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沿海地区进行岩土工程施工经常会受到软土地层的干扰,造成岩土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差,直接影响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应用合理的支护手段对岩土工程中软土地质实施有效治理,从而推动基坑工程施工顺利开展。本文将通过结合某项目实例,从地质水文环境、工程规模、周边环境等方面系统分析和介绍在此类地区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选型,通过数值计算和监测结果对比优化,得出合理支护方案,从而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土地区;基坑支护;选型优化
1引言
近年沿海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地下工程治理技术的得到长足进步,基坑工程逐渐向大深度、大面积趋势发展,并且所处环境和施工条件越来越复杂,如密集建筑群中、邻近建、构筑物、市政管线、地铁隧道等[1],对基坑稳定及变形要求严格,尤其在沿海淤泥土、砂土、高水位或混合复杂环境和地质条件下实施基坑工程,发生工程事故也屡见不鲜。因此,选取合理、安全的支护方案在基坑工程中尤为重要。
广州南沙地区淤泥、砂层等软土地层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淤泥层、砂层厚度可达20~30m,在淤泥、砂层地层环境下,支护不当容易引起坍塌,周边地面沉降,道路、管线损坏等工程灾害,严重影响周边环境。选取有效支护选型方案,保证安全同时,做到经济合理、施工便捷、工期节省,已成为工程建设中基坑选型和优化的决策性步骤,是该地区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可续持发展的根本手段。本文结合南沙区某基坑支护项目,探讨深厚淤泥、砂层中基坑支护选型及分析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及监测数据验证方案,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2]。
2 工程概述
2.1 基坑概述
某文创中心项目地块位于体育地块北侧,拟建多栋高层或超高层、附属裙楼等由住宅、办公、商业等多功能性质所组成建筑综合体。项目地块包含07~11共5个地块,目前先开发07地块,拟建5栋高层。拟设置大底盘一层地下室,基坑平均开挖深度约5.0m;基坑周长超过500m,基坑形状呈不规则矩形。
图 1 项目基坑位置及周边环境图
2.2 地质概况
场地属海陆交互沉积平原地貌,地貌类型单一,地形平坦开阔,场地现状目前为草平地。现状场地基本平整,场地现状地面高程为5.92~7.10m,地形较平坦。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第四系(Q4)土层依其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分为素填土层(Q4ml)、海陆交互沉积层(Q4mc)、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为加里东期(Pz1)花岗片麻岩。
第①层素填土:广泛分布,均有揭露,层厚为1.40~4.50m,平均2.72m,松散~欠压实状;第②层淤泥、淤泥质土:广泛分布,主要土层,层厚2.40~17.60m,平均13.51m,饱和,流~软塑,大部分混杂较多粉、细砂;第③层粉质粘土:零星分布,层厚1.20~12.40m,平均4.36m,呈可塑状为主,局部软塑状;第④层粉砂:零星分布,层厚6.60~10.80m,平均8.67m,饱和,松散;第⑤层中、粗砂:广泛分布,主要土层,以中、粗砂为主,层厚3.80~21.70m,平均9.75m,饱和,稍密;第⑥层砾砂:广泛分布。主要土层,以砾砂为主,层厚3.20~18.90m,平均9.06m,饱和,中密;第⑦层砂质粘性土:零星分布,层厚1.80~9.20m,平均4.86m,硬塑;第⑧层全风化花岗片麻岩:零星分布,层厚1.70~5.60m,平均3.12m,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第⑨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广泛分布,层厚0.60~6.60m,平均2.14m,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夹岩块状、大部分以岩状为主,遇水易软化、崩解。
表1 地基变形、基坑支护设计取值参考表
2.3 水文概况
场地地下水主要含水介质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层(粉砂、中、粗砂层、砾砂层)中,砂层厚度大,透水性好,富水性好。其余的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层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伏花岗片麻岩节理裂隙中,其中全风化岩层主要呈坚硬土状,强、中、微风化岩层岩石裂隙发育~较发育,岩石较完整,富水性普遍较为贫乏。地下水位深度为0.50~1.50m,稳定静止水位深度为0.20~2.00m,年水位变化幅度为0.5~1.0m。
3 基坑工程特点分析
3.1 场地地层分布特点
从场地地层结构分布可知: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层依次描述为:人工填土层、淤泥、淤泥质土层。坑底位置地下室底板(含电梯井位置)所处地层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层。场地地下水位丰富,且透水砂层深厚(砂层厚度甚至超过25m),砂层层顶埋深12.20~32.40m,风化岩层岩面深度达30m以上;基坑开挖深度较大时候,坑底易出现管涌,这给基坑止水及开挖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基坑支护选型时,要考虑止水帷幕的可行性,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2 周边环境分析
