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带头人论文,党组织论文,队伍建设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0)04-0065-0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任务,指出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1]在农村,村党组织带头人主要是指村党组织书记,他们的素质本领能不能带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真正履行职能,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决定着“三农”问题的化解,决定着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完成。当前,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建设一支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
一、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基于岗位吸引力及乡村文化的影响,村党组织带头人没有实现人选最优化。
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农村事业的带头人,应该是人选最优化,但调研显示,实际上还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岗位吸引力不足,在政治上没有上升渠道。以前村书记只要干得好,就有机会被组织上提拔使用,或进机关当公务员,或解决集体事业编制,或调任乡镇属企业当领导。但现在由于政治体制和干部体制改革、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企业转制等因素,不能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调入乡镇工作;在经济上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投入的工作精力与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农村人才,不愿意从事村里的工作,导致人才瓶颈突出,以至一些地方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担当村支书的重任,有时甚至只能由得票排在三、四位的人出任村支书。二是选举的文化环境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选举权的重视和使用就发生了偏差。一方面是不少村民民主意识、法治观念淡薄,认为只要能得到实惠,选谁都无所谓,于是也就有了选前“做工作”风气的盛行,甚至发生将选票卖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家族文化也在影响着优秀人才的当选。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一切职位多数场合都是在氏族内部选举的,因而是在氏族范围内世袭的。在替补遗缺时,最亲近的同氏族亲属——弟,或姐妹的儿子,逐渐享有了优先权,除非有理由摒弃他。”[2](P95)村民广泛认同和支持着家庭文化观念,表现为在权利意识上不是以自我主体的名义存在,而是以家族中角色的名义存在。在行为中注重的是自己与本家族的关系,以服从家族的规范和需要为目标,而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意识淡薄,许多村民把参与投票看成是一种与家族“规矩”和“面子”相联系的“权利”,甚至觉得不投族人的票“理亏”[3]。因而在村书记的选举中往往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自己的选择对象,看重的不是能力和威望,而是是否同姓同族。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受组织上瞩目和重点培养的人选,以及在学历素质突出、能力上也很出众的人才,常常不愿意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落败。
其二,基于村书记的个人观念和客观压力,村党组织带头人的主观工作动力明显不足。
一方面,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观念与新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理想、宗旨观念不够坚定。一些人对社会上腐朽庸俗的作风、封建落后思想的侵蚀,缺乏有效的抵制,理想意志薄弱;有的自私自利、化公为私、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以权谋私,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不足,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情绪,缺乏从长远发展和更高的视野看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志仍习惯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旧的管理模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薄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在引导农民成为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市场、占领市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过大问题。目前,农村工作在目标上,由原来抓农业生产变为现在的促农民增收、保社会稳定;在方式上,由原来的计划安排、行政命令变为现在的自主管理、引导服务,乡镇有多少项工作,村里就要承担多少项任务。由于承受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村书记们工作精力上确实顾不过来,工作上被动应付的现象比较严重,难以集中精力干事。
其三,基于长期形成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工作客观上出现精力偏向。
村党组织带头人作用发挥不好的客观原因,一者表现在对基层干部的管理方式上。通过量化考核来调动和规范村党组织的工作已经成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主要方法,这虽然有利于督促和规范村党组织的工作,但由于考核指标过于细化,几乎覆盖了农村的全部工作,使得重点不突出,工作方向不明确,过于模式化,缺乏从本地出发的个性化,导致村书记的工作既繁忙又琐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成效却不显著。二者,党支部工作依据的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而村委会工作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两者的部分内容交错重叠就造成两委职权冲突,两委工作中相互支持度不够,相互拆台现象时有发生。两委的矛盾存在也影响了村党组织工作精力的集中,影响了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职能发挥。三者,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基层工作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设计工作时,等上级指令、等文件,书记工作变成了上行下效,照搬照抄就可以应付,缺乏对本地发展的研究,把精力过多放在上级交办的具体任务上,放到围着上级转的工作上,缺乏创新性思考。
其四,基于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训方式和内容的缺陷,教育质量不高,素质能力提高不大。
各地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村党组织带头人的教育培训,每年都采取集中培训、举办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但客观上,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政治理论轻具体技能、重学习形式轻教育实效、重学习过程轻教育转化的问题;教育培训的途径和渠道还比较狭窄,仍然以党校的培训和远程教育为主,其他形式只是偶尔尝试,尚未形成制度;在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是政治学习还是法律技能,都存在着不够系统深入的问题,许多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新学科新知识不多,特别对学后的反思不够,只是停留在简单促动层面。
二、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1.把提高素质能力作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基础。
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素质能力提升作为基础,按照“一好双强”的总体要求,实现村党组织带头人“政治坚定有信念,实践宗旨有办法,依法办事有威信,发展经济有本领”的具体目标。[4]“政治坚定有信念”,就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始终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实践宗旨有办法”,就是牢记并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具有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做真心实意、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的贴心人。“依法办事有威信”,就是坚决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把对国家、集体负责与对农民群众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违法施政,不越权行事,作风民主,处事公正,严于律己,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带头人。“发展经济有本领”,就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发展本村经济的思路清晰,敢于和善于带领群众闯市场,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2.把发挥职能作用作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核心。
