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诚信_儒家论文

儒家伦理与诚信_儒家论文

儒家伦理与廉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伦理论文,廉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6-0117-06

       人一诞生,就与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发生伦理关系,推而广之与邻里、同学、老师、朋友、同事发生伦理关系。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一定的伦理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一定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伦理的伦的本意是辈、类的意思,理是条例、道理。伦理简言之,即人际社会关系中类之间或辈分之间的道理、原理、规范的总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他根据“商契能和合五教”的思想,规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伦的原理、规范。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地球村落化的情境下,伦理已度越狭隘的人际社会关系,而推至人与自然、社会、心灵、文明各领域的伦理关系,如自然生态伦理、社会人文伦理、人际道德伦理、心灵神精伦理、文明价值伦理。

       1.自然生态伦理

       人类活动超越了陆地,上九天揽月,下海洋捉鳖,构成全球性、太空性的生态冲突和危机,形成天地人全方位的伦理关系。按和合学原理,一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原理。人类本来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物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与吾(人类)都是同伴、朋友,如此,人类与天地自然万物应遵循诚信伦理,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互相并育而不相害,作为“本吾一体”的天地万物,贼害天地万物就是伤害人类自己。二是“以他平他谓之和”原理。人类与天地万物,是他与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的,人类应尊重他者(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地建立互利、互惠、互补、互鉴的伦理关系,以达到人类与天地自然万物之间融突而和合境域;三是天地合德的原理。人类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其德、合其明、合其序、合其凶吉,达到高度的和谐、平衡、有序、协调,并行而不相悖,与天地参,天人合一。自然生态伦理人文化成,天人同伦,物我同乐,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2.社会人文伦理

       人类生存世界的衣、食、住、用、行的资源,都来自天地自然万物,人类与天地万物应做到互相尊重的“以他平他”的和,如此必须提升主体人类自身的伦理自觉、道德自觉。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人构成社会结构。人是复杂的,社会结构也是复杂的,其利益与需要亦分殊,如生命、个体、群体、民族、国家、天下、宇宙各有不同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平衡、和谐其间的利益和需要,必须遵照以下原则。一是社会正义原则,即指一种公正的道理和价值取向。荀子认为崇尚财富和功利而不讲正义,是低俗的人。西方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以来,学者曾从各个角度、层面来论述正义。二是社会公平原则。这是衡量和回应社会发展在满足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多元需求,以及实现人的和立和达所达到的水平,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政道民主的人文主义精神。三是社会仁爱原则,社会正义、公平原则的运行,除有赖于外在的法律、礼制的维护、协调、保障外,还需要内在仁爱之心的恕道的及人及物。做到自由与法律的融突和合,依他与利他的融突和合,而与西方政体民主有异①。

       3.人际道德伦理

       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朱熹对道德作了诠释:“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之类,皆是自有得于己,方解恁地。”②道德的道是古往今来人人都应遵守的公共的道理;德是对公共的道理的体认,是自己行为的规范。道德是社会公共的道理规范,是主体对其的体认和实行。一是仁义礼智信原理,人要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诚信的心和行为,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否则就是非人了。二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原理,孝悌是人的根本,为人孝悌,就不会做出冒犯的事。孔子说:“孝慈则忠。”三是慎独自省原理,《中庸》说:“君子戒慎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时时刻刻要注意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依靠自觉,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自省就是自觉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道的原则。这是一种主体自我反思及自律、自强的精神。

       4.心灵精神伦理

       心灵伦理道德活动,一般指知、情、意活动,人心灵的痛苦、郁闷、烦恼、孤独、焦虑、忧愁,在伦理道德精神活动中得以协调、平衡、和谐。心灵精神伦理的认知活动的主客统一规则、实践规则、价值规则,情感活动的中和规则、仁慈规则、善恶规则,意志活动的自主规则、自律规则、自尊规则,使心灵伦理精神达至真、善、美的境界。

