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 目的:研究MCPR100B心肺复苏机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统计2015年04月~2016年03月,我科使用MCPR100B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151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肋骨骨折发生率。结果:MCPR100B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R100B心肺复苏机复苏成功率和效果要优于传统徒手心肺复苏。
【关键词】 心肺复苏;徒手心肺复苏;MCPR100B心肺复苏机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169-02
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肺复苏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频率等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成功率[1]。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者能否存活不仅与是否实施心肺复苏有关。而且与复苏的质量有关,因此能否及时为大脑及心脏等重要器官提供充足的血供成为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2]。《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已经把“心脏复苏机”列入“急诊科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3]。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5年04月~2016年03月,我科使用MCPR100B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方法抢救151例年龄
在15~80岁之间各种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全部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9例,随机分为徒手心肺复苏组75例,其中男 52例,女19例,年龄15~80岁之间。MCPR100B心肺复苏机组76例,其中男 60例,女20例,年龄15~80岁之间。
1.2 方法
1.2.1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胸外按压,开放静脉双通道、上氧,心电监测血压、氧饱和度及心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必要时采取电除颤、亚低温治疗、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药物、阿托品等措施,救护人员为我科工作人员,均接受过规范CPR技术培训。
1.2.2CPR及机械通气 人工组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人工组按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4]操作采用徒手心肺复苏,2人轮流按压,每2分钟轮换,轮换间隙2s。MCPR100B组采用MCPR100B心肺复苏机行胸外按压。MCPR100B心肺复苏机同步辅助呼吸。心肺复苏机使用方法:将主机背板置于床上,转移病人至主机背板后继续人工按压,接通氧气源,安装按压弓,连接按压动力管,按下启动键启动设备,调节按压深度旋钮至合适的位置,开始心肺复苏。如需给氧,接入通气管,固定面罩,调节潮气量即可。
2.结果
复苏机组复苏率明显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虽然表2显示:两组复苏例数、收缩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肋骨骨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复苏机组在人员配置,体力消耗上优于徒手组,对超长时间CPR更具优势。
表1 复苏机组与徒手心肺复苏组成功率
3.结论
本组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心跳呼吸停止后送到我科的,因此,无法统计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只有从心脑肺复苏及其他抢救治疗开始统计。通过以上临床资料显示,可以看到恒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不可能由人工完成的,国外研究发现[5],医务人员在24%~49%的心肺复苏的时间内没有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机械式心肺复苏机势在必行。目前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如:体力不支、频繁中断,按压深度深浅不一、按压间隙太长、对患者进行除颤或给药时往往会中断CPR的持续等等。同时有临床资料证明,长时间复苏(>30min)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已成为常态。而医护人员人工操作根本就保证不了长时间按压的有效;同时,常规呼吸机模式也很难与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协调。而MCPR100B心肺复苏机是一种全自动、同步胸外心脏按压、间隙正压通气设备,具有如下优点:(1)胸外按压频率、按压幅度均等,按压幅度可调,真正达到有效按压。(2)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之比可达到50:50。(3)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位置固定。(4)通气与按压协调,每按压5次后有1.25秒的换气延迟,使心脏按压和换气自动最佳配合,而且有利于CO2的排出,无低氧和高碳酸血症,避免呼吸性酸中毒。(5)进行心电监测、心电图、电除颤等操作时不用停止按压。(6)不易疲劳,可连续不间断的进行CPR,节省人力。还有报道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CPR发生肋骨损伤和气压伤的机率少。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力所不能达到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ECC Committee,Subcommittees and Task Forc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05,112(24):1-20
[2] Wik L,Kramer JJ,Myklelebust H,et al.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ation during 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J].JAMA,2005,293(3):299-304.
[3]李春盛。我国急诊医学的展望——对“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解读[J].中华急诊医学,2010,19(1):5.
[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5,112(suppl):639-870.
[5] Perkins CD,Brace S,Mechanical chest-compression devices:current and Future roles[J].CurrOpin Care,2010,16(3):203-210.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人民医院科技立项项目
黔科合LS字【2012】041号
论文作者:刘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心肺论文; 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呼吸论文; 贵州省论文; 机组论文; 急诊科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0期论文;