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分合与全球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欧论文,分合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代以来,世界逐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西欧分合同全球演变息息相关。本文以全球观点分析西欧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说明西欧对全球发展的历史作用,以及欧洲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
一、西欧崛起——全球统一
世界历史,是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彼此隔绝的分散性发展转向互相依存的整体性发展的历史。在古代,亚欧大陆和北非的若干文明中心曾先后居于历史的前列。到了近代,西欧的历史作用得到加强,“从全球观点看,这时的欧洲实际上是世界变化的动力之源”①。世界的统一源于西欧的崛起。
中世纪的西欧与东方各大地域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国家的分立和多中心的政治体制,这就为城市和市场经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到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形成了一些民族君主国。君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和新兴的商人结成非正式的联盟,商人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君主则保护城市的商业利益并支持商人向海外发展。君主、商业资本家和冒险家联手,形成了一股向海外扩张的强大力量,从而使西欧充当了将各大洲联成一体事业的开拓者。
西欧在征服世界过程中自身仍然是分裂的。西方列强也曾纠集在一起侵略东方,但为了分赃,相互之间往往要大动干戈。“事实上,欧洲的扩张并不是以协调一致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的。这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抢占领土的竞争。”“新占领的疆域被认为是欧洲各国的延伸部分,它们被授予的名称在这方面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新法兰西、新英吉利、新西班牙,等等。但就是没有过‘新欧洲’。”②
从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到1900年前后几个帝国主义大国把世界瓜分完毕,全球统一的进程经历了4个世纪。西欧列强征服世界之所以时间漫长是因为它的扩张遭到了反抗,特别是要征服比欧洲更为古老的文明中心决非轻而易举。列强通过对外掠夺和内部变革增强了实力,才征服了世界。其中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巨大优势的基础上,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于19世纪末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首次实现了全球统一。
“到了1900年,国际关系变成了世界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在1800年或从前任何世纪开始时都是未曾有过的。”③从经济上看,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有广大土地未被资本主义强国占领,世界市场的发展还没有把所有民族的经济生活都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体系;到19世纪和20世纪和20世纪之交,随着全球领土被瓜分,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和资本输出的日益重要,金融统治的密网遍布世界各地,“世界经济便最终形成了”④。从政治上看,这时民族问题已经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问题联结起来了,民族问题已由欧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扩展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了。过去欧美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具有世界规模。
世界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整体是西欧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这一历史进步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历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矛盾运动,还取决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往状况。“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⑤因此,全球统一大大促进了工业文明的传播和深入发展。
二、西欧火并——全球战争
由于欧洲资产阶级既有欧洲人向外殖民、扩张的传统,又有新兴剥削阶级贪婪、残暴的秉性,因此它统一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征服世界,使东方、南方屈从于西方的过程。当世界首次统一的时候,全球实际上被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部分。恩格斯说过:“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⑥事情确是如此。在欧洲几个大国全球性扩张达到极限的同时,欧洲分裂为德奥意和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争霸斗争在欧洲内部爆发了。世界的统一来自于欧洲的扩张,欧洲列强的火并必将导致世界的战争。所以,当世界统一为整体的时候,全球战争也就接踵而至。
开始人们不知道1914年8月爆发的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战场在欧洲及欧亚非三洲结合部,最初交战双方主要是欧洲的几个列强。但由于这是欧洲统一世界的背景下发生的,是欧洲列强以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为目的而进行的斗争,因此战争一旦打响,就迅速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参战的国家逐渐增多,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强国,先后参战的国家总数达30多个,占世界总人口的3/4。这样,20世纪初期的这场大战就不能与近代欧洲战争同日而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国和日本这两个非欧洲国家在大国俱乐部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美国曾觊觎世界霸权,未能如愿,只能退回亚太地区,世界霸权仍然操纵在英、法手中。但这时由于凡尔赛体制压制战败国、敌视苏联,而使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了。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德、日法西斯继意大利之后上台执政,列强之间重新争夺霸权的斗争转化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大搏斗,世界再次陷入战祸。
