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科 四川 重庆 400054)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假性动脉瘤(PSA)的诊治方法。方法:在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选取5例LC后假性动脉瘤患者,探讨其诊治、预防措施。结果:5例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消化道出血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接受栓塞治疗和开腹止血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假性动脉瘤诊断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价值较高,介入栓塞疗法和开腹止血为常见治疗方法,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和手术操作密切相关,临床需加强预防,减少LC后假性动脉瘤发生,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假性动脉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02-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常见的胆道外科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可与青睐。假性动脉瘤(PSA)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少见并发症,指动脉管壁撕裂、穿破,血液破口流出,主动脉邻近组织包裹形成血肿[1],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导致大出血,如腹腔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笔者结合文献及临床,对LC后假性动脉瘤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情况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男,29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8d右上腹胀痛,体温正常。采用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窝有4.9×5.4cm液性暗区,周边有0.6cm厚的粗糙壁,液性暗区比较清晰。术后25d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胆囊窝积液穿刺术。抽取80ml暗红色血液,疼痛明显减轻,但次日右上腹剧烈疼痛,并出现失血性休克,疑似假性动脉瘤。剖腹检查,将血液吸出,彻底清除血块,解剖出Winslow孔,捏住肝蒂,控制出血,胆囊床有不规则囊袋,前壁破裂,和大网膜粘连,肝蒂松开后,溢出鲜血。上壁与胆囊床肝缘紧贴,下壁和十二指肠粘连,将胆囊动脉结扎,清除血块,无活动性出血,缝合前后壁,探查胆总管,置入T管,Winslow孔置入多孔乳胶管,术后16d出院。
例2,女,34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一周出现上腹胀痛,未见黄疸、发热。经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窝处有3.6cm×2.2cm的积液区,周边有厚0.5cm毛糙壁,可能为术后积液,抗感染治疗7d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超声复查显示积液减少不明显。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积液区有血流信号,考虑为假性动脉瘤。在局部麻醉下,经右侧股动脉选择性插管至肝总动脉,造影剂注入后,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迷走右肝动脉,造影剂外溢形成圆形影,确诊为假性动脉瘤。借助超声引导,选择插管至此处,根据靶血管内径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弹簧圈和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治疗后无造影剂外溢,治愈出院。
例3,男,56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32d,右上腹隐痛,皮肤黄疸,体温正常,采用超声检查,胆囊窝有4.5×3.2cm囊性暗区,腔内暗区欠清晰,囊壁不规则,将胆总管推压字上方肝胆管扩张。肝功能检查显示直接胆红素97.6μmol/L,总胆红素124.0μmol/L,给予补液、保肝、抗感染治疗,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囊性暗区有血流信号,考虑为假性动脉瘤,肝动脉造影确诊为右肝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1d后复查,瘤体明显缩小,为1.0×0.7cm,内部回声增强,积血被吸收,治疗成功。
例4,女,62岁,术后27d出现右上腹隐痛,入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窝处有2.2×1.4cm液性暗区,有血流信号,疑似假性动脉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行肝动脉造影无明显异常,接受选择性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迷走右肝动脉,造影剂外溢,证实为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疗效欠佳,远端细小动脉分支栓塞,动脉瘤体增大,继续栓塞会增大张力,导致动脉瘤破裂,X线检查显示大量造影剂外溢,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采用一小段不锈钢导丝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达到了良好的止血效果,治愈出院。
例5,女,65岁,LC术后28d右上腹疼痛,1h后呕血300ml,入院后接受超声检查,肝下积液,胆总管轻度扩张。再次呕血500ml,腹痛有所减轻,给予补液、输血等处理,血压仍不稳定,急诊探腹,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清除右上腹积血、血块,胆囊管钛夹脱落,开放胆囊管,上方有2.1×1.3cm椭圆形“囊袋”,阻断松开,可见囊袋破口破血,疑似假性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积血进入消化道导致呕血。将胆囊动脉缝扎止血,置入细管后对胆总管进行冲洗,待胆汁清亮,胆囊管应用丝线结扎,腹腔彻底清洗,Winslow孔留置引流管。术后14d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未出现明显异常。
2.讨论
假性动脉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少见并发症,相关数据显示[2],LC术后右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0.6%,较假性胆囊动脉瘤0.18%相对较高,目前国内报道较少。LC后假性动脉瘤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表明,医源性损伤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电切、电凝、电灼等所导致的热力损伤,会导致右肝和胆囊脉壁受损,破坏中层弹力膜,动脉壁变薄,失去弹性,动脉血流冲击后,向外膨出,被周围组织包裹后形成假性动脉瘤。若接受LC为老年患者或动脉壁结构异常者,将增加假性动脉瘤发生风险[3]。另外,在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残端时,钛夹操作不当,对胆囊动脉、右肝动脉壁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假性动脉瘤出现。
假性动脉瘤多发生在LC术后7~40d,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胆道出血、一般无发热、失血性休克等。假性动脉瘤上述症状缺乏特异性,加上医师对此病研究甚少,增加诊断难度。B超检查可提示胆囊窝处有积液,可能与术后胆汁积聚、胆囊窝渗血混淆,误诊、漏诊风险较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不错的诊断效果,可显示液性暗区持续搏动的血流信号。针对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消化道出血者,B超显示液性暗区,可考虑假性动脉瘤,需及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仍然无法确诊时,切不可贸然穿刺,避免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诊断假性动脉瘤的“金标准”[4],可清楚地观察瘤体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来源等,帮助医师明确诊断。
假性动脉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瘤体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带来生命危险。一旦确诊需尽快采取治疗,综合考虑瘤体部位、大小、形态,肝动脉造影确诊后行手术治疗或栓塞治疗,其中栓塞治疗创伤小、痛苦轻,可减少开腹带来的风险,治疗效果确切,比较适合休克、黄疸、年老体衰者[5];但栓塞治疗为侵入性操作,仍具有风险,需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进行治疗。在行LC过程中,应在以下几方面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发生[6]:(1)电灼时,远离钛夹,避免损伤胆囊动脉壁;(2)胆囊动脉分支出血,不能盲目电凝止血;(3)在肝十二指肠韧带附近,减少电钩的使用;(4)提供操作水平,规范操作,从而减少假性动脉瘤。
【参考文献】
[1]黄会芳,许翠萍,殷云勤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6(16):4986-4987.
[2]周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对策[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604-604.
[3]谢晓峰,余明,戴金军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2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9,44(12):1196-1197.
[4]陈旭东,王晓辉,李鸣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腹主动脉损伤及假性动脉瘤形成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7):565-565.
[5]申锷,雷志锴,胡兵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8):683-683.
[6]杨培,赵平武,黎前德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假性动脉瘤的诊治[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4):328-330.
论文作者:曹铸敏,甘霖,段照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动脉瘤论文; 胆囊论文; 动脉论文; 术后论文; 超声论文; 造影论文; 多普勒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