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制”能否终结教育乱收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乱收费论文,一费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费猛于虎
“一费制”的出台,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因?5个字可以回答:教育乱收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公布了上半年价格举报6大热点,教育乱收费居首位。教育专家保守估算,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当今中国学费之高使得穷人的孩子面对学校的大门望而却步,业内人士为此惊呼:“学费猛于虎!”
2003年上半年,石家庄市纪委对全市中小学收费及使用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发现仅市属5所重点中学,就查出违规资金3000多万元。
教育部门公布的案例显示,中国教育乱收费花样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乱收费的项目可谓五花八门:捐款、补课费、赞助费、复习费、集资费、搭车收取农业费、危房改造费等。一些基层政府则通过中小学校征收农业税、敬老院费、集资费、超计划生育罚款等五花八门的费用。还有一些学校强行推销保险、食品、学具等。在这些乱收费中,足以择校费最为严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制止教育乱收费的通知措词一年比一年严厉,查处力度也似乎一年比一年大,但“学费猛于虎”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
乱收费现状难以改变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中国的教育基本被国家垄断,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所谓民间教育大多只是一些简单的技艺教育,真正的民间资本在教育中所占比例极低。
其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20世纪80年代相对较高,后来一直在2.3%至2.7%徘徊,这几年略有增长,2002年达到3.35%,但仍远低于世界4.2%的平均水平。
第三,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平等。中国的教育资金有限,而乡村从政府得到的教育经费更加有限,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非常困窘。在城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表现在学校之间的地位悬殊。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而不惜血本,久而久之,学校与家长之间便在乱收费问题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四,教育产业化的思路使学校挣钱成为风气。中国社会本有毁家兴学的传统,但因为长期以来国家垄断教育,导致这一传统中断。而国家为了转移自己在教育投资上的压力,一度纵容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挣钱成为中国学校的普遍风气,间接造成了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
“一费制”在农村试点的初步成效
“一费制”的试点工作早在2001年就在全国一些省份开始了,并逐步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或更广范围内铺开。据不完全统计,“一费制”试点3年来,已为广大农村家庭减轻负担17亿元人民币。
江西省自2001年在遂川县和上犹县实行教育“一费制”试点后,2002年秋季开学时在全省2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281个省级贫困乡镇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铺开实行。江西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收费标准,实行“一费制”的农村小学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学期95元,农村中学为每名学生每学期155元,有住宿条件的学校可向寄宿生收取住宿费每学期30元,搭膳费10元。而在实行“一费制”前,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收费每人每学期都在150元以上,多的达200元,农村中学每人每学期收费在350元至400之间,住宿费是每人每学期60元以上,有的上百元。
江埠中学校长李华贵兴奋地说:“以往学校初二年级的流生率最高,在15%以上,现在降低到6%,初三流生率也由13%降为10%以下。”而余干县今年返校生和控制流失生的总数不会低于2000人。波阳县6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实行了“一费制”,21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意味着减轻21万个农民家庭的教育负担。余干县6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向学生征收费用比往年少了2790万元,减轻农民负担的46.7%。
学生的高巩固率和返校率,甚至令不少学校一改往年课本滞压的局面,出现了课本短缺的现象。而一些学校还面临着加开班级、增设教室的境况,如波阳县芝田小学,以前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现在二年级至五年级均加开了一个班,学生总数比原来的增加了近一倍,学校被迫启用两个破旧的杂货间做教室。
“一费制”会不会成为“出场秀”
在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这一被认为是最有效根除乱收费顽疾的良药,旨在让老百姓教育消费得明明白白。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最昂贵的乱收费——“择校费”并未包括其中。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提出了如此疑问:这样的“一费制”会不会成为“出场秀”?在此,有几大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问题一:“一费制”就是“一费”了之?
从2004年8月开始,江苏、河北等省市先后召开了“一费制”听证会,这项旨在制止教育乱收费的听证会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也引来一些人士的质疑。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说法,“一费制”,就是对学杂费、书本费由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按理说,义务教育有了“明码标价”,既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校收费管理。然而,业内人士提出,“一费制”并未将涉及学生家长额外负担的教育收费项目完全纳入,如择校费、补课费、校服费……这给乱收费留下了可乘之机。
“一费制”主要包括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因其标准中不含住宿费、借读费、考试费,以及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教育活动、防疫体检、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初三和高三考前补习、蒸饭、自行车停放、校服等服务性收费,所以有家长提出,占大头的收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还有些收费名义上是“自愿”,但对于校服费、军训费、学具材料费、防疫体检费等,学生和家长却没有“自愿选择”的余地,比如放弃学具材料费,就意味着没有资格上美术课了。
总之,形形色色的服务性收费大多含糊不清,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乱收费。
问题二:“一费制”改革为何不触及“择校费”顽症?
“一费制”只包括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而这对于有些学校收取的借读费、住宿费、择校费等来说只是皮毛,解决“择校费”才是关键,并且“一费制”只在公办的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等实行,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学校,而对于一些重点中小学收取的高额费用根本没有提出解决方案。目前南京对初中“择校费”有个内部调控标准,是1.5万元招1名新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超出这个数。哈尔滨一所重点小学的择校费要3.5万元人民币,北京一所著名小学的“择校费”2003年已涨到7万元人民币。而且,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和不平衡,“择校费”问题已成顽症,与此相比,“一费制”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
对一些城市家庭来说,高昂的“择校费”,意味着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年不吃不喝,收入刚好够给孩子掏“择校费”。对农民家庭来说,却不仅仅是负担问题,而是面临着是举债上学还是辍学回家的两难选择。
“一费制”改革能否不留尾巴
本来应该备受欢迎的“一费制”改革,目前却引来学生家长的众多不满。家长的不满源自他们对“一费制”字义的理解和规定出台初期媒体报道的片面。因为随着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一费制”收费标准方案的公布和针对收费方案的听证会陆续召开,家长们发现,原先各种名目的收费竟然一项都不少,统统还要交。
一些教育界专家认为,既然称为“一费制”,就是强调任何单位、部门未经省政府批准不得擅自立项收费,可目前又留了一条尾巴允许其他收费项目继续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如果一个制度、一项法规仅仅是令学校“不敢乱收费”,而不能使学校“不必乱收费”,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一费制”能否终结教育乱收费?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择校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