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关键是促进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要科学合理确定村党组织带头人岗位目标职责,促使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创新促进职能发挥的路径和载体。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工作内容,更多地主持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富民强村路子,更好地带领和引导党员群众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致富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领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搞好生产服务和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实现工作方式转变,妥善处理好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善于靠政策引导农村发展,靠正确的思路引领群众发家致富,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扎实有效的服务行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3.把构建制度机制作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方式选择。
要把制度机制建设当作系统工程来抓,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的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激励奖惩等各项制度。要落实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责任部门,明确县(市)党委和乡(镇)党委责任,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创造客观条件。要加强对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检查督导,对制度机制落实好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激励。
三、坚持突出实效原则。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1.培养后备人才,引导文化走向。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部分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实用人才、农民党员、村干部”三位一体的工作制度,这一制度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也是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从农村人才入手是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应进一步探索“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5]这一要求的实现方法。要全面调查本乡村有项目的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农民经济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及骨干、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籍的优秀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离岗或退休人员,有条件的建立乡土人才档案。实施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扶持机制,建立乡土人才扶持基金,对确有潜力的项目,实行基金借贷制度。制定乡土人才培养规划,力争每年有不少于7天的培训。增加对乡土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使之成为政治上过硬、对党和人民有感情、对事业有追求的党的有力后备队伍。
经济上的倾斜必然会引起文化上的反响。一方面通过形成这样一批骨干力量来构建乡村新的主流文化,形成致富发展之风,形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进行文化判断的常态;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扶持和培养,引导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价值走向,使他们更愿意走到党的周围,更愿意按照我们政治体制设计进行成长与发展,从而改变乡村政治淡漠与家族价值倾向。
2.改进选拔机制,实现党政合一。
要探索真正让村党组织带头人实现最优人选化,并在工作中减少“党政”掣肘,就要打破村庄、地域、身份、年龄、职业的限制,坚持四个面向标准选拔推荐党支部书记的制度,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带头人,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等措施。完善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乡镇党委任命相结合的选任制度,严格控制拉票贿选等情况的发生,加强民主宣传,提高民主意识,使党员群众更加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对经过实践考验具有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群众拥护、能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的组织掌握的人选,可以实行党委任命。
探索实现村书记、村主任“党政一肩挑”。如村委会选举在先,则要求村主任选举中,必须要有组织推荐的党内人选参加,如果党员人选得到群众公认,确为“一好双强”型人才,可以在村书记换届中实行党委任命。如村党组织先行改选,则通过“两推”的方式,把群众公认,组织认可的“一好双强”人才选拔到村书记岗位上,并要求村书记必须参加村主任选举,力争实现党政一肩挑。
3.规范管理制度,引导工作方向。
立足村党组织带头人的主要工作职责,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这个中心任务,[6]认真建立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岗位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实行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六项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发展建设分为七个主体指标:一是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人数比上年增加数;二是发放农民创业小额贷款资金数;三是新增创业农户户数;四是村人均收入增加值;五是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比例;六是群众信任指数达到值;七是村文化生活健康指数值。由村书记根据本村潜力和基础情况,向本村村民代表大会提出并获得通过,向村民做出公开承诺,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年终公开述职,实行责任达标制,根据达标状况给予奖惩。
制定村级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宅基地审批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公开,并对公开内容、公开形式作出规定,切实解决好“只公布、不公开”等问题,增加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要强化舆论监督,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报道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让群众理解、支持和监督村支书的工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村党支书始终为民当权,带民致富。
4.加强待遇建设,充分激发热情。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抓紧落实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6]。这就为解决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报酬偏低和工资分配不科学欠合理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健全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激励机制,应重点解决他们的身份、待遇、离任待遇、养老保险等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规范。一是政治上要多关心,让其有“奔头”。县、乡两级建立宣传表彰村干部制度,县委、县政府形成评选表彰奖励“十佳村干部”制度,依托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常年宣传报道优秀村干部特别是优秀村支书的先进事迹。二是探索优秀村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兼任、调任乡镇领导职务制度。对工作业绩突出、考核连年优秀的,在报考乡镇公务员中可免除笔试。对所在村实现经济指标两年人均翻番,或建立全村规模的潜力经济、规模经济的有特殊贡献的村支书,可以破格参加乡镇领导职务的公开选拔,在总成绩中给予加分的奖励。三是经济上要多优待,让其有“干头”。建立村干部结构报酬制度,在保证底数并逐步提高的前提下,村干部报酬一律实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的结构报酬制。使其待遇略高于农民中高等收入。
5.创新培训机制,全面提升素质。
对村党组织带头人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规划以及中央下发的《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制定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训规划。学习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与本村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实用技能、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律法规为主。在形式上探索“开眼放世界”的培训,组织村党组织带头人到国外、到南方等乡村建设卓有成效的地方去开阔眼界,转变思维。同时,有计划地聘请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并选择一些专家到有条件的村与村党组织带头人结对子,实行手把手的指导。
要探索学后行动引导制度。做到每次学习之后,都有一定时间的讨论,围绕找差距、想办法、定方向做足文章,并形成学后思考报告。对确实可行的进行落实,并对提出者给予奖励。制定学后考核评比方法,注重实际效果原则,对学后行为进行考核评比,奖励学有成效者,并以之作为提拔重用的条件。
[收稿日期]2010-05-06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党组织论文; 农民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 队伍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