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_后现代主义论文

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_后现代主义论文

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思维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00)04-0082-05

自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了《后现代状况》一书,后现代主义思想正式进入哲学讲坛,并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和迅猛发展。由于后现代思想出现的领域广泛,涉猎的思想极其庞杂,所以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等问题至今未有统一说法。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角度对“后现代”一词做出阐释。

一、对“后现代”从思维方式角度的定性

自20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思潮兴起,至今它已渗入艺术、哲学、经济、政治等几乎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从内容上人们可以对后现代主义从不同领域进行理解和阐述。“后现代主义”一词出现以来,到底从哪个角度定性“后现代”也有着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后现代”就是要反现代,要否定一切“现代性”的东西(如解构学派的德里达),另一些人认为后现代是现代的自身之物,甚至是现代的“初期状态”(法国的利奥塔);有些人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主要从历史分期的角度把握(美国的丹尼尔·贝尔);有些人却认为“后现代”不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治河)。笔者比较认同首先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把握后现代,一是因为这样可以使人们从“现代”和“后现代”硝烟弥漫的论战中找到它们各自为其自身而具有的鲜明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发现并汲取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合理思想。

在1982年增补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对“后现代”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指继被叫做现代的东西之后,或在时间上后于现代”[1],这就将后现代看作是时间上的、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这或许多少受到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对“后现代”一词的解释,汤因比把后现代解释为一个西方统治地位结束、非西方文化壮大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思想表达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厌恶和对一个新时期的期待。但在历史发展仍处于现代阶段,却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各领域同时迸发出的这股强大的后现代思潮,这种对“后现代”仅在时间意义上的界定显然是不适用的,笔者认同这股强大的后现代思潮的出现首先标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并有取代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之势。这首先是因为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内部产生了无法克服的顽症。

俄罗斯学者费洛罗娃认为“城邦原型”造就了古希腊时期的民主、自由思想,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现西方社会很早就产生了“人类中心论”思想[2]。民主、自由思想、人类中心论都是典型的现代思想,说明传统中包含着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现代主义在传统社会就有其表现。

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正式兴起和大规模发展始于启蒙时代,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主要通过牛顿机械物理学、达尔文进化论和笛卡尔、洛克的哲学确立起其主导地位。牛顿的机械物理观揭示出一幅由机械因果律支配的世界图景。其基本假设是“宇宙是一个可直观想象和可知的秩序”[3],认为人可以认识宇宙间事物的确定不移的一般本质,主客体之间发生的是诸如观察、被观察、认识、被认识的外在机械作用,这种物理观不自觉的为用二元对立的逻辑看待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埋下了诱因;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则可能导致为了更好生存而不惜进行尔虞我诈的竞争逻辑;笛卡尔、洛克的哲学思想分别从理性和经验两方面确保了人的认识能力,是人类战胜自然、自我战胜他人的有力哲学依据。自此以后,支配人们思维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生活近乎宗教般的理解开始为一种实务操作性原则取代。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互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显露和发展了其自身鲜明的特征,那便是认识事物的机械性原则及以某事物为核心(如人类、自我等)而轻视与之相伴的其他因素的二元等级对立的逻辑。

如同传统社会中存在现代主义对传统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刚一诞生,就随之认可和予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4],自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之时,它就有了一个对其不断批评、超越的对手—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对峙和斗争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斗争的较早的、较集中的体现;尼采、海德格尔哲学对主体、理性的消解表现出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巨大不同。1945年,丁·哈德那特在《后现代房屋》一文中使用“后现代”一词时,他就是在思维方式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他写到:“他将是一个现代的主人,一个后现代的主人……他将为自己要求某种内在的经验,使自己从外在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从集体共识的污染中超脱出来,当世界被社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之后机会还可以在家中发现”[5]。这明确表现出作者对机械化、同一化把握世界的现代思维方式感到压抑和不满,希望以一种更合理的、更富创造性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生活。后现代主义运动发生于现代社会内部,它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了与“现代”的巨大不同,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转变。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对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彻底认识、分析、发现其中问题并克服的过程中树立起自身显著的特点。批判和超越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产生和存在的意义所在,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通过解构即批判阶段和“建构”即超越阶段实现的。

二、“解构”与“建构”:对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

根据英国坚克斯的考察,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由当时英国艺术家查普曼首次使用,1917年由帕维茨再次使用。19世纪80年代“后印象派”和20世纪初“后工业派”的出现是“后学”的正式开端,“后学”自其出现之日,就奇特地具有两方面相反的特征,它一方面表征对“极富创造力的时代”(即现代)产生的消极感,而另一方面则相反,它表征“一种超越否定性意识形态的积极感”[6]。自本世纪70年代晚期法国后结构主义者利奥塔、德里达、鲍德里亚的“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得到认同后,解构的后现代主义迅速在世界领域广为传播,大为风行,这使许多人,包括很多学者都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否定和消解现代主义,是反现代的,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积极批判,但却产生了一些诸如“主体消亡”、“理性消失”、“无意义”等消极后果,是破坏性的。其实这只是后现代主义一方面的特征或一个发展阶段,要真正关注和全面了解后现代主义,就不能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卫·雷·格里芬为带头人的一种崭新而富创造力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即被称作“建构的”、“生态的”或“重构的”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更高的发展阶段,也使后现代主义理论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1.解构思潮

