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本质论文,时代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9)17-0039-05
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既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历史经验的基本结论,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时代内涵和根本要求。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加需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始终不渝地且在更高层次上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衷心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爱国主义是从各族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过世代相传和连续不断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在抗击外来侵略、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它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土地的眷恋,对祖国语言文字、民族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展示出不同的具体内容。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第一,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先生总是打学生。从洪秀全的理想天国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种种方案都试验过了,都行不通,种种奋斗都失败了,都改变不了中国四分五裂、任人宰割蹂躏和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地位。无数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工具,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忍不拔的斗争,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透过中国近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特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可见,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选择。
第二,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劳苦大众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那么,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成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庄严的历史使命。建国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探索并找到了适合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正确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践证明,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亦即统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时代主题及伟大实践。
第三,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要求。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还在于其内容是分层次的,而非单一的。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普通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朴素情感;二是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承认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自觉树立起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朴素的爱国主义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的。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均为朴素的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制度统一为一体,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是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因此,把朴素的爱国主义上升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既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的起码要求,也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导向。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一个多层次、多境界的统一体。它包括对家乡故土的依恋,对祖国壮丽河山、骨肉同胞的热爱和牵挂,对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文化特点的尊重和认同为基础的情感。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是不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应是一种视党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崇高情操,是一种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是一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是一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甚至忍辱负重、以身殉国的坚强意志,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因此,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朴素的层次上,而必须进行升华,就是要把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以贯之的主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终生追求。
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然需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始终不渝地且在更高层次上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衷心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也曾出现过大大小小数百个政党,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忠诚、最坚定、最伟大的爱国政治集团,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积贫积弱的中国引向了光明和富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富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特别是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党成立88年来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历史的结论。因此,当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啊?”[2]
二是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和人民郑重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回首历史沧桑巨变,各种救国方案纷呈迭现,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受大浪淘沙的洗礼,是社会主义把中国引向了光明前程。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民不堪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凌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各种救国图强运动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它们虽然都对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又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进而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情,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大创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来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新中国第一个经济总量数据是1952年的679亿元,而到了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科学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建设全面有序展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今天,13亿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大道,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在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相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没有出现所期望的社会繁荣,反而导致亡党亡国的结局。事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因此,当前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三是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当前爱国主义实现时代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它走向更高境界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顽强拼搏、奋力开拓,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我国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增长、且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的奇迹,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30万亿,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7万……这一系列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一切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并昭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民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当代爱国主义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机活力。因此,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与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精神,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软实力。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是当代中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落脚点。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3]
一是升华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一首雄浑壮美的乐曲,需要用激情来演奏;它又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用激情来浇灌;它还是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征程中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需要用激情来点燃。但是,激情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因素,必须经过睿智深沉的理性过滤和升华,才能巩固为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否则,爱国主义如仅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感情上,爱国激情就会失去行动指南而成为一种盲目的热情,就有可能因感情冲动而做出与爱国愿望背道而驰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在“爱国”的口号下做出有损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成为失足之恨。因此,要坚持把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上升到理性的境界,把爱国激情及时进行认识上的升华,使之深沉化、理性化,做到激情与理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进而让爱国主义奏出雄壮而和谐的时代乐章。
二是固化强国之志。强国之志就是树立并强化理想信念,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志于道”,就是“立志”,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古人强调:“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当前“立强国之志”,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报国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远大抱负,牢固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共同理想。
三是优化报国之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报国之行;不是前辈们早已载入史册的辉煌业绩,而是眼下我们肩上沉甸甸的光荣使命。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的爱国信念化为实际行动,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落脚点,也是爱国主义的最终标志。“行”则是要把爱国奉献的巨大热情化为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干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多做贡献。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人们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荣辱同祖国的兴衰、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联系起来,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具体地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理论和业务技术,搞好“两个武装”:既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又要切实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另一方面,要热爱本职,立足本职,坚持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干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奉献,并且是最大量、最经常、最具体、最实际的爱国奉献。工作中要开拓进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经常自我加压、自我鞭策,有一种工作干不好就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自我超越精神,切实为人民富裕、民族昌盛、国家富强尽职尽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标签: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