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进一步增强了。当大战于1939年9月在欧洲爆发的时候,亚洲的局部战争已经延续多年,亚洲太平洋地区也是这次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先后有60多个国家约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战争。
全球战争是世界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共计3700多万,直接战费总额约1805亿美元,间接战费约1516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在9000万人口以上,军费消耗约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估计超过4万亿美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都是重灾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柏林3/4的住宅化为废墟,成为“一座死城”,科伦有一半以上的房屋和公共建筑完全被毁。法国绝大多数桥梁被炸毁,铁路、运输工具几乎完全瘫痪,劳动力资源损失250万,受严重破坏的房屋有90万所,其中被完全毁坏的有20万所。
综上所述,从本世纪至1945年,世界经历了从全球统一到全球战争即全球大分裂的演变,这一变化主要是由西欧列强的崛起、扩张和相互争夺引起的,是与西欧狭小的地域内国家林立、列强并存的局面相关连的。如果说,西方统一世界显示了国家分立的西欧的活力,那么,两次世界大战则暴露了列强并立的西欧的弊端。因此,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组合形式的改革就提上了日程。
三、两极世界——西欧联合
19世纪后期,美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俄国在亚洲的军事扩张,使许多欧洲观察家预言,世界将被俄国人和美国人所统治。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列强自相残杀,断送了它们在几百年里所形成的主宰世界的地位,加速了美苏两极世界的到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欧洲西半部分却下降了25%。1950年,西欧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一半。黄金外汇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占46.8%,西欧只占15.7%。1951年,英、法、意三国军费开支总和不到美国的1/5,苏联的1/3;其军事人员总数不到美国的一半,苏联的1/3;当时美苏已开始核竞赛,而西欧还没有自己的核武器。所以战后初期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美苏两强,经济上只有美国一个霸主。“欧洲时代”无可挽回地成为昔日黄花,英、法两国已经降为二等国家,依附于美国。
面对苏联的军事压力和美国的经济垄断,西欧国家痛定思痛,深感相互火并的危害,于是民族主义潮流衰退,欧洲主义潮流勃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总理白里安关于欧洲联合的微弱呼吁变成了西欧许多国家政府的有力行动。50年代,西欧六国组建共同体时,苏联认为共同体是“北约组织的经济支柱”,采取坚决反对和不予承认的态度。但这样做只能陷入自我封闭,而不能阻止西欧联合的步伐。美国虽对西欧联合发展为“第三种力量”抱有戒心,但还是从同苏联对抗的全球战略出发,积极予以支持。在美苏两国趁西欧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削弱而成为世界两强之后,西欧国家也利用美苏冷战加剧实现了自身的联合。
两次世界大战除了使世界由几个大国多极争霸变为美苏两极对峙以外,还大大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这也与西欧列强的衰落有关。“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自己摧毁了自己对欧洲以外世界的控制。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解放运动有了抬头之日”⑦。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英、法、荷、比、葡等国先后被迫采取非殖民化政策,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从1943年黎巴嫩独立到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亚洲和非洲大陆普遍建立民族国家,世界上新独立国家共计100个。西欧国家失去了殖民地,只能靠加强相互经济交往以求补偿。印尼的独立促使荷兰与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合,英联邦的急剧衰落使英国下决心加入欧共体。正如殖民帝国的建立加剧了西欧列强的争夺一样,殖民帝国的崩溃推动了西欧国家的联合。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也有助于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大战的交战双方在战后都获得了改造,特别是战败国家,或者经受了严重挫折的国家,改革更彻底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具有的反法西斯的民主的性质,使战后初期多数西欧国家就确立了议会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则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这就为欧洲国家在民主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在一些领域内对经济实行国际调节准备了条件。
马歇尔计划为西欧重建提供了启动基金,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正在重建中的西欧各国经济获得了更新,关贸总协定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也为一向以外贸为生命线的西欧各国提供了发展条件。这一切就使西欧经济和西欧联合相互促进,在5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现了西欧经济和欧洲共同体同步迅速发展的局面。1950-1970年间,西欧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人均产值年增长4.4%。1958年,六国共同体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1979年,10国共同体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同年,美国出口只相当于西欧的31%;黄金外汇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美国只占5%,西欧达35.7%。