前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比较庞杂,有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多种表现,其中解构主义是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思潮,从中可以看到前期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表现和特征。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哲学上的表现“从柏拉图的‘观念’、笛卡尔的‘我思’、斯宾诺莎的‘实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分析哲学的‘语言’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7],都是典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追求本源和最终真理。初期的后现代主义的一致行动便是对现代主义的整体性、结构性进行解构和颠覆。美国学者R.H.麦金尼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论争的最根本之处是‘一与多’的问题,现代主义试图寻找和创造统一性、秩序性、整体性、客观真理及永恒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则去发现和再现多样性、无序、不完满性、多元论和变化[8]。“解构”一词最早出现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海氏用这个词表示对结构进行分解、拆开,使其中的意义得以显现。他首先对人的理性、自主性提出质疑,认为人不能也无需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或许就没有什么本质、根源,没有确定不移的真理标准,人的真实做法是“走向事物本身”,使事物本身的意义显露出来,海德格尔也因此被有些人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鼻祖。自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三部著作,解构主义正式出台。在其著作中,德里达将“解构”的含义大大扩张,他致力于消解二元对立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对等级压迫的结构(如认为言语优于书写)进行解构和颠覆。在德里达看来,他的“解构”是一种“双重写作”,一是对等级结构对立双方的地位进行颠倒;二是这种颠倒是利用结构中本身的潜在矛盾使其自行瓦解,即他所讲的“自毁原则”。福柯的系谱学也对已取得合法地位的等级制度进行颠覆,系谱学放弃对所谓“深层”本质、本源的探索,而将目光转向表层,寻找和关心事件的细节,从根本上颠倒了长期以来对深层和表层关系的看法。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对现代主义社会独尊科学言语并认为它是“元叙事”的看法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科学本来是从叙事知识的母体中产生,它不应是“绝对真理”而应与人文知识的‘话语’一样,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从而打破了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所给予科学的尊贵皇冠。

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哲学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及其对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是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直接原因,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确定性、中心化方式相反,后现代主义在其解构步骤中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它不承认有终极标准和万物归一的最终归宿,王治河形象的称之为“流浪者的思维”。

2.建构的后现代主义

如果说解构主义的主旨在于批判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是在“破”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那么它还必须通过“立”来树立其自身更显著的特点,建构型后现代主义的主旨在于超越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建构型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罗蒂、霍伊等为代表的,同解构主义一样主要在文艺、哲学等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思维方式变革;而以大卫·雷·格里芬、斯普雷特纳克等为代表的建构的后现代主义则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把握现实生活,关切宇宙未来。这种思维方式对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完整的整体观”取代机械整体观,对被“祛魅”之物“返魅”。

正如工业革命不仅让资产阶级登上统治地位,而且同时锻造了其掘墓人—无产阶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成为主导人们思维的方式,但科技的继续发展,却一步步威胁和动摇了这种思维方式。这场科学革命的主要领域是生物学和物理学,在今天看来现代主义的机械论、还原论虽然在很多领域还起作用,但对于许多问题和现象,它是无能为力的。新近生物学发现揭示,是内在联系决定实体的性质和存在,而不是外在机械作用,实体以内在有机方式存在。卡尔·普里布拉姆及其同事在进行大脑全息摄影模型时发现,图像不是通过物体和照片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方式表现,而是如果某些脑细胞被移开,它破坏的不只是图像的某些部位,而是影响整个图像清晰度;另外一个试验,如果你在发育着的青蛙胚胎的早期切下其肢体的雏形,摇散其细胞,然后随意放回原处,一条正常的腿还会发育出来,这说明位于某一位置的细胞并不注定就要成为一部分,任何细胞都可以依其整体环境成为肢体的一部分[9]。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说明我们并不能用机械论、还原论的如同看待机器与其零件的关系来看待和理解实体存在。

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另一有力支持来自大卫·玻姆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解释。在其《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世界》一文中,他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出物质的组成要素不是一个个分离的粒子,而是场普遍存在于所有空间中,这与机械论认为宇宙的构成物是分离的、机械的假设是矛盾的,是背离机械论物理观的首要一步,而量子力学则走得更远,认为根本不存在连续的运动,但却存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不能进一步分解。根据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以上理解,大卫·玻姆认为机械物理观是用“显性”秩序解释事物间的关系,而他的“隐性”理论认为每一电子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与作为整体的宇宙相重叠的,因而它也与其他部分相重叠。他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完整的整体观”,即“整个宇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动地包含于它的每一部分之中的。由于整体包含于每个部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他部分以某种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10]。这种有机的整体观完全不同于机械整体观,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物现学领域的表现。