       5.文明价值伦理

       《周易·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与人文相联系,文明若各守其本份,便是人文主义价值的体现。谨守文明的人文价值,便能化成天下。天下是多元的,若都能以文明的人文价值来处理各种冲突和危机,就能达到和解,“仇必和而解”,各国、各民族、各宗教间便能和平共处。文明的人文价值倡导各民族、国家、宗教都应相互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学习,平等互鉴,包容和谐。这是文明价值伦理的基本要求。

       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人际道德、心灵精神、文明价值伦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民族的先人贤哲,以其生命智慧和智能创造,使中华文明薪火传承,唯变所适,生生不息。

       当前一些人的心灵思想被物欲所迷,伦理道德缺失,不知廉耻。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伦理道德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有着悠久、丰富而深邃的廉耻伦理道德。这在反腐倡廉中具有特殊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关系民族的治乱兴衰,国家的生死存亡,个人的身家性命。为此,倡导和践履中华优秀的廉耻伦理道德价值,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廉洁奉公、不贪不淫、诚信无欺的廉政而和谐的社会,是今天的急务。

       1.培育品行诚信的廉风

       廉有侧边和棱角的意思。《广雅·释言》:“廉,棱也。”廉风要求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若品德不善,行为不端,那么歪风邪气就会甚嚣尘上,污染社会风气。唯有风行诚信,才能消除歪风邪气。诚就是不欺骗、不虚伪、不作假、不冒牌、不坑人,而讲诚实、真诚、诚意、真心、真言、真行、真实。现今世界,充塞着贪心、嗔心、痴心、謟心、诳心、嫉心、害心、私心等等,贪得无厌,瞋贪恶起,痴迷混乱,謟心不诚,诳妄不实,嫉贤妒能,害损于人,私己害公,天空散布着一股乌烟瘴气。诚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石和改善社会风气的利器。“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道运行,暑往寒来,日往月来,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真实无妄。人道效法天道的诚信,以成就人的德性、事业、学业、善业。无诚便无德,国家就会出现乱象,社会风气就会败坏。

       无诚便无信,无诚信就是虚伪。天不讲信,不能构成四季;地不讲信,草木不能长大,人不讲信,就会乱家乱国。领导讲信,国家安宁;官员讲信,社会和谐;个人行信,立身于世。

       言而有信,对人诚实无欺是信的基本要求。孔子把信作为做人的重要道德规范。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政治,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分的军备,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民无信不立。”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维持不下去。信任比国家的军备和人的生命更重要,一个国家政府的命运,决定于民心的向背,人民的信任度。

       诚信的廉风,可荡涤社会的污泥浊水,清除社会的贪风淫风,净洁社会的假风邪风,以营造一个道德高尚、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良好廉风。

       2.坚守贫贱不移的廉志

       孟子说:“志,气之帅也。”意志是人的气质的统帅。换言之,意志是改善社会风气的支配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③因此他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④。人只怕自己没有志向,有了志向就有了目标,做事没有不成功的。

       《盐城论》载:“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⑤这种节操,可称之为德操。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⑥权利再大不能使你屈服,人再多不能使你改变意志,天下的事情不能使你动摇。活着坚持去做,到死不改变,这就是品德节操。如是,财富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不义而富、无名而贵的不为。应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因为“志正则众邪不生”,一切贪赃枉法、贿赂公行、酒色财气、金权交易,都与意志不廉正的各种邪念、欲念有关。意志廉正、刚正,众多邪念、邪气就不会产生。

       人要树立“澄清天下之志”,使社会的污浊风气得以澄清,国家的贪官污吏得以清除,担负起为人民谋福、振兴中华的重任。

       当前,在人欲横流、道德失落的尘世中,穷且不坠青云之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急切地追求富贵。如果坠入追求富贵的深渊,乃是自掘身败名裂的陷阱。要警惕“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罪莫大于多欲”。“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贪欲太多人心就散了,心散而不敬一,意志自然衰败,意志衰败就肆无忌惮,欲念邪念就泛滥成灾,什么坏事丑事都干得出来,贫贱不能移的廉志就不能坚守。为人应“财赂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财物贿赂不能动摇其廉洁之心,高官厚禄不能改变其净洁之志。

       3.尊重节操爱民的廉士

       古代君子和英雄,都有过人的节操。《小学》记载:“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具有仁爱的道德的人不因形势的盛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正义的人不因世事的存亡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廉士的人品像玉一样洁白,像竹一样正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比喻廉士君子在任何凶恶的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节操,至死不渝。“玉以洁润,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采。”玉石的洁净滋润,朱砂不能改变它的本质;松树的不畏严寒,霜雪不能毁掉它的神采,可喻廉士的品格。真可谓“凌冬不改青坚节,冒雪何妨色更苍”。竹子在天寒地冻的严冬仍不改变它青色的骨节,雪花飞舞又怎能妨碍竹色更显苍翠,赞扬廉士坚贞不屈崇高的品质。

       廉士之所以有崇高的节操,其源泉是有一颗爱民之心,爱民之心就是仁爱之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仁作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是廉士所遵循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孔子诠释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后来孟子、荀子、董仲舒继承这个思想,释“仁者,爱人”,或“仁者,爱人之名”。爱人为仁,也被先秦时道家、法家所认同。《庄子》:“爱人利物之谓仁。”《韩非子》:“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这里爱人之人,可以是泛指,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董仲舒于是把仁说成是“仁者所以爱人类”。韩愈释为“博爱之谓仁”。爱人首要的前提是把他人当作人来看待,“仁者,人也”。其次是“以他平他谓之和”,我与他、他与他之间是平等的,是应互相尊重的。最后是爱护、关怀、帮助他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自己站起来了,成功立业了,也帮助他者站起来,成功立业;自己通达、发达了,帮助他者通达发达。

       孔子曾希望统治者应爱民、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孟子为此提出了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给每一家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周种桑树,这样50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饲养鸡狗猪等,70岁以上人都有肉吃了,一家给100亩田地,不妨碍他们的生产,一家人就可以吃饱了。如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⑦。这是一幅农业社会的生活、生产的理想状态,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是廉士道德节操和人格的落实。

       4.坚持清白高洁的廉洁

       廉士、廉吏、廉官都以不贪为戒。古人认为主贪必亡国,臣贪必亡身。贪是人犯罪的起始,万恶的渊薮。一有贪念,便染洁为污,塞智为昏,变恩为惨,变廉为贪,毁了一生。

       古人深深体会到贪是人之大敌,国之大敌,所以管子把礼义廉耻作为国家的四维。⑧无礼,社会动乱无序;无义,国家有危险;无廉,国家会倾覆;无耻,国家就灭亡。廉耻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失廉耻就无所不取,无有不贪。廉洁的基本涵义是不苟取,不贪得。所以古人讲:“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常忧于不足。”人为贪欲所蔽,是没有满足的时候,利欲熏心,欲壑难填,其下场只能是身败名裂。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廉洁清白的官吏,是造福人民的表率;贪污受贿的官吏,是残害人民的盗贼。因此,历代“以不贪为宝”。《左传》记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玉工看过,这是一块美玉,所以才敢于进献给你。”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如果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⑨把不贪视为宝物,是人人应该珍惜的,是人人应该遵守的最宝贵的道德价值,是决不能丢弃的。

       贪与荒淫、奢华、豪赌相联系,今则与包二奶、养情人等相关联。廉与节俭相依不离,节俭是养廉的基础,花费无度,入不支出,则贪心生矣,贪心生,则罪恶之手伸矣。“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魏武帝时,“毛玠为东曹掾,典选举,以俭率人,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⑩。唐代宗大历末年,杨绾为相,他“质性贞廉,车服俭朴,居庙堂未数日,人心自化”(11)。中书令郭子仪,闻绾拜相,坐中音乐减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幹,每出入驺从百余,即日减损,惟留十骑。节俭可堵绝靡费,防止生活糜烂。如果领导以身作则,律己俭朴,便能影响官吏百姓。

       中国历代政府无不倡廉惩贪。汉元帝时,“贡禹上言:孝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12)。汉代凡犯贪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自杀;唐代贪赃犯法官吏都于朝堂决杀;宋代,“故尤严贪墨之罪”。即使遇大赦,“官吏受赃者不原”;元代至元十九年,“敕中外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13)。包拯曾训戒子孙:“有犯赃者,不得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14)古代中国虽没有彻底清除贪赃枉法,贪官污吏仍然不绝,但政府严惩贪赃,试图进行廉政建设,对稳定时局、维护统治有着积极效用和重要价值。

       5.坚守廉明公正的廉正

       贾谊《新书·道术》说:“兼复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公与私对待,正与邪相对。公正才能廉明,公正廉明才不会偏私,它体现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考试、用人、分配、治狱、赏罚、评价等,因此吕坤在《呻吟语·治道》中说:“公正二字是撑持世界的,没了这二字,便塌了天。”公正是维持国家和世界的支撑。“夫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廉者憎贪,信者疾伪。”(15)尚德清廉的人憎恨贪污,诚信公正的人厌恶虚伪不真。晏婴说:“婴闻之,廉者,政之本也”,“廉之谓公正”。(16)陈子昂说,为什么德凶、正邪、廉贪、信伪相对待?是因为德与凶势不相入,正与邪势不相利,廉与贪势不相售,信与伪势不相和,这种趣向的相反得不到化解。

       历史上,清廉公正相辅相成,清廉方能保持公正,公正必是清正廉明,因此,古来公正和廉明并称。这就是说“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只有心存公正而不偏私,即使是亲人朋友,也不存私心、偏心,而能秉公办理,并以廉洁、清廉约束自己,克己奉公。

       《后汉书》载:百姓荡涤污秽而清明,形神和顺寂寞,耳目清楚,“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17)。嗜好耳目口鼻的私欲的源头消灭了,廉明公正思想就会产生,人就活得悠闲自得自由、滋润优美。贪官污吏、非法暴富者,即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是提心吊胆、活得很累的。

       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做人,心地舒坦、悠然自得地生活,何乐而不为呢!清廉而心地洁白,“心无染者,欲境是仙境;心有系恶,乐境成苦海”。公正无私,才能堂堂做人。“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进。”(18)公道与私门、公义与私事、德厚与佞说、贪利与廉节之间,相对相关。荀子在此两相对相关之间,采取了达与塞、明与息、进与止、退与进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他的是非观、好恶观、价值观。

       6.始终洁身谨慎的廉谨

       《史记》记载:孝文帝时申屠嘉为丞相,“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孝景帝时,申屠嘉卒,继任丞相“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疆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19)。司马迁赞“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20)。由于申氏的廉明正直,后继的丞相都能清廉谨慎。

       修己以清心为要,为官以洁身为要。清心寡欲,不为私欲、私利牵累,而能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而能不苟取、不贪,便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就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21)。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形下,总是十分谨慎和惧怕,尽管很隐蔽、很细微,没有表现和显露出来,君子独处时所做所想都要十分谨慎。谚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自己若不洁身自好,有了一点私心、私欲,贿赂的罪恶之手就会伸向你,即使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环境中,也要坚决守得住,保持自身的纯洁。因为若为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了受了,总有一天要显露出来的。“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灾千室。”一条小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了城镇;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开始虽然接受的是小恩小惠,随后便大贿大贪了,到头来身败名裂,祸害子孙,子孙就要背负贪污犯后人的恶名,而被人冷眼相看。为子孙后代着想,也要留一个好名声。司马光载:涿郡太守杨震,秉性公正廉洁,子孙经常粗食步行。杨震的亲朋和长者劝杨震为儿孙置办产业,杨不肯。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22)因此说,“谨慎,保家之本”。也是保国的重要原则。“祸不入慎家之门”,也不入慎国之门。洁身谨慎于己、于家、于国、于社会都大有裨益。

       7.倡导谦逊知礼的廉让

       廉风、廉志、廉士、廉洁、廉正、廉谨落实到行为上,与人交往活动中要廉让。孟子认为,人都有辞让之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与仁义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一起被称为四德和四端。晏婴说:“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让之谓保德”。(23)廉洁是政治的根本,辞让是道德的主使。四端好比人的四肢,把它们扩充起来,便可以安定天下。

       礼的端始是辞让,礼作为四德、五常之一,四维之首,具有十分重要价值和功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24)。《礼记·曲礼上》记载: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成功;教训正俗,没有礼就不完备;分争辩讼,没有礼就不能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定位;宦学事师,没有礼就不亲切;班朝治军、莅官行法,没有礼的威仪就不能实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没有礼就不虔诚庄敬。

       顾炎武《日知录》记载,薛谦光为左补阙时上疏:古来取士,先观察其名行的渊源,考察其在乡里名誉,崇尚礼让以律己,显示节义以标志诚信。今之举人有乖事实,欲称举人,皆称觅举,所谓觅举,指自求的称谓。“夫竞荣者必有争利之心,谦逊者亦无贪贿之累。自非上智,焉能不移?在于中人,理由习俗。若重谨厚之士,则怀禄者必崇德以修名。”(25)如果竞荣的人争利之心盛,那么廉让、廉洁之风的道德就不具有,唯有重视谨厚的人、无贪贿赂的人,才是谦逊、廉逊、廉让的人和官吏。

       8.培育清廉知耻的廉耻

       清廉者必知耻,知耻者必清廉,知耻是体,清廉是用。耻,《说文解字》:“耻,辱也。”有耻辱的意思,也有羞愧的意蕴。孔子的学生有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26)恭敬符合礼制,就能免遭耻辱。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耻辱对人的关系很大。因此,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27)人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呵!

       《国语》记载:吴越战争,越国战败(公元前494年),忍受奇耻大辱,后经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十年生聚。越国父老兄弟向越王勾践说:“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谢说:过去战争的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哪里由你们与我共同承担耻辱呢?当决定与吴国决战,勾践召集众将士和百姓宣誓:“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28)我不担心兵力的不足,而忧患士兵们作战的意志和行为不高而寡廉鲜耻。

       管子讲国的四维,把廉耻作为四维中的两维。荀子廉耻连用:“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29)荀子把儒分为大儒、小儒、俗儒、陋儒、散儒、腐儒、偷儒、雅儒等。偷儒怕事,没有廉洁知耻的思想,而嗜好饮食酒色,是谓恶少。恶少与行为端正朴实、尊敬长者,又好学习、谦虚敏捷的君子相对应。

       人有廉耻之心,便会分辨是与非,“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30),就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是道德主体对于自身意志的制约、自身行为的约束,由自愧心理所形成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制的道德价值。廉耻是对于贪婪、腐败、丑恶、堕落现象的憎恨与对廉洁、清正、善良、完美的追求。它是改恶从善的动力,奋发图强的推力。孟子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31)不以赶不上他人为羞耻,又怎样赶上他人呢?这就激励起其赶超他人志气,积极向上的勇气。

       陆九渊专著《人不可以无耻》一文,认为人之所当贵,是知有耻。“至于甘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夫人之患莫大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32)人的忧患没有比无耻更大的了,人若无耻就与禽兽没有差别,那还是人吗?廉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价值。

       正由于人的最大的忧患是无廉耻,所以现今要特别注重倡导廉耻。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33)人若无廉耻,就丧失了主体自制、自律能力,肆无忌惮地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必然导致祸败乱亡;大臣官吏若如此,国家就会灭亡。国家必须重视廉耻教育,使百姓士人有廉耻,天下就会移风易俗。“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做人、治国本乎廉耻,做人无廉耻,就不是人,治国无廉耻,国乱亡。治军亦本于廉耻,若无廉耻,军心涣散、叛变投敌,无所不为,败军之象。《尉缭子》讲:“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34)国家必须讲究礼信亲爱大义,就可以战胜饥困而换来温饱;国家必须具有孝慈廉耻的风气,就可以克服危亡而换来生存。古人带领士兵、人民,必须先以礼义信用教育兵民,然后赏予官爵奉禄;必须先进行廉耻道德教育,然后才用刑罚;必须先亲近爱护兵民,然后才用法纪约束兵民。这样的队伍,驻守时固若金汤,行动时像猛虎离山,就能战无不胜。

       廉耻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具有重要价值,于个人、民众、社会、国家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是体现人的道德情操、德性人格、生活作风、价值观念的标志或符号。

       品行诚信的廉风,贫贱不移的廉志,节操爱民的廉士,清白高洁的廉洁,廉明公正的廉正,洁身谨慎的廉谨,廉逊知礼的廉让,清廉知耻的廉耻,是乃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立世之本,本丧就无立身之地、立国之地、立世之地。治身、治家、治国、治世,唯有遵守上述八方面,才能成功;治政、治经、治文、治军,只有坚守此八方面,才获完善。

       收稿日期:2014-05-10

       注释:

       ①王绍光:《中国的治国理念与政道思维传统》,《参考消息》2014年5月6日。

       ②朱熹:《朱子语类》卷13,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页。

       ③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王文成公全书续编》卷26。

       ⑤王利器:《地广》,《盐城论校注》卷4,中华书局,1992年,第209页。

       ⑥《劝学》,《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13页。

       ⑦《梁惠王上》,《孟子集注》卷1,《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⑧《牧民·四维》,《管子校注》卷1,中华书局,2004年,第11页。

       ⑨《襄公十五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4页。

       ⑩(11)顾炎武:《俭约》,《日知录集释》卷13,岳麓书社,1996年,第487页。

       (12)顾炎武:《贵廉》,《日知录集释》卷13,岳麓书社,1996年,第492页。

       (13)(14)顾炎武:《除贪》,《日知录集释》卷13,岳麓书社,1996年,第489—491、491页。

       (15)欧阳修:《陈子昂传》,《新唐书》卷107,中华书局,1987年,第4075页。

       (16)(23)晏婴:《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403页。

       (17)司马彪:《班彪传》附《班固传》,《后汉书》卷40下,中华书局,1973年,第1368页。

       (18)荀况:《君道》,《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200页。

       (19)(20)司马迁:《申屠嘉传》,《史记》卷96,《国学基本丛书》,商务印书馆,1932年。

       (21)《中庸》第一章。

       (22)司马光:《留下清白给儿孙》,《家范》卷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24)《隐公十一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76页。

       (25)顾炎武:《名教》,《日知录集释》卷13,岳麓书社,1996年,第479页。

       (26)朱熹:《学而》,《论语集注》卷1,《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27)(31)朱熹:《尽心上》,《孟子集注》卷13,《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7页。

       (28)徐元浩:《越语上》,《国语集解》卷20,中华书局,2002年,第571页。

       (29)荀况:《修身》,《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

       (30)朱熹:《朱子语类》卷13,中华书局,1986年。

       (32)陆九渊:《人不可以无耻》,《陆九渊集》卷32,中华书局,1980年,第376页。

       (33)顾炎武:《廉耻》,《日知录集》卷13,岳麓书社,1996年,第482页。顾炎武引自《五代史·冯道传论》。

       (34)华陆综:《战威第四》,《尉缭子注译》卷1,中华书局,1929年,第14—15页。

标签:;  ;  ;  ;  ;  

儒家伦理与诚信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