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研究实现和平与发展主题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题论文,重视论文,和平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依据邓小平的论述,把和平与发展视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对我驻南使馆的袭击事件发生后,学术界出现了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疑虑,由此衍生出如何分清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中的主流和逆流?如何看待世界全球化与多极化?如何看待军事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勿庸讳言,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面临着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一
1.国际战略形势发展存在着两种倾向、两种前途的长期较量。
一种倾向是由于科技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网络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更加相互依赖,出现对话合作日益增强的积极倾向;另一种倾向是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在失去另一个霸权主义超级大国的制衡后而恶性膨胀,从而更加倾向于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的霸权和强权的消极、反动倾向。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上述两股力量、两种倾向将展开激烈、长期的较量。一方面,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它称霸世界、充当“太平洋警察”,控制全球的野心,而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考虑自身的实力地位,也不会放弃对美国的追随和附和;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会接受美国的霸权,将会对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与美、英、日也不是铁板一块,迎合中有不满,联合中有分歧。两种倾向的存在,使得和平与发展实现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艰难。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者不会就此立地成佛,它的扩张和膨胀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并留下阴影,但这种强权、霸权倾向会始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抵制和挑战,也决不会轻易得逞。当然,这同时也告诫善良的人们,美国霸权主义显著抬头,使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一定的逆转,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显然存在着新的障碍。
2.冷战后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经济因素,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的因素作用并未淡化。
冷战结束后,各国利用这样一个有利时机,大力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抓紧发展经济,使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上升。但与此同时,政治和军事安全仍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因素也没有因为冷战结束而淡化,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一是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之间的关系,决定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政策的重要因素并非全是经济因素,北约东扩的目的主要出于地区政治和军事安全的考虑,以防止俄罗斯的东山再起。二是美国、日本、欧盟、印度等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进行重要的军事战略布置,清楚地表明政治和军事安全仍然是国际关系中不可轻视的因素。日本宪法允许日本保持有限规模的防御力量,但是它的军费开支却是我们中国的4倍,美国则是我们的20多倍。 冷战结束后,世界军火市场趋于萎缩, 但美国的军火销售却经久不衰。 从1991年至1998年,美国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军火供应国, 增加美国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份额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相比之下,我们的国防经费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所谓“中国威胁论”不过是西方国家用来威胁中国的一个借口,是一个狡诈的策略。三是美国的克林顿上台以后,他的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的色彩不是淡化了,而是越来越浓厚。美国和它的盟国提出要为保卫共同价值观念而战,克林顿说:“美国要领导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它们用自己并不遵守的所谓“民主”、“人权”等口号挑起冷战,声称要推行“全球民主化”,“不是为土地,而是为价值观念而战”,这是一种新的霸权主义“理论”,它既是霸权主义者的政治纲领和宣言,也是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强化意识形态因素的表现。这些事实表明,经济实力可以转化为军事实力,但并不能直接取代军事实力;在处理国家关系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并不等于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淡化了,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必须警惕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结合起来,以新的手法进行新的殖民主义掠夺的威胁因素。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机遇与挑战并存。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几乎成了世界各国和国际舆论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之一,人们最初只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讨论和界定它,并且更多地关注它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机遇,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矛盾进一步地展开和充分的暴露,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给发展中国家送来的是一把“双刃的剑”,可以刺伤敌人,也可能伤及自身;它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使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更直接地接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取得更多资金和市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从这点看,全球化趋势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是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全球化是实力的竞争,当代的全球化趋势归根到底是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4,它们在统一的市场中占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规则、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全球化进程首先或者说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因此,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而美国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在平等竞争的旗号下掩盖着自己的经济霸权主义、金融霸权主义、技术霸权主义,实行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经济霸权威胁。所谓“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它们与发展中国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全球化实际是向全球强制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规定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马太效应”愈益明显,其结果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为了对付竞争的压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放松管制,甚至接受苛刻的条件,结果是发展缓慢,步履艰难,付出更大的代价。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这必然给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二
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判断历来是我党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建国50年来,我们既积累了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的成功经验,也有着判断失误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时代观,进一步思考并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内外政策。
1.霸权主义膨胀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
科索沃危机只是一场局部热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有两层涵义应说明,其一,它是相对于“战争与革命”,即世界大战和世界范围的革命形势而言的,它并未否认出现局部热战的可能性;其二,它是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真正大的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和迫切需要,是世界大趋势和时代潮流。与冷战结束前相比,目前的国际局势还是相对缓和的,制约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相对更多一些。此外,东西矛盾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尖锐,发展竞争却日益激烈,科技进步的势头更加迅猛,主战场仍在经济、科技领域,这些都有助于削弱战争因素,求发展仍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心任务。尽管小的战争不可避免,但由此引起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能任意夸大。因此,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仍然是为改革开放营造尽可能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当代的发展,是对变化了的新的国际形势形成的新判断,具有长期的理论指导意义,是我国现阶段制定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仍然是我们的既定方针和路线,不能因为科索沃这场突发事件而动摇。
2.把和平与发展视为当代世界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大问题都已解决了,必须在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全面的防范。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表明这两大问题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但它是一种趋势、一种前途、一种目标,而不是既成的结果,不是断言和平与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目标已经实现,从此,天下太平,人们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邓小平多次告诫人们,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存在,它们始终是对和平与发展主题实现的威胁因素。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就表明,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未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去争取。事实证明,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根本原因在于冷战思维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和“分化”一天也没有停止。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官方传媒的宣传重点就是集中攻击和歪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体和政党制度。早在冷战时期,作为美国官方新闻机构的美国之音就推出了一份宣传提纲:(1 )宣传西方生活方式;(2 )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力图统治世界而发动战争的侵略势力;(3)宣传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极权主义”的社会,没有“人权”;(4)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5)动摇听众对共产党的信任;(6)报道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困难, 并把这些困难解释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消除的;(7 )宣传改良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必然向资本主义演变;(8 )将资本主义与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等同。
尽管冷战后,西方的对外宣传手段有所变化,但内容仍集中在鼓吹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化、人权人道化、民族自治化、社会多元化等方面。特别是利用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现代媒体传播渠道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乃至腐朽的文化、生活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决不能把西方的“和平演变”等同为“和平时代”,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经济、政治、军事乃至理论、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防范,决不能躺在对和平与发展片面理解上高枕无忧。
3.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对我国的综合国力要有清醒、现实的认识。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力无疑有了巨大的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8,排在美、日、德、法、英、 意、加等国的后面,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10位,特别是军事实力上的差距更大,我们的主要常规武器同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同日本、印度等中等军事力量的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而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同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势力展开全面、正面的较量。我们要看到经济、技术落后是我们国家的根本问题,增强国力是中国解决国内外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除非发生对我国领土的大规模入侵和台湾分离出去的情况,我们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同时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同俄罗斯等国家的关系,共同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策略。
当然对于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卧薪尝胆,只能视为我们内部掌握的斗争策略,需要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如“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在原则问题上含含糊糊,如果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不敢旗帜鲜明地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就难以赢得尊严和信誉,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决不当头”,也决不意味着不需要建立必要的统一战线,不与爱好和平的国家携手共谋,在反对霸权主义中做到有所作为;“卧薪尝胆”也决不是不要奋发图强,理直气壮地维护国威。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霸权主义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军事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