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民主化新探_民主制度论文

决策民主化新探_民主制度论文

决策民主化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决策,是社会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能。决策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的优劣,影响到事业的成败。而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又直接牵涉到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决策民主化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首先,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为内容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和优良传统。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坚持群众路线,就会实现决策的民主化;背离群众路线,便无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对此,毛泽东同志作过深刻的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里所说的“正确的领导”,就是指建立在民主化与科学化基础上的决策。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在决策中坚持群众路线。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成是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方法。他指出:“努力加上方法正确,才能完成任务。这里面包括政策与作风两个问题,而总的是联系群众的问题。”在决策中坚持群众路线,首要的是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特别要善于听取反面的意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很希望同志们研究各种问题,多提意见,哪怕是一个片面的意见,也比没有意见好。现在我就是苦于没有意见。”因此,成功的领导者在没有听到不同意见之前,是决不会轻易作出任何决策的。否则,只能导致决策的失误甚至失败,因此也无决策的民主化可言。只有而且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其次,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决策中的专家,是领导者进行民主决策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1)专家的工作是领导者一种智力的扩大与延伸。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迅捷,竞争日趋激烈,事物的变化更加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势下,要作出适时、准确、有效的民主决策,领导者必须借助专家的智慧。(2)专家的工作是领导者实现决策民主化的保证。由于专家要对决策做大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数据资料,又通过分析研究、同行评议、方案论证、科学预测、综合评估、对比择优等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供领导者参考、选择。这样的方案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定量、有依据,科学性较高,它有助于决策民主化的实现。

决策中的群众,也是领导者实现决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1)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均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而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正是直接的参政议政。(2)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现代科学决策要求拥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熟悉情况,他们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具体、可靠;他们又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拥有的信息量大、类多、面广。而这些信息正是民主决策所必不可少的。此外,人民群众还是执行决策的主体,是把国家决策变成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过程,不仅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是发动群众理解、掌握决策的过程。人民群众一旦掌握了决策,就会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3)人民群众是决策智慧的源泉。历史经验已经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战斗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是领导者进行决策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智慧源泉之所在。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群众进行工作时,要获得正确的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由此可见,决策是领导者的根本任务,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领导者在决策中是对那些无法比较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最后拍板定夺。因而,领导者在决策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决策的主体。

因此,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必须建立起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第三,要强化民主科学决策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而,加强制度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制度建设,实际上包含制定制度,明确规范和建立使制度得以实现的监督保障机制这样两个环节。

从第一个环节——制定制度、明确规范上看,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1)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里主要指决策班子内部的民主集中制。应该做到:凡是重大的决策,均采取集体讨论的原则,将重大问题纳入集体讨论的范畴,决不能把领导者进行决策等同于领导者个人独自定夺拍板。决策时,要鼓励参与者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决时,实行一人一票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策。但是,决策层的主要领导人要敢于负责,在民主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及时、果敢地作出决策。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既民主,又集中。(2)切实发扬民主工作作风。领导者决策前,要广泛听取来自决策圈内外的各种意见;决策后,必须坚决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决策,个人或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无条件服从,并在行动上积极执行,决不允许有任何行动上的不一致;如果实践证明决策失误。领导者要勇于在群众面前进行自我批评,并主动承担责任,及时对决策进行修正。(3)要严格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任何决策,均必须先经过周详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科学论证,然后方可作出决策。决不可违背决策程序,先决策而后论证。总之,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职责范围、议事规程、决策程序等一系列决策制度,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

同时,还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第二个环节——监督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强决策监督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是要加强关于决策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1)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实施决策的主体,决策的正确与否,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保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邓小平同志指出:“让群众来监督批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假若我们不接受群众的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2)充分发挥政协的监督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政协的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广开言路,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有利于党和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对发挥政协的监督作用作了具体的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决定某些重大政策措施前,应组织有关民主党派座谈,征求意见。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贯彻好这一意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决策中的监督作用。(3)要重视群众信访工作,保证信访渠道的畅通。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他们参与对国家事务管理和监督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通过信访工作,可以了解到群众的心愿,倾听到群众的呼声。因此,必须重视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

此外,还应重视并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总之,要努力建立健全决策的监督机制,有了监督,决策时就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使决策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自然会提高。

第四,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一切决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大潮席卷了大江南北的农村,改革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相继涌现出了许多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及时肯定了这个方向,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迅即作出了在全国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策。这一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又反过来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束了我国农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的局面,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并逐步迈上了小康的台阶。

第五,重视并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调查研究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在动议过程中,要靠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使决策者下定决心;在集体讨论过程中,要靠调查研究拿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意见,让领导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条文表述过程中,要靠调查研究作充实完善;在付诸实践过程中,还要靠调查研究检验、修正、督办。陈云同志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因此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进行决策,更无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毛泽东同志早在1931年便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新时期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真正把调查研究这一最基础性的工作做深做透了,可以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工作提供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有利于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可以说,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因此,为了在新形势下确保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各个领域的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第六,要创造一种民主决策的条件,建立畅通的民主渠道。决策者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除了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直接获取外,还要靠畅通的民主渠道,使基层的意见、群众的呼声等信息及时、畅通地反馈给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因此,必须造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形成“上不塞耳,下不箍口”的言论环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什么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来,对领导人有意见,也可以批评。”只有这样,决策者才能得到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和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的精神,唯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广开言路。假若领导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目无群众,群众只能知而不言,言而不尽。若对群众的意见,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文过饰非,听不进反面的意见,这样只能使领导人与群众的关系更疏远,堵塞了群众进言的渠道,便无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2)领导者要坚持“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外,还应设立“领导与群众对话”、“领导同志接待日”、“为民服务电话”等一系列联系群众的制度;努力保护、鼓励敢于直言陈谏的群众的积极性。总之,要努力创造民主的氛围和条件。

第七,加强领导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它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现在,我们党执行民主集中制总体上是好的,但还有不少问题。其中,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在领导干部中强化民主集中制的教育。通过教育,进一步加深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提高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坚定性。在决策中,既要坚持民主,又要坚持集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标签:;  ;  ;  ;  

决策民主化新探_民主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