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武警总队医院皮肤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摘 要】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复方甘草酸苷50mg一日三次(幼儿剂量酌减),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有破损处可局部外用夫西地酸软膏。治疗组28例接受NB-UVB治疗仪治疗每2~3天照射一次,连续6~10次,起始照射剂量0.032~0.042 J/cm2,每次递增0.01 J/cm2,治疗4周后同时评价疗效。结果:4周后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率30.3%,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率71.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UVB治疗效特应性皮炎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紫外线;中波;窄谱
【中图分类号】R7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62-02
我科对2010~2014年间特应性皮炎例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UVB)311nm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符合特应性皮炎Williams诊断标准1.主要标准:皮肤瘙痒。2.次要标准: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胭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皮疹);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④有屈侧湿疹(4岁以下儿童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3.确定诊断:主要标准+3条或3条以上次要标准。
1.1 治疗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6~24岁,平均年龄12岁,病程2~10年,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5岁~22岁平均年龄14岁病程3~1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过敏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组均无照射禁忌症,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
1.2 临床症状 躯干和四肢散发丘疹和丘疱疹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样改变,或痒疹样皮损,好发于肘窝,腘窝,四肢屈侧,其次是面颈部,部分患者有轻微糜烂及渗出,结痂。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示6例嗜酸性细胞增高,余均正常。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复方甘草酸苷50mg一日三次(幼儿剂量酌减),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有破损处可局部外用夫西地酸软膏,治疗组同时与患者(幼儿的家长)进行紫外光治疗前注意事项沟通,签署同意书,告知治疗过程中防止日光暴晒,过度清洗,同时对面部眼部及生殖部位做好防护遮盖。采用德国WOLDMANN公司UV100L型全身半舱光疗仪,分别对28例患者进行照射治疗.UVB峰值311nm,初始照射剂量Ⅲ型皮肤取0.32J/cm2, Ⅳ型皮肤取0.42J/cm2,所有病例每2~3天照射一次,每次递增照射剂量为0.1J/cm2,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如照射后出现皮疹发红及瘙痒应及时调整照射剂量,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见图1-4)
2 疗效判定
痊愈为皮损消退仅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瘙痒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瘙痒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有效为皮损消退50~70%瘙痒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50%或无变化。
结果见下表
总有效率为痊愈加显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经X2检验,P<0.05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随访3个月15例未见明显复发。
不良反应 2例治疗3次后有轻微皮肤发红和瘙痒,延长治疗间期和适当减少治疗剂量患者耐受,不影响治疗效果。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本人或家族有过敏性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对蛋白过敏等,目前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文献指出特应性皮炎与金葡菌皮肤定值相关(1),常规使用抗过敏药物不佳,病情迁延反复。UVB紫外光的生物学效应一方面能有直接杀菌消炎作用明显抑制金葡菌增殖,患者皮损中常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微生物的感染使病情恶化。窄波UVB通过对细菌DNA的改变,起到抑菌和杀菌作用,加速皮损的恢复(2),同时有调节皮肤免疫作用,可使皮肤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减弱,从而抑制皮肤接触过敏和迟发型过敏反应,促进皮肤正常角质细胞合成,和组织修复功能。本次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有效率明显提高,通过随访观察,治疗组3个月无明显复发,瘙痒症状显著改善,后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UVB不失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种简单方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弓娟琴 林麟 郝飞等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 37 515~517
[2]程琼 张晓路 宋琼 窄波UVB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 28 902~903
作者简介:
李娜,女,主治医师,学士学位,汉族,出生于1973年,籍贯:江苏淮阴,主要研究方向:红斑鳞屑性疾病、皮肤美容医学美容激光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患者论文; 性皮炎论文; 剂量论文; 皮肤论文; 疗效论文; 中波论文; 湿疹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