实践完全分不开的。20多年中,人文社会科学立了大功。从真理标准的讨论到思想解放运动,从反对人治到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每 一次重大突破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都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每前进一 步,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这一舆论先导、思想动力和开路先锋的汗马功劳。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谈到综 合国力,许多人只注意到它所包含的硬件方面,如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忽略了它还 包含着社会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等软件方面。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国力包含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注:转引自杨叔子:《是“盲人”非“制器”》,《新华文摘 》2001年第6期。)。这三力中,关键是民族凝聚力。因为经济、军事这类力量固然重要 ,但它只是基础,是一种缺乏目标的散力,必须有一个统领,一个共同目标,将它们聚 沙成塔,合而为一,共同奔赴一个目标,才不致成为一盘散沙,不会相互制肘。古人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大多数人们利益、愿望与奋斗目标的融 合一致,就是向心力、凝聚力的综合一致,这就取决于大众对人文文化的认同,对共同目标的接纳。中国有许多“身居斗室,心忧天下”的志士仁人,有无数“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注: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 2页。)支撑他们的就是兴国强国的志气,爱国为国的骨气,是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通 过这些英才豪杰志士仁人,又聚集和带领亿万民众齐心协力自强不息地向着未来美好的 目标挺进。

最根本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它的思想导向功能,对于社 会变革、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与稳定、社会秩序的设计与稳固具有重大作用。它观念的 力量,能从“思想的风暴”变为革命的运动。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诗人海涅就警告法 国人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在宁静的教授书斋里孕育的哲学观念可以摧毁一个文明。比 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处决德国自然神论的宝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成了法 国大革命推翻旧制度的锐利武器。类似这样一种思想引发一场革命,一种观念带来一场 地震的事例就多不胜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在塑造着人类的历史,观念在左右着 我们的世界。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运动的兴起、一个新制度的诞生、一项新事业的推 进,都离不开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指导。人文社会科学就是引导和推动社会前进 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文社会科学并非空泛的教条、炫目的摆设,而是思想的利器、行动 的指南。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担负着建立新的价值体 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日常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为新时 代的到来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以马列主义为例,马克思列宁主义无疑是当今人 文社会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注重对事物发展规 律的深入揭示,注重对未知世界的预测探索,因此,它能够使自己的理论,化为千百万 无产者的自觉行动,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 国实践的飞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面貌,引导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

江泽民总书记曾一再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明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 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 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这是从总揽全局的高度, 阐明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实在是值得每个人深刻记取的。

“我们这些理论工作者所做的一切事情,写文章、做报告、出书,都是为了政府能更 加理性、科学,企业和老百姓头脑更加清楚、思想更加解放。不做这些事情,中国要建 成一个完整规范的市场经济,恐怕需要100年,做了这些事情、做到最好,也还得30年 甚至50年,我们这代人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这就是客观规律。但改革不是为了一代人 ,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注:樊纲:《现实主义看本部西部开发》,见2001 年6月30日《春城晚报》。)经济学家樊纲说过的这番话颇为中肯,极有代表性,既说清 了人文社会科学对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用,也表明了自己和大多数从事人文社会科 学理论工作者的心态。

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和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添加剂、助 燃剂、反应剂、粘合剂等等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作为技术之母和首要生产力,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 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但自然科学的顺利发展又何尝有一刻能离得开人文社会科学的 帮助。比如,科学生存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中,是受人尊崇、热爱与 鼓励,还是备遭压抑、禁锢与摧残?这是科学能否正常生长、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在 中世纪的欧洲或在中国“文革”那样恶劣的环境年代里,科学是难有任何起色与作为的 ,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则是孕育科技创新的温床,是滋养科学蓬勃发展的风水宝地。 其次,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战略的选择,处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为其制定相关的政策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提供各种服务与保障;再次,人文社会科学是自然 科学特别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在从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 品的转化过程中,始终起着支撑和导引的作用,随时在为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 着合理性的论证,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的知识与理论。

具体到每一个自然科学家来说,他们在接受教育,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时需要大量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开启智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形 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选择自己科技活动的方向与范围时,又需要参照时代思潮 、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去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能一意孤行,不能背离时代之需。无 论他们学没学过哲学,喜不喜欢哲学,但在立身行事、思考与决策方面,还是得受“哲 学”的支配,受人文的影响。

对于越来越复杂尖端的科学来说,它往往需要动员若干个学科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 共同攻关,比如航天技术、外星探测、超导试验、人类基因图谱的“解读”绘制等,那 都是要依赖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与综合,汇集大批科技精英,甚至由 多国科学家分工合作,团体作战,在统一指挥调度、科学协调管理之下才能顺利开展的 工作,决不是一两个天才人物自己就能独立完成的事。这当中的策划、组织、管理无不 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需要人文精神作导引和支撑,“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 神以及“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体系都是科研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缺少它们 就无法想像科研的正常进行。

特别是对于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诸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核 威胁、能源危机等,它们既是重大的科技难题,又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任何微小的不确 定性因素干扰都可能会引发恶性事件,解决这些问题完全超乎科学技术的能力之外,只 有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整个人类社 会的必要干预和调控,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重大难题的最佳方案。

在当前条件下,应大力发展哪些科学技术,使之得以迅速发展;暂缓发展哪些项目, 如转基因食品,使有限资金优先用于资助急需方面;限制或禁止开发哪些项目,比如克 隆人、病毒袭击等,这些都需要经“价值评判”、“可行性评估”、“战略决策”等人 工选择,这些就决不仅仅取决于科技本身,决不是自然科学单独所能解决好的,而更多 取决于科技如何与人文结合,听取来自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意见,取决于从事科技的人 、决策者、相关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世界,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观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深层次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不 能只顾一时的痛快,只图片面的经济发展。这就提出了个必须要考虑人类长远的发展,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问题。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推出来了,为人类负责,为全球利益 服务的口号应运而生了,它们都要求一切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问题,还要考虑全球问 题;不仅要追求物质享受,还要追求精神愉悦,致力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 、教育全面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 的关系,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胸怀与眼界,只有真正提高了人的科学素质、思想 素质和道德素质,多管齐下,全方位努力,一切才可望能妥善解决。

上述文字主要是想通过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功用,强调它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来 促进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决非要用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去压制或取代自然科学 。只有真正把人文社会科学的效用弄清说透了,才能让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团 体、每一级组织都自觉地重视它,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并努力提高它在整个 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实,科学与人文,本身就是两种联系紧密为人服务的力量。科学中有人文的因素, 人文中也必然含有科学的因素,想把两者截然分开是很困难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无 头脑无灵魂的科学;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结合、互补互动,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需要,也是它们自身发展的需要——相互促进、推动,才能求得各自的新拓展。在新的 21世纪里,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也愈演愈明,自 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也越来越深刻。因此,我们要用辩 证精神注意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及其变化,不能顾此失彼,一手硬一手软。法国作家福 楼拜曾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从底基分手, 回头又在顶尖集合。”(注:《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第394页。)这里的艺术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看待,它表达的两者虽分手,最终又要会 合,这一关系是非常符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趋势的。

标签:;  ;  ;  ;  ;  

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保证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