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狂口学校 梁松强 张 璐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实践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小学数学自身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摆弄学具、动手实验,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弄懂知识,探究规律、形成技能,建立正确的表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更是课标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 动手实践 作用
现在的小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弱。在教学中,老师常常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 的模式,导致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特别少。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主持了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批准号:18-HJYY-2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1、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实践操作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提供适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能够达到从“形象—半具象—抽象”,从而形成概念,逐渐接近概念、理解概念。动手实践操作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把7颗糖平均分到3个盒子里”的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会对余数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知道那颗剩下来没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数”,同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然的话就要把剩余的糖继续分到3个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过程就是“试商”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子里想一想分糖的过程,不看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糖的过程,帮助学生运用表象操作进一步体验“余数”的含义,最后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得出算式:7÷3=2……1。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活动边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体会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
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找规律的内容。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找”才是学生学习的着力点,教师教学时应从“找”字着手,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最终找到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从生活角度切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例如在教学用小棒摆三角形这一活动中,首先向学生提问:“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连着摆两个呢?3个呢?10个呢?n个呢?”一个、两个学生还能直接说出答案,当三角形的个数较多时,学生就很难一下子找到答案,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摆成一排三角形,并填写表格,让图和表来告诉学生其中隐含着的规律。接着在交流找的规律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亲自摆一摆,边摆边说边记录数字,重现刚才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观察表中所填的数据,做到数与形结合,使学生快速发现规律。在这里学生不仅发现了规律,共享了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操作和汇报代替了教师的讲解,而且还对发现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和这一规律本身了如指掌。
3、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这里的数学技能主要是指动手实践技能,是一种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完成活动任务的技能,如测量、绘图、制作等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是有关数学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如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画规定大小的圆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相关的操作步骤,形成必要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利用数学工具完成特定的任务,并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熟练地利用数学工具开展学习。
4、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求异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学生大脑中的创新区域才会被触发,才会有利于激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参与操作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接着再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在大脑初步形成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寻找不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清荣 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1( 3 ) 115 — 146.
论文作者:梁松强, 张 璐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数学论文; 规律论文; 概念论文; 余数论文; 教师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