项目场地位置处于某大道与蕉门水道交汇处,体育地块北侧,村落南面,与某大道相隔有学校和住宅小区;周围水道环绕。07地块位于场地东北角,东侧与青少年宫(在建)及先行施工规划路相邻,北侧红线外即为建设一路(已建,约6m距离),南、西面分别为08、09后续开发场地;东北角位置幼儿园基础在地下室顶板完成前进行施工,北侧红线内1~3m有一1m直径雨水管不考虑迁移。
3.3 周总体分析及评价
根据场地地质、水文条件,项目规划条件,对07地块基坑支护条件分析如下:①场地总体较平整,场地处西面、南面区域较为空旷,北面、东面均不同程度存在管线、在建或先建项目工程;②场地地质条件差,淤泥、淤泥质土层、砂层全场地分布,地层深厚(最厚处分别超过17m和30m);③基坑开挖深度并不大,但对基坑工程实施影响较大;④开挖范围大,开挖基坑坑底普遍位于淤泥、淤泥质土层中,土体强度低,变形控制难度大;⑤场地地下水水量丰富,地下水受河道潮汐动水影响大,砂层富水性,具有一定连通性和承压性,对本场地基坑工程增加难度。
综上所述,对本场地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建议定义:对于南面、西面挖深约5.0m可定义为三级;北面、东面位置(如红线外为已建或先建道路、先建幼儿园等)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为二级。
4 基坑支护方案选型分析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应该满足4个要求:①保证基坑支护结构体系本身安全;②保证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周边环境安全;③基坑支护设计的结构方案经济合理;④基坑工程施工方便快捷可行。
项目周边有重要建筑物,支护方案变形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分期开发、工期紧张。本项目场地南面、西面周边环境条件较宽松,支护结构选型不作特殊要求,满足安全的支护型式均可采用,因此该位置可以采取分级放坡的方案,满足后期分期开发。而北面及东面环境条件相对紧张,为本文重点讨论对象。对应规范情况,满足深度要求的支护方案可采取土钉墙,重力式挡墙,悬臂排桩,桩锚,中心岛法等方案;为满足施工方便快捷条件,可采取的支护形式有:土钉墙,重力式挡墙,悬臂排桩,桩锚方案;该项目主要受控因素式变形控制以及工期,对于中心岛法,因北面塔楼位移均在基坑周边,对于需分阶段施工坑边底板的工期节点很难满足项目需求,该方案可以排除;而对于土钉墙和重力式挡墙方案,本地质条件下变形控制也较难满足本项目需求,因此两种支护形式也排除;最终经过工程条件筛满足该项目的支护形式有:悬臂排桩、桩锚方案。
4.1 悬臂排桩方案
坡顶施工荷载按15KPa考虑;1级放坡,坡高1.5m,坡率1:1.2+φ1000@1400悬臂桩,桩长约20.5m+φ550@400水泥搅拌桩(坑内土体加固),厚度4.15m,有效桩长约5.5m;止水采用φ550@400水泥搅拌桩,长约5m;基坑底至基坑顶水平距离需约5.5m。
图 3 管桩锚索支护剖面
4.3 支护方案比较分析
(1)变形位移比较
采取理正软件分别对2种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得出悬臂排桩方案与管桩锚索方案的最大位移分别为约35.51mm、24.03mm[3]。两者计算均在30mm范围均可满足二级基坑及以上位移要求,这说明两种方案均具备可靠性和可行性。
(2)经济性比较分析
对两种支护方案进行造价对比,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知,管桩锚索支护方案经济性较好,同时位移控制更好,具有较优可靠性。
(3)工期比较分析
两方案工期主控项比较区别于悬臂灌注桩与管桩锚索的施工工期,悬臂桩成桩需要成孔、绑放扎钢、浇筑、养护龄期,并达到混凝土龄期及强度才能进行开挖施工;而预应力管桩为预制桩,与锤击、静压桩施工方式一致,施工速度快,不需要龄期养护。而锚索施工需要成孔、下锚、扩孔、养护工艺,锚索张拉完成后才能进行开挖施工。两种支护形式具体工期对比见表2。
表2 两种支护方式造价及工期比较(仅北面与东面段)
通过对比,最终选定管桩锚索方案作为本项目北面、东面的支护形式,而西面、南面侧采取分级放坡并挂网喷锚的整体支护方案。
5 施工与监测
本基坑自 2018 年 7月开始施工,12月底开挖到底并施工底板,周期约6个月多,目前已完成地下室结构。从现场对基坑水平位移的监测来看,最大位移最终徘徊在29.3mm,未达到30mm,达到一级基坑的位移控制要求,这也说明该优化方案可满足基坑设计要求,很好完成变形与工期的控制要求。
6 总结
本项目场地由于淤泥、砂层深厚,淤泥强度低,流动性大,而砂层的渗透性很好,在沿江河边附近进行基坑工程,选型不妥当,易造成工程浪费、甚至安全事故[4~5];通过本基坑工程实践,通过多方案比较、选型优化确定方案,从技术上、经济上、施工工期上都给业主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设计人员需针对该地区软土的特性,多研究、多比较、多积累,为该地区软土基坑工程建设带来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晨,张季超.基坑开挖对下方地铁隧道结构影响的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S1)
[2]贾明辉.分析建筑工程深基坑中的支护施工及其技术[J].新 材料新装饰,2014(9):209.
[3]DBJ/T 15-20-2016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S]
[4]JGJ 120-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5]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S]
论文作者:李政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基坑论文; 淤泥论文; 方案论文; 场地论文; 工程论文; 土层论文; 工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