现代主义思维方式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对一切事物进行“祛魅”(即否认事物有任何吸引其他事物的隐藏力量)[11],作为古典力学和现代主义机械论思维方式的主要奠基人伽俐略,他只把科学研究的对象局限在可定量的第一性的质的范围内,认为这才是事物客观存在的起初性质,把第二性质连同亚里士多德与经院哲学所注重的目的、本质、形式等概念都当作不真实的、非普遍的东西,从实证科学中消除出去,这意味他在寻求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实证性、必然性时,将自然对象中的各类合目的的性质、和谐、适应性、创造性、偶然性以及一切与人类历史相关的具有伦理学与美学意义的东西都舍弃了[12]。在许多人看来,祛魅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必然结果,是科学本身的需要。大卫·雷·格里芬则认为这种观点并不真实。在其《科学的返魅》一文中,格里芬经过对科学的起源、性质及其新的发展的考察得出结论: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形成,并非纯粹科学本身的产物,而是一些超科学的力量比如神学需要、社会统治力量需要及其他因素所致。机械论假设自然界中的物质实体不存在隐匿力量,不会自运动,故而宇宙需要一个完全超自然的精神存在将运动法则施于自然,是波义耳、牛顿等人为证明上帝存在而设置的;同样,为了维护教会和国家的权威,统治阶级也需要一个超自然的上帝和不朽灵魂。现代主义二元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自然界的特性、创造性的祛魅而达到为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开采,对自然的征服提供借口。格里芬的这些考证对认为科学和祛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现代观念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他进一步通过大卫·玻姆、谢尔德拉克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新科学发现证明了“内在关系”不仅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基本物理单位的基本特征。从而说明科学本身的发现说明宇宙间的任何实体都应是目的和意义的存在,科学本身不会对宇宙万物进行祛魅,其本身应是附魅的。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推翻了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关于科学的祛魅性质,为科学返之以魅,复现其本来面目。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其深刻的洞察和强有力的批判及它切入问题的准确角度和对强大现实勇敢的批判精神,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是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其建构阶段,后现代主义吸取了古典思维如“和谐思想”和现代思维如确认科学的强大推动力等合理思想,在超越过去思维方式的同时,树立了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有破才有立,解构和建构成为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三、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意义

在90年代的“现代”与“后现代”争论中,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既不是一个真实的时间概念,也不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美国的C.凯勒在其《作为虚假历史的后现代主义》一文中认为后现代是一种虚假的历史划分,后现代与现代从来就是同时的,后现代并非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也不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如果有一些思维方式的变化,它本身也只是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自我完善,后现代性包含于现代性之中[13]。按照这种说法,作者只认为思维方式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是一种无止境的量的积累,所有新事物都只是旧事物的自身之物,都包含于旧事物之中,那又何来“现代”与“传统”之分呢?作者只看到历史发展、思维方式演进的连续性一面而忽略了其非连续性的一面。在社会发展的某个时期思维方式会发生质的转机,或许它与过去有着很多联系,但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与过去的巨大不同,思维方式的革命将给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带来新生力量,也只有认定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才会带动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固守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发展中会碰到许多难题,要开辟真正的创造之路,仅仅对落后的现代世界秩序进行反映是不行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后现代主义在其解构过程中打碎了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及其编织的神话,在其建构过程中则树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以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初期阶段的后现代主义即“解构”思潮,其主要目的是对现代主义思想进行质疑、批判。现代主义的坚固堡垒使人们感到无比压抑,他们急于彻底打碎这个“牢笼”,从消解主体、消解理性进而对由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支配而营造的整个现代社会堡垒进行全面和攻击颠覆。由于这一工程的艰巨性(总有许多既成事物的维护者),初期的后现代主义者多表现为激进主义者。他们不顾一切地消解现代性(打上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烙印的)而忽略了这样的大破坏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常被批判为反人道、反理性的;另一方面,为确保思想霸权、方法霸权永远不再建立,为“使王位的空缺成为常态,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往往对建构一种新哲学、新思想体系和新的世界观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怕自己在批判对手的同时又重犯对手的错误”[14]。这样又不免会带一些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但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破坏运动中,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迈出了艰难而有力的第一步,其深刻的批判思想给了后现代主义事业的继承者以莫大的启示,其勇敢的反叛精神也给予他们继续奋斗的巨大信心。

“完整的整体观”是建构型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社会发展领域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整个宇宙为基点,因为人类的命运同自然的命运休戚相关;个人不再把他人作为工具,而是将其视为目的,因为自我利益包含于他人利益之中。建构型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将自然界、他人他物看作是有意义、有目的存在,认为科学技术也是一种价值存在,对其创造利用不能为所欲为。“完整的整体观”认为宇宙间每个存在物都是平等的,都相互联系和包含,这就消解了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主客体之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二元对立的逻辑,打破了人类优于自然、自我优于他人的结构等级秩序,从而在挽救人类道德精神方面功不可没,这种思维方式提倡人类发自内心的对自然进行呵护,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进行真正平等交流和关切。建构型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勾画出的是一幅合谐溶融的世界图景。

当今中国正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如何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进行,避免走很多弯路,后现代思想对我们也有一些启示。正如当今后现代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大卫·雷·格里芬所言“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15]。中国应该是既现代化同时又后现代化的“两化”融合为“一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致力于经济和精神道德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

标签:;  ;  ;  ;  

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_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