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精品化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框架模型研究论文_范志莹

以科研精品化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框架模型研究论文_范志莹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围绕科研精品化的目标,在分析人文学院科研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目前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构成要素,建立个人科研评价体系框架模型,为科学评价学校科研能力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精品化;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为了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同时为了适应学校人事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重视个人的科研评价工作。目前,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非强势和优势学科的科研水平,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框架模型,进而引导科研资源的更优配置,实现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难题。

一、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下的科研现状分析——以人文学院为例

人文学院下设外语系、中文系和理论课部,共包含1个一级学科,即外国语言文学和5个二级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学术成果数据

以下将从学术论文、项目和著作类这三方面来的数据来反映人文学院近三年的学术研究成果。

1、学术论文

2012至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分别为12、12、14篇;中文核心期刊分别为27、13、14篇;公开发表期刊分别为40、20、43篇。

2、项目

2012至2014年,国家级项目1个,省部级项目共计13个,局级项目共计3个,校级项目共计5个。

3、著作类

2012至2014年,B类专著7部,C类专著7部,译著5部,教材19部。

(二)学术成果数据分析

从学术论文的数据来看,近三年CSSCI来源期刊的文章只有38篇,只占到总数的19.5%,由此可见,高质量的论文不多。从项目数据来看,近三年这四类项目共计有22个,省部级及以上的项目有63.6%,但是国家级项目只有1个。从著作类的数据来看,专著共计有14个,占到著作类总数的36.8%,译著共计5篇,占到著作类总数的13.2%。

人文学院下属的各级学科是以文学、语言等为主,有些外语的学术成果的鉴定等级没有标准,例如与日语有关的学术成果,因为没有可参考的日语文献等级,就只能按照最低的标准定级,教师只能在能够认定的范围内发布学术成果。总而言之,以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人文学院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价,得到的结论应该并不乐观。

二、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重数量轻质量

许多教师为了积攒更多的科研分数而发表一些质量低劣的论文,致使许多堂而皇之的科学研究实质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或者与人合作发表一些并非自身研究方向的学术成果,从而形成“学术泡沫”效应。

(二)重形式轻实质

近几年,学校逐步形成了唯“核心”期刊是从的观点。对形式的追求导致大量新问题的产生,如教师更多地关注形式化、可量化的论文指标,忽略了学术品格、学术态度;为了满足形式化评估需要,一篇文章、一本书都要不断进行各种精心包装,但往往都是短时期完成的成果,很难保证其质量。

(三)重立项轻成果

学校科研业绩考核包括立项和结项,但结项时大多是看成果是否达到课题主观部门的要求,但成果得到多大程度的应用,在科研评价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评价标准单一化,忽视学科差异

学科是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是科研长期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方向和方向群。即使是同一大门类的学科,也有各自的学术研究的特征性。例如外语系的日语学科教师发表的刊物级别就要参照其他非日语类的刊物级别,这样得到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大大折扣。例如非教师系列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比不上真正的教师,但科研业绩考核与教师系列的相同,这样就给这部分人员在晋升职称这方面造成很大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精品化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针对学校目前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就搭建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以下设计原则:一是要客观、公正、科学,而且可定量计算,最大限度地去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二是反映科研成果水平和质量的客观实际,引导科研工作不断促进和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三是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作用,培养高质量科研和技术人才。

(二)构建内容

1、科研评价体系模型框架指标

(1)学术论文。在现有期刊论文评价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被引用频次贡献和论文发表时效贡献等要素,建立了新的期刊论文科研成果评价模型。

(2)科研项目。在综合分析不同高校对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评价原则基础上,在此仅考虑纵向项目贡献,并区分解决不同类型的项目对被评价者科研能力得分的贡献。

(3)著作。为体现著作的实效性,对增加出版次数的赋予更高的评分。

(4)获奖。奖项级别的认定需要在调研基础上,制定出可以覆盖全部的奖项集合;奖项权重系数的确定问题,与该奖项的专业或行业认可度相关。

(5)学术兼职。在专业领域或社会服务方面为个人或集体赢得声誉的兼职工作,既可以肯定其工作专业性,又可以鼓励其服务相关领域的公益行为。

(6)成果转化。横向项目贡献得分参照纵向项目计算方式,但不对项目级别进行区分;成果转化也要考虑成果的类型和成果被采用后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

2、科研评价模型

该科研评价模型是在借鉴英国的REF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目前的科研评价考核管理办法中设计的科研奖励、学术兼职、成果推广等指标纳入模型,从而形成了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科研能力定量评价模型。

S总分=λ1 S论文 +λ2 S项目 +λ3 S著作 +λ4 S获奖 +λ5 S学术兼职 +λ6 S成果推广

其中,S论文 表示由学术论文给被评价者贡献的得分,主要是指期刊论文;S项目 表示由承担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给被评价者贡献的得分;S著作 表示由著作给被评价者贡献的得分;S获奖 表示由科研获奖或成果鉴定给被评价者贡献的得分;S学术兼职 表示由学术兼职给被评价者贡献的得分;S成果推广 表示由成果推广应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给被评价者贡献的得分;λ1 -λ6表示各科研能力模型在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权重系数。

此次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模型中涉及大量的权重因子。在评价模型权重因子确定过程中,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评价同一研究者所得到结果影响巨大。因此,权重因子必须要经过专门的调查来最终确定。

(三)保障措施

1、树立科学的科研评价理念

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成果的原创性和研究者潜心研究、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数量、金钱等量化指标的调控下,最终会产生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的产生。要改变科研评价不合理的现状,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术独立性、改变过于标准化的文化定式。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树立科学的科研评价理念,把评价和激励制度引入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上来。

2、践行分类科研评价

这里的分类一方面是指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是指不同专业系列人员。每个类型的研究活动由独特的研究规律和研究价值,因此,科研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实行分类科研评价。例如,基础研究应立足于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标准;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理论、技术等的创新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评价标准。另外,教师系列与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因从事科学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用同一套科研评价指标来衡量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会有失偏颇。

3、引入代表作制度

质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以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为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晋级晋职的依据,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代表作制在国外已经流行多年,得到广泛好评。其原因非常简单,只有学术精品力作,才能反映学者的真实水平。如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虽然只有万余字,但至今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史研究不可逾越的高山。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在学术评定中引入了代表作制度。代表作制度改变了科研评价重数量的做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这种评价方式并不排他,可以和传统的量化标准结合使用,根据不同学科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反映学者的客观水平。

参考文献:

[1] 安宁、邓开喜等,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8:131-138

[2] 刘威、张娟等.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框架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91-94

基金项目:本文由天津财经大学科研专项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ZXYB1541。

论文作者:范志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以科研精品化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框架模型研究论文_范志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