随着经济联合的深入发展,欧共体成员国于70年代初又建立了政治合作机制,就外交政策经常进行协商,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显示出一种整体的力量。西欧国家的军事力量也有了增强。欧共体中4个大国(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在80年代中期的陆军总兵力超过100万人,还有170万预备兵役,大于美国陆军。4国还拥有几百艘大型水面战舰和潜水艇,数千辆(门、架)坦克、火炮和飞机。法国和英国都已拥有核武器和陆基、海基发射系统。当然,西欧尚未建立独立的防务,这是它的薄弱环节。
总之,两极对峙迫使西欧联合,欧共体的发展逐步提高了西欧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向新的多极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多极世界——欧洲联盟
战后初期,西欧政治家就对两极格局不满,他们倡导欧洲联合的用意是要使西欧成为新的一极。戴高乐于战争结束时提出了欧洲联合的目标:“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使这个组织成为世界三大势力之一,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⑧与此相似,阿登纳于1950年也说过:“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两大强国那样强大,但是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却是如此有力,如果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上投入自己的砝码。”⑨如今,欧洲共同体正在成为世界的一极。不过,正在形成中的新世界不是三极,而是多极。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展望此后5年、10年或15年的时候,指出世界会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这五大力量。后来,基辛格对五大力量作了这样的解释,认为美苏是军事上的“两极”,美、苏、中是政治上的“三极”,美、日、欧是经济上的“三极”。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告终,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正迅速向多极化格局演变。
本世纪末形成中的多极格局与本世纪初的多极格局并不相同。本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大国无一不实行霸权主义,它们的基本目标和手段是军事性的;而今天的大国对霸权主义则态度不同,中国就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的,各大国和欧共体的基本目标和手段是经济性的,在新的形势下,大国之间竞争,已不单纯是军事上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
当前,美、欧、日正进行一场全球经济争夺。如果把欧共体12国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经济数据定为100,则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1,日本为49;美国出口值为32,日本为24⑩。但实际上欧共体各国的经济并未溶成一体,不能简单地把各成员国经济数字加在一起同美、日相比。若以欧共体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与美、日相比,则199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德国的3.4倍,日本为德国的2倍(11)。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危机以来,欧共体经济增长已落在日、美之后,在80年代后期欧共体经济增长一度超过美国,但进入90年代又一蹶不振。在美欧日经济竞争中,欧共体已处劣势。特别是科技领域,欧共体各国科技合作计划尚缺实施,力量仍然分散,其中最强的德国,科研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2%,为日本之半,美国的1/5。在基础研究上美国占首位,在应用科研上,日本领先,欧洲在两方面都落在后面。日本电子产品充斥西欧市场,西欧电子产品在本地市场的份额已由1987年的43%降至1991年的20%。
西欧一体化的进展与外部压力成正比。冷战以后,西欧面临的军事压力虽然大为减轻了,但经济压力却大大增强了。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欧洲联盟也面临着制止像波黑内战一类地区冲突、从美国手中夺取防务主导权等难题。在这种外部环境下,西欧国家除了进一步联合,没有别的出路。因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经历一场风波以后,尚能付诸实施。事实表明,“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12)。
世界的整体性始于本世纪初,当时的全球统一是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霸权主义统治,经过本世纪前半期的两次全球大分裂和后半期的两极对峙,发展到今天向着各国既自主平等合作又激烈竞争的新的多极世界前进。从这一发展线索中,可以看到世界整体性水平在曲折中逐步提高的趋势,看到西欧在这一进程中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世界历史的趋势,因而在未来的世界中,它将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释:
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法]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③《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④《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6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10页。
⑦(德)汉斯—海因里斯·诺尔特:《20世纪以前处于全球社会中的欧洲》,《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10卷第1期,第39页。
⑧[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3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
⑨《阿登纳回忆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75-376页。
⑩据《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9日第7版资料计算得出。
(11)《国际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第13页。
(12)[法]德洛尔:《欧洲的抱负》,载《未来世界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