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借鉴传统文化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借鉴传统文化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借鉴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统文化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国情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二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换言之,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的治国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是相传承的。在儒家那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时物质基础……”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儒家的治国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孟子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制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儒家认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

同时,儒家也看到,仅仅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实现和谐社会远远不够,因为它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道德的进步、精神的充实和社会的和谐。所以,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虽然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但若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吃喝嫖赌、骄奢淫逸等不良社会现象。这恰恰是目前我国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和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出现的问题。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了伦理道德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这就必须首先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既能够保持各民族大团结的统一局面、又能不断融合外来民族并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秉持了“不同而一”的理念,在全社会提倡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为核心的共同道德规范,而且这些道德规范能够为各个民族、各个宗教信仰的人们所认同,形成了社会统一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因而没有出现如墨子所讲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更没有出现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麦金泰尔在他著名的《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所批判的正是西方社会的这种道德混乱状况。我们党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后,随即就提出了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这也是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结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确定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因为如果在家庭里家长灌输的、学校里老师教导的和社会传媒宣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甚至相冲突,就会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以促进和谐为核心的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也为法律规则设计、制度安排提供了内在精神和价值灵魂。也就是说,任何法律、制度的设计都是为了维护和体现一定的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忽视法律和制度建设的作用,但是法律和各种制度设计所维护的核心价值与西方有所不同。

在西方的民主政治中,法律和制度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公平正义这个核心价值来进行的,但这仅仅通过惩罚和约束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却不能因此培养出人的爱心、同情心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因此,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可能是精神空虚、道德颓废、人情冷漠的,人们可以通过一种令人厌恶的恶劣方式来遵守法律,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所以,在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如青少年吸毒、酗酒闹事、离婚率上升等,这些行为虽然没有触及法律,但是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良影响。更进一步讲,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可以把触犯法律的人关进监狱,但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局面。

正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教训、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才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非“法治社会”或“民主社会”的命题。因为相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而言,和谐是一个更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的目标。因而,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也明确肯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正是围绕着和谐这个本质属性或核心价值来进行制度安排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特色所在。但是谈到和谐,人们不免会担心陷入不讲公平正义的“一团和气”、高压下的和谐、丧失活力的和谐等等,因此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和谐社会。这说明,公平正义仅仅是法律、制度安排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显然不可能和谐),但并不是全部。把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来构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才能有效避免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上述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上,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建立一种比西方国家更好的民主模式,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诚如李君如研究员在他的《协商民主:重要的民主形式》中强调指出的:“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是我们明确的目标,这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在中国这样的国情,包括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条件下,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形式?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理解,他提出“我国的民主制度是‘选举+协商’的民主制度,它有其独特的优点。”他还说:“我们要有民主政治上的自尊心,要创造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民主的好形式,而且我们正在作这样的贡献。”作为一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都有深刻理解的严谨理论家,提出这样的论断绝对不是任意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讲,这种信心正是来自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文化。

此外,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正是借鉴了中华文化的结果。胡锦涛同志耶鲁大学的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的确,“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的内容,这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等)的思想来源。这些理论的提出之所以对内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对外具有广泛影响力、震撼力,就在于我们尊重并发现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并力图使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而也受到了世界的尊重。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下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在这里,实际上就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同时它的提出也将进一步促使我们党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正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真正以开放的心胸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才不会割断历史,才不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标签:;  ;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借鉴